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质疑没有“传承”,长城多品牌战略是对还是错?

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最大的差距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答案。

发动机、底盘、变速箱,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性能、耐久、品控和保值率,市场检验已经给出答案。

品牌的文化和精神,一直被传承,这是老牌车企的品牌基因。

被质疑没有“传承”,长城多品牌战略是对还是错?

不久前,关于长城旗下新能源品牌欧拉白猫、黑猫停止接单的一则信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虽然厂家极力的解释称:“欧拉黑猫、白猫停止接单,不是停产,我们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但依然不能让消费者信服。因为在此之前,长城就有类似的操作。例如定位高端的WEY品牌,由于设计师出走、后续销量低迷,VV7、VV6、VV5、P8等车型,均遭到“停产”。

被质疑没有“传承”,长城多品牌战略是对还是错?

停产黑猫白猫,欧拉的无奈之处

根据长城汽车欧拉品牌CEO董玉东对外界的回应:“停止接单实属无奈之举,在缺芯少电的大环境下,黑、白猫等待向用户交付的订单累计突破2万台,按当前生产量计算,如继续接单,新订单的交付要等到2022年下半年。”

而消费者最担心的是黑猫、白猫停产后的问题,自己的车辆是否还能享受此前的服务与售后,甚至零部件都会面临绝版的可能。

客观的来讲,随着大陆新能源终端市场销售火爆,汽车供应链却受大环境影响之下爆发了各种问题。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供不应求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黑猫、白猫是欧拉的入门车型,价格定位较低,三电系统生产成本占到整车成本的55%-60%。而三元材料电池中,含锂、钴、镍等金属元素的正极材料成本占据了电池材料成本的近50%,所以成本较前期增加了约20%。

被质疑没有“传承”,长城多品牌战略是对还是错?

在行业普遍面临短缺零部件的情况下,车企不得不调整战略,优先保证高利润车型排产。对于利润低或者亏损的车型,则减少生产或不排产。以黑猫为例,目前已经处于单台亏损超万元的状态,而且交付时间也无法保障,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体验,叫停也是无奈之举。

被质疑没有“传承”,长城多品牌战略是对还是错?

为求向上突破,多品牌战略是对是错?

对于黑白猫的停产,还有部分消费者并不在意,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不了多久就会被遗忘。

事实上的确如此,这几年长城推新品牌和新车的速度可谓非常之快,各种命名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包括哈弗大狗、欧拉猫,坦克系列、WEY咖啡系列等。虽然从其去年累计销量128万辆,同比增长15.2%的成绩来看,成效还算不错,相信也有不少人却从中察觉到了“问题”。

当大量车型涌入的同时,不少现有的车型必将受到一定的冲击,比如WEY VV系列被取而代之的是咖啡系列—摩卡、拿铁和玛奇朵,其实可以视为此前VV系列的换代车型,但由于是全新的名字和造型,让不少老车主有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

被质疑没有“传承”,长城多品牌战略是对还是错?

按照长城的思维,就是奉行多品牌的战略方式,一旦销量不好就停产。至于改进或者升级换挡是完全不可能的,这远没有小幅度的修改再取个全新的名字来的实在,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向上突破的不断尝试。

比如哈弗品牌方面,原本的H系列覆盖了1-9,可发展到今天,除了H6和H9在售,其它均已经退市。而随之上位的是大狗、初恋、赤兔、神兽这些新时代命名的产品。

被质疑没有“传承”,长城多品牌战略是对还是错?

以生存为借口断送传承,实则是野蛮扩张

坦率的来讲,长城是1993开始尝试造乘用车,发展的周期确实很短。相较于那些动辄50年甚至100年造车历史的合资品牌,确实很难有周期去谈“传承”。

再加上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车市中,如何活下去才是最大的压力,按照车企的商业思维,卖不好及时止损,然后再推出新车型寻求利益,这种做法其实无可厚非。

但是,这不能成为借口和理由。长城作为自主品牌的骄傲早已经告别如何“活下去”的阶段,虽然说在“传承”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合资车的标准来要求国产车,毕竟前者有其固有的历史条件,而且相比于国自主,合资品牌大都兼顾了全球市场,在资金和技术上都要更加雄厚,这都是有利其延续的关键。

以奇瑞的多品牌战略一地鸡毛为例,很多经典车型,诸如东方之子和风云系列等,也没有得到延续和传承,至今是不少人的“意难平”。

而今天的长城重走昔日奇瑞的老路,是充满自信还是无奈之举我们暂且不论。难道长城就不能从野蛮扩张中抽身出来做减法,注重明星车型养成并将精髓部分代代相传吗?或者是长城从根本上认为品牌精神的传承,这些对于自主车企发展无法获取既得利益而尽快抛弃?

在线车评认为,那些老牌车企的成功在于他们喜欢把某些老的元素或者精神传承下去,这不仅是厂商们在诸多营销话术中提到的“品牌基因”,而且还是他们能成为诸多拥趸者愿意为其消费的“信仰”。不去发展核心价值,一直野蛮扩张、多点尝试后依然停留在比拼性价比道路上,此举实在不可取。

守护·文

有图,有文,有料,有趣

欢迎关注公众号:在线车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