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与内容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亘古永恒的追求,蕴含着千古岁月的智慧与情感。而吉祥图案就是人类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借以传达心声的媒介。明清瓷器中的吉祥文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的祝愿与期盼,借其艺术造型和绘画纹饰给人以心理暗示,利用中国汉字独有的谐音或寓意功能,曲意含蓄地表达祈福与多种诉求,形成了“有画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点。正值2022年新岁之首,济南市博物馆特举办《古瓷有意吉祥止止——馆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邀您一起走进四海皆春、吉庆有余的瓷画世界,品味大陆古陶瓷艺术的魅力与风采。
《说文解字》中释有:“麒麟,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民间将麒麟刻画为形为龙头、鹿身、牛蹄、马尾的神兽,为四灵之一,在《诗经》中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以此隐喻王室子孙知书达理,积乐行善。在中国神话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麒麟送子”便是大陆古代人们期盼家丁兴旺、祈求添子的指代,而今其已成为中国祈子风俗。

关于“麒麟送子”的来源,其一解见于晋王嘉《拾遗记》。相传孔子之父与其母仅有一儿名孔孟皮,因患有足疾不能担当祀事而颇为遗憾,于是夫妻二人共同前往尼山祈子。一夜忽有麒麟入室,举止优雅,从嘴中吐出一方帛,后脚踏祥云而去。第二日,孔家便诞下了孔子。此虽伪说,但成为了民间用“麒麟送子”祈愿添丁风俗的起源。而以此绘成的“麒麟吐书”图也多用于文庙及学宫装饰,意为祥瑞降监、圣贤诞生。坊间也多有以“麒麟儿”“麟儿”“麟子”称许他人小儿聪慧聪颖之谓。
“麒麟送子图”多出现于陶瓷器、年画、刺绣、木刻、漆器等中国民间艺术作品中,麒麟形象出现在瓷器上始于元代青花瓷,多作祥瑞之兽,表达富贵祥瑞之意。而真正出现“麒麟送子”与“麒麟吐书”之意肇始于清代,此后便从青花瓷延伸至五彩、粉彩、斗彩等多种瓷器类型,各类民窑器物上广泛出现,表现了民间古代人民祈子心切的普遍诉求与美好祈愿。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引发农民起义,加之清军屡屡入侵。外忧内患、战乱频发使得全国人口锐减、民不聊生、饥荒遍野。直至清朝康熙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恢复民生、发展生产的政策,才使得社会逐步安定,更有“滋生人丁”、“摊丁入亩”等人口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而“麒麟送子”瓷器在清代的滥觞正是此番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了。
意境悠远、寓意深刻、妙趣横生的陶瓷画卷中,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与艺术欣赏的广阔空间。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希望您有机会亲临济南市博物馆,一起来目睹《古瓷有意吉祥止止——馆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的别样风采,在千年纹华中喜迎新春!
展览时间:2022年春节——6月上旬
展览地点:济南市博物馆一楼三展厅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通讯员 于筱筝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