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度郭阳:自动驾驶已到大规模量产节点

作者:第一财经

在中国对智能汽车的激烈竞争中,新进入者仍有希望脱颖而出。

上海车展期间,百度智能驾驶集团产品委员会主席、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郭阳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做出了判断。在中国市场,百度是最早投资自动驾驶研发的科技公司之一。郭阳与记者分享了自动驾驶软硬件发展的最新趋势,他认为中国的智能汽车发展趋势超过了全球其他市场,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达到了大规模量产的节点,而"智能化这么广阔的市场,现在说谁占领了市场,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百度郭阳:自动驾驶已到大规模量产节点

第一财经:自动驾驶的主要硬件成本是什么?

郭阳:自动驾驶的硬件成本首先是传感器。传感器包括普通摄像头,然后是相对便宜的超声波雷达,稍微昂贵的毫米波雷达,以及最近的热激光雷达。现在很难评估激光雷达的成本,因为使用的数量级太少,激光雷达的成本必须非常高,只有几百辆汽车和数千辆汽车安装。如果它安装在数十万辆汽车,数百万辆汽车甚至数千万辆汽车中,其成本可能会大幅下降。除了传感器成本之外,自动驾驶的一些成本是计算单元。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提高,对AI算法、CPU逻辑算法等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这部分成本相对昂贵。

第一财经:自动驾驶软件的成本趋势是什么?

郭阳:前期软件功能越来越强,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研发投入越来越多。软件的成本,如果专注于单一功能,将继续下降,但从智能汽车整体来看,未来几年整体软件成本将继续增加。

智能汽车软件的成本相当高。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小型车,软件成本份额都非常高,未来智能汽车软件的成本将远远高于硬件。

First Financial:那么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是加速还是放缓?

郭阳:必须加快。无论是乘用车的辅助驾驶还是高级Robotax,无人驾驶技术都在兴起。例如,去年Waymo直接在凤凰城推出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百度去年年底从北京市政府获得了五张无人驾驶执照。

所以,我认为技术加速的趋势非常明显,很多新玩家正在加入,大大加速了这一趋势。随着众多智能汽车的新进入者,该技术正处于可以大规模生产的阶段。

第一财经:智能汽车量产的难度有多大?

郭阳:量产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大规模生产与在研究实验室中做某事有很大不同。批量生产不仅需要硬件达到整车水平,整个软件系统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测试。

现在整车的研发周期已经缩短,很多激进的车企过去要花三四年时间才能生产出一代汽车,现在缩短到一年半,两年就淘汰了一代新车。从批量生产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较低的周期。如果有人想再次缩短周期,似乎仍然违背了客观规律。

第一财经:目前,百度自动驾驶的商业回报从何而来?

郭阳:我们现在以两种模式与汽车制造商合作。

一个是博世和德尔福的传统商业模式,它收取一些自行车的开发费或份额。但这种模式并不符合百度的现状,因为百度提供的产品与传统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不同。百度现在与车企在交割层面签订了服务费表:百度向车企提供3年服务,5年服务,在这3到5年内逐步增加新功能,实现性能提升。

第二个业务回报来自真实用户。百度现在与很多车企合作都会使用订阅系统,也就是百度硬件预先埋在里面,然后所有的软件都会做订阅与厂商分享。用户可以订阅一次,也可以每年每月订阅一次。我们现在与许多制造商合作将遵循这种模式。

第一财经:自动驾驶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多企业做了大量的投入,走在了前面。这是否意味着后来者没有机会?

郭阳: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不这么认为。两年前,当第一批新的造车力量崩溃时,我们几乎就是这样,剩下的就是未来的全部了。但正如你所看到的,今年有近百家新公司加入。中国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因为环境竞争太激烈。前锋在后者中可能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时间窗口损失。市场刚刚起步,智能这么广阔的市场,现在说谁占领了市场,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