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對智能汽車的激烈競争中,新進入者仍有希望脫穎而出。
上海車展期間,百度智能駕駛集團産品委員會主席、智能汽車事業部總經理郭陽在接受第一财經采訪時做出了判斷。在中國市場,百度是最早投資自動駕駛研發的科技公司之一。郭陽與記者分享了自動駕駛軟硬體發展的最新趨勢,他認為中國的智能汽車發展趨勢超過了全球其他市場,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達到了大規模量産的節點,而"智能化這麼廣闊的市場,現在說誰占領了市場,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第一财經:自動駕駛的主要硬體成本是什麼?
郭陽:自動駕駛的硬體成本首先是傳感器。傳感器包括普通攝像頭,然後是相對便宜的超音波雷達,稍微昂貴的毫米波雷達,以及最近的熱雷射雷達。現在很難評估雷射雷達的成本,因為使用的數量級太少,雷射雷達的成本必須非常高,隻有幾百輛汽車和數千輛汽車安裝。如果它安裝在數十萬輛汽車,數百萬輛汽車甚至數千萬輛汽車中,其成本可能會大幅下降。除了傳感器成本之外,自動駕駛的一些成本是計算單元。随着汽車智能化的提高,對AI算法、CPU邏輯算法等的需求會越來越高,這部分成本相對昂貴。
第一财經:自動駕駛軟體的成本趨勢是什麼?
郭陽:前期軟體功能越來越強,性能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是以研發投入越來越多。軟體的成本,如果專注于單一功能,将繼續下降,但從智能汽車整體來看,未來幾年整體軟體成本将繼續增加。
智能汽車軟體的成本相當高。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小型車,軟體成本份額都非常高,未來智能汽車軟體的成本将遠遠高于硬體。
First Financial:那麼自動駕駛技術的疊代是加速還是放緩?
郭陽:必須加快。無論是乘用車的輔助駕駛還是進階Robotax,無人駕駛技術都在興起。例如,去年Waymo直接在鳳凰城推出了無人駕駛計程車,百度去年年底從北京市政府獲得了五張無人駕駛執照。
是以,我認為技術加速的趨勢非常明顯,很多新玩家正在加入,大大加速了這一趨勢。随着衆多智能汽車的新進入者,該技術正處于可以大規模生産的階段。
第一财經:智能汽車量産的難度有多大?
郭陽:量産并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容易。大規模生産與在研究實驗室中做某事有很大不同。批量生産不僅需要硬體達到整車水準,整個軟體系統需要大量的積累和測試。
現在整車的研發周期已經縮短,很多激進的車企過去要花三四年時間才能生産出一代汽車,現在縮短到一年半,兩年就淘汰了一代新車。從批量生産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是一個相對較低的周期。如果有人想再次縮短周期,似乎仍然違背了客觀規律。
第一财經:目前,百度自動駕駛的商業回報從何而來?
郭陽:我們現在以兩種模式與汽車制造商合作。
一個是博世和德爾福的傳統商業模式,它收取一些自行車的開發費或份額。但這種模式并不符合百度的現狀,因為百度提供的産品與傳統供應商提供的産品不同。百度現在與車企在交割層面簽訂了服務費表:百度向車企提供3年服務,5年服務,在這3到5年内逐漸增加新功能,實作性能提升。
第二個業務回報來自真實使用者。百度現在與很多車企合作都會使用訂閱系統,也就是百度硬體預先埋在裡面,然後所有的軟體都會做訂閱與廠商分享。使用者可以訂閱一次,也可以每年每月訂閱一次。我們現在與許多制造商合作将遵循這種模式。
第一财經:自動駕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很多企業做了大量的投入,走在了前面。這是否意味着後來者沒有機會?
郭陽: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不這麼認為。兩年前,當第一批新的造車力量崩潰時,我們幾乎就是這樣,剩下的就是未來的全部了。但正如你所看到的,今年有近百家新公司加入。中國的增長速度超過世界其他地區,因為環境競争太激烈。前鋒在後者中可能有一定的優勢,但也有一定的時間視窗損失。市場剛剛起步,智能這麼廣闊的市場,現在說誰占領了市場,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