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科技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飞跃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经济日报

一百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哪些成就?面向未来,如何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科技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飞跃提供坚实支撑

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

记者:在党的领导下,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在党的领导下,科技领域又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王志刚: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也是我们党为引领我国科技发展而进行的百年不懈奋斗。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在推进党的事业中的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党的使命和中心任务,提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和战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始于贫穷和白人,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民族迎来由站起来致富到强大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立足中国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高度重视政策密度, 并力推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形成了从指导思想到战略部署再到重大行动的完整体系。

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的原创成果。"元五号"实现了外星样本的返还,"天七一号"开启火星探测,空间站"天宫"加速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主要科技基础设施,如分体式中子源,已经通过验收。

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取得了新的飞跃。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海斗一号"完成1万米海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启,"长征五号"长距离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上最强大的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发射。

科技有力地激发了经济和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移动通信、油气开发、核电等重大科技成果支撑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支持民生改善能力明显增强。癌症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彩色超、CT等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取得了重大进展。85万科技代理人深入扶贫第一线。煤炭清洁高效燃烧等多项关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总体配置,不断优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科研成果自主性,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完善科技法制和政策环境,构建科技大监管格局,不断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和能力。

区域创新布局不断优化。北京、上海、粤港澳和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西方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加速对接合作。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9个国家级高新区在速度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

科技领域公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我们将加强双边和多边政府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与许多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积极参与并领导组织国际科学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开放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基本完成

记者: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产业发展有哪些重要变化?

王志刚: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变化:科技实力进入了从数量积累到质的飞跃、点突破到制度能力提升的新阶段,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经济强劲的创新发展之路和强势 强大的国家正在迅速形成。

近五年来,研发经费总额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约2.44万亿元,预计2020年研发投入力度将在2.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2015年翻了近一番,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1500亿元。预计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超过60%,达到预期目标,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超过10%。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的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总体上看,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研为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党的领导在疫情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未来面向人们生命健康的生物医学领域长期布局如何?

王志刚:新关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就疫情防控、亲自策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科技部会同12个部门、单位成立国务院联合防控机制科研组,成立由中南山院士领衔,由14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 成立10个班次,制度布局推进疫情防控科研,国家级13个部门科研人员4300余人参加抗疫研究,涉及二级学科61个378个科研队伍。从首次共享病毒、基因序列、大规模核酸检测疫苗的快速研发、科技在感染控制、病毒溯源、疾病治疗、疫苗和药物研发、再生产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中国科研已经展现出"抗疫硬核力量"。

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抗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5条技术路线研发均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截至目前共有21种疫苗,其中4种疫苗在中国获得批准,并有条件上市,3种疫苗在中国获得批准,有条件紧急使用, 8种疫苗在国外被批准进行III期临床试验,1种mRNA疫苗在国外获得伦理批准。无论是研发技术路线、疫苗品种数量、品种类型丰富度还是研发进度,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均处于世界第一梯队。

下一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支撑和引领方面的作用。一是进一步发挥新的国家体制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建设,建立科研结合体系和快速支撑机制。重点关注传染病防控、生殖健康、人口老龄化等重大疾病重点领域,不断加大科技任务部署力度。二是继续推进疫情防控研究,加强疫情形势研究和风险预警发展,加快疫苗抗体药物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病毒突变跟踪研究等重点工作。第三,加快病原菌修复研究和高端医疗设备短板,实现支撑和支撑技术体系的独立可控。

"四大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科技自力更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未来,如何实现科技自力更生?

王志刚:面向未来,要把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厚望和信任,转化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强大动力,着力实现高水平的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协调国家迫切和长远需求,着眼"四个重点"。

一是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补充关键领域的技术短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面向新科技革命的前沿建立先发优势,建立长期技术板,保障科技创新供应链安全。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性创新,加强从生产实践中凝聚基础科学问题的实践,鼓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强战略科技实力,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队伍中的作用,培育更多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四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计划、抓服务的方向,更有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加强规划政策指导,改革考核激励机制,赋予科研单位更大的自主权, 赋予科学家更大的决策权和资金使用权,使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摆脱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的束缚。

记者:"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对"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提出了哪些趋势?

王志刚:当前,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大博弈的战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建设一支反映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要、代表国家层面的"科技王牌大军"迫在眉睫。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想取得巨大成就,做出巨大贡献,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必须冲上前去,招募力量去打仗,打赢战争。战略性科技力量的影响力和支持,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可以为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提供持续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一批战略必胜领域实现"先到先得",关键核心"卡颈"技术全面实施,疫情防控科研成果使国家科技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考量",更加凸显了培育和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一步,按照党中央部署,落实"四个导向"要求,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系规划和顶层设计,努力产生更具战略性、重点的重大科技成果。(经济日报记者于慧敏)

来源:经济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