天天看点

因为佩戴口罩无法读唇语,听障志愿者把助听器调到最大

有序地引导观众落座,举着牌子提醒观众佩戴口罩,赛后认真地清理看台……在国家体育馆参与赛事服务的志愿者王梓博看起得跟普通志愿者没什么差别,其实,他是一位听障残疾人。

因为佩戴口罩无法读唇语,听障志愿者把助听器调到最大

王梓博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大四学生,由于先天伴有听力障碍,他从高中开始佩戴助听器。有了“小耳朵”,虽然和健全人一样可以正常交流,但此次上岗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王梓博还是遇到了障碍。

最主要就是佩戴口罩的问题。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工作人员、观众在内的所有人员都要全天候戴着口罩。“因为我从小读唇语,现在看不到大家的口形,工作难度很大。只能把助听器调到最大,有时候只能尽力去猜对方说了什么。”也因为如此,上岗前王梓博说还学了些手语,并且随身携带着纸和笔,随时准备与观众沟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热情的微笑、专业的服务,观众们其实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小伙子的不同。直到有一次,有媒体来采访王梓博。“观众看到了,向我招招手,还竖起了大拇指。我真的挺感动的,观众很友好。”王梓博笑着说。

因为佩戴口罩无法读唇语,听障志愿者把助听器调到最大

从1月24日上岗培训,王梓博已经在场馆待了40多天。每场比赛前,他和其他志愿者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岗,赛后清场工作也会持续半小时到1个小时。连续站立将近4小时不喝不坐,他并不觉得辛苦,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让他备受鼓舞,他也希望做一份微薄贡献。

和上个月的冬奥会服务相比,王梓博也有了不一样的心情。“残奥冰球运动员大多肢体残疾,他们的训练比健全运动员付出要多好几倍,赛场上也特别艰难,冰球的冲撞性是特别激烈的,但大家一点没放弃,拼搏到最后一刻。也让我学到,办法总比困难多。”赛场上的许很多瞬间都让王梓博动容,“这是中国残奥冰球队第一次走到冬残奥的舞台上,前两场比赛两连胜,他们赢得很精彩。第二场对阵捷克队的时候,两支队伍都有队员过生日,现场一起唱生日歌为他们庆贺,这就是赛场上的感动时刻。”

观众席上引导,也让王梓博感受到力量。“大家热情高涨,摇旗呐喊,有的还自备了国旗助威。我们场馆也增设了无障碍坐席,而且把最佳观赛席留给残疾人观众。碰到坐轮椅的观众,我们会有专门的志愿者把他们推到这一区域,场馆还准备了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等,无障碍流线顺畅又好找。”王梓博说,同为残障人士,他深深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暖心和包容,而他非常愿意把这种温暖传递下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