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科技事業為中華民族偉大飛躍提供堅實支撐

作者:經濟日報

一百年來,中國科技事業在黨的上司下取得了哪些成就?面向未來,如何實作高水準的科技自力更生?《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科技事業為中華民族偉大飛躍提供堅實支撐

科技創新取得曆史性成就

記者:在黨的上司下,科技領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在黨的上司下,科技領域又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

王志剛:中國共産黨走過了百年的光輝曆程,也是我們黨為引領我國科技發展而進行的百年不懈奮鬥。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科技在推進黨的事業中的作用,在不同曆史時期,根據黨的使命和中心任務,提出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略和戰略。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上司下,我國科技事業始于貧窮和白人,經曆了艱苦的探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中華民族迎來由站起來緻富到強大的偉大飛躍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

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确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立足中國新發展階段的特點,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道路,高度重視政策密度, 并力推舉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形成了從指導思想到戰略部署再到重大行動的完整體系。

基礎研究的整體實力明顯增強。量子資訊、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取得了多項重大的原創成果。"元五号"實作了外星樣本的返還,"天七一号"開啟火星探測,空間站"天宮"加速建設。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主要科技基礎設施,如分體式中子源,已經通過驗收。

戰略性高科技領域取得了新的飛躍。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海鬥一号"完成1萬米海試,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啟,"長征五号"長距離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世界上最強大的深地核天體實體加速器成功發射。

科技有力地激發了經濟和工業發展的内生動力。移動通信、油氣開發、核電等重大科技成果支撐着新興産業的快速發展,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了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

科技創新支援民生改善能力明顯增強。癌症等領域打破國外專利藥壟斷,彩色超、CT等高端醫療器械國産化替代取得了重大進展。85萬科技代理人深入扶貧第一線。煤炭清潔高效燃燒等多項關鍵技術得到推廣應用。

科技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進一步加強科技資源總體配置,不斷優化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配置設定政策,擴大科研成果自主性,深化科技評價改革,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完善科技法制和政策環境,建構科技大監管格局,不斷完善科技治理體系和能力。

區域創新布局不斷優化。北京、上海、粵港澳和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東西方科技資源和創新要素加速對接合作。2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69個國家級高新區在速度和品質上都有所提高。

科技領域公開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我們将加強雙邊和多邊政府間科技交流與合作,與許多國家建立創新對話機制。積極參與并上司組織國際科學計劃和重大科技項目,"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取得了豐碩成果。科技開放合作,有力地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科技創新主要名額基本完成

記者: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産業發展有哪些重要變化?

王志剛: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實作了曆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變化:科技實力進入了從數量積累到質的飛躍、點突破到制度能力提升的新階段,科技創新取得了新的曆史性成就 經濟強勁的創新發展之路和強勢 強大的國家正在迅速形成。

近五年來,研發經費總額從2015年的1.42萬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約2.44萬億元,預計2020年研發投入力度将在2.4%左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比2015年翻了近一番,預計到2020年将超過1500億元。預計到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将超過60%,達到預期目标,具有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超過10%。根據世界知識産權組織釋出的全球創新指數,中國的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總體上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決定性成就,科技創新的主要目标基本完成。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科研為抗擊疫情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黨的上司在疫情中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未來面向人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學領域長期布局如何?

王志剛:新關肺炎疫情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就疫情防控、親自策劃、親自部署、親自推進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重要訓示。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科技部會同12個部門、機關成立國務院聯合防控機制科研組,成立由中南山院士領銜,由14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 成立10個班次,制度布局推進疫情防控科研,國家級13個部門科研人員4300餘人參加抗疫研究,涉及二級學科61個378個科研隊伍。從首次共享病毒、基因序列、大規模核酸檢測疫苗的快速研發、科技在感染控制、病毒溯源、疾病治療、疫苗和藥物研發、再生産等方面的有力支援,中國科研已經展現出"抗疫硬核力量"。

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抗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5條技術路線研發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截至目前共有21種疫苗,其中4種疫苗在中國獲得準許,并有條件上市,3種疫苗在中國獲得準許,有條件緊急使用, 8種疫苗在國外被準許進行III期臨床試驗,1種mRNA疫苗在國外獲得倫理準許。無論是研發技術路線、疫苗品種數量、品種類型豐富度還是研發進度,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均處于世界第一梯隊。

下一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支撐和引領方面的作用。一是進一步發揮新的國家體制作用,加強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建設,建立科研結合體系和快速支撐機制。重點關注傳染病防控、生殖健康、人口老齡化等重大疾病重點領域,不斷加大科技任務部署力度。二是繼續推進疫情防控研究,加強疫情形勢研究和風險預警發展,加快疫苗抗體藥物研發、檢測技術和産品疊代更新、病毒突變跟蹤研究等重點工作。第三,加快病原菌修複研究和高端醫療裝置短闆,實作支撐和支撐技術體系的獨立可控。

"四大努力"實作高水準科技自力更生

記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科技自力更生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未來,如何實作科技自力更生?

王志剛:面向未來,要把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厚望和信任,轉化為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的強大動力,着力實作高水準的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協調國家迫切和長遠需求,着眼"四個重點"。

一是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補充關鍵領域的技術短闆,圍繞産業鍊部署創新鍊,圍繞創新鍊布局産業鍊,面向新科技革命的前沿建立先發優勢,建立長期技術闆,保障科技創新供應鍊安全。二是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創性創新,加強從生産實踐中凝聚基礎科學問題的實踐,鼓勵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戰略科技實力,加快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國家隊伍中的作用,培育更多創新型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區域創新高地。四是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按照抓戰略、抓改革、抓計劃、抓服務的方向,更有勇氣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加強規劃政策指導,改革考核激勵機制,賦予科研機關更大的自主權, 賦予科學家更大的決策權和資金使用權,使科研機關和研究人員擺脫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的束縛。

記者:"十四五"計劃和2035年願景目标綱要對"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實力"提出了哪些趨勢?

王志剛:目前,我國發展内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确定性明顯增加,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 科技創新已成為國家大博弈的戰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把握重大戰略機遇,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建設一支反映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要、代表國家層面的"科技王牌大軍"迫在眉睫。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想取得巨大成就,做出巨大貢獻,在維護國家戰略利益的關鍵時刻,必須沖上前去,招募力量去打仗,打赢戰争。戰略性科技力量的影響力和支援,直接關系到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争力的提升,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的"壓艙石",可以為高品質發展和建構新的發展格局提供持續創新。

近年來,我國在一批戰略必勝領域實作"先到先得",關鍵核心"卡頸"技術全面實施,疫情防控科研成果使國家科技界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大考量",更加凸顯了培育和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下一步,按照黨中央部署,落實"四個導向"要求,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體系規劃和頂層設計,努力産生更具戰略性、重點的重大科技成果。(經濟日報記者于慧敏)

來源:經濟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