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农民耕地时挖出的铜鼎,砸碎后差点被融掉!复原后如今却成了国宝

农民耕地时挖出的铜鼎,砸碎后差点被融掉!复原后如今却成了国宝

说到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湖南省博物馆还有不少。

除了之前所说的T型帛画、西汉曲裾素纱禅衣外,还有一件同样被禁止禁止展览文物,它早在2013年8月,就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这件文物,同样也是湖南省镇馆之宝-----商代大禾人面纹方鼎。

农民耕地时挖出的铜鼎,砸碎后差点被融掉!复原后如今却成了国宝

(当时历史叔在博物馆拍的,周围围观都是小学生)

一个鼎,有何稀奇?

大禾人面纹方鼎,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以人面纹为饰的鼎,不同于商、周时期通常是以兽面纹为主题的纹饰,人面纹饰还是比较罕见。

这个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颜色碧绿,器身外表都雕刻半浮雕人面,鼎的内部壁铸“大禾”两字铭文,因此才称之为“大禾方鼎”。

鼎最初主要用于烹煮食物,随着青铜器文化发展,鼎也逐渐升级,除了在祭祀中反复出现,还与权利挂钩,成为身份的象征。

农民耕地时挖出的铜鼎,砸碎后差点被融掉!复原后如今却成了国宝

而大禾方鼎,最初出土在湖南宁乡县黄材镇。

1959年秋季,当时一位姓黄的农民在农田里耕作,突然在挖地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

不过这位农民并不了解这是一件文物,虽说青铜器上面还凸出一张人脸,比较诡异。于是他将这件青铜器卖给当地一个废品收费站。

不过这件青铜器实在太大,于是他只好将这件青铜器砸成好几块,背下去最后将其卖给当地废品回收站。

农民耕地时挖出的铜鼎,砸碎后差点被融掉!复原后如今却成了国宝

为何这件鼎,会有半浮雕人面呢?

当时全国正处于“大炼钢铁”的时代,这件青铜器早就与当地所有的废品金属制品一起被分类集中到长沙毛家桥废铜仓库,等待分类后将其送到冶炼厂,化为铜水重新铸铜。

而考古学者连忙联系同时,来到毛家桥废铜仓库,将其所有的废铜烂铁进行全部封存,经过长期寻找,就在差一点被送进熔炉之际,找到了10多块青铜器的碎片。

经过工作人员的拼合修补,发现这件青铜器还差一条腿,不过经过两年后,青铜器丢失的腿也找到了,这件大禾方鼎也幸运保留下来。

农民耕地时挖出的铜鼎,砸碎后差点被融掉!复原后如今却成了国宝

对于这个鼎的半人半兽的身份,学者提出了不少说法,比如饕餮、祝融、蚩尤、邦君造像、傩面、黄帝四面、所有者的祖神等,但还是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直到2007年,青铜器研究专家刘森淼提出新的说法,他发现这个“大禾”二字跟当时一个小国---禾侯国有关。

在所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上丝禾侯”的词句,翻译过来就是一个叫“上丝”的人会见禾侯。

而这个鼎采用的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中原式样,流行于商朝到西周前期。

农民耕地时挖出的铜鼎,砸碎后差点被融掉!复原后如今却成了国宝

因此,学者认为大禾方鼎既然出现在宁乡县,说明了这个地方曾经是商周时期一个诸侯方国,因此认为这件鼎可能就是侯国君拥有的宗庙重器。

同时,这个人面纹饰,脸庞纹饰宽圆,眉毛弯如新月,再加上嘴唇丰厚,而且没有胡须,推断是属于女性,很可能是当时禾国信仰的神明,又或者统治者形象。

而将女性作为神明,很有可能当时禾国是一个女权制度,统治者可能就是一个女性,若真如此,那么早在武则天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一个女性封建最高统计者?

农民耕地时挖出的铜鼎,砸碎后差点被融掉!复原后如今却成了国宝

当然,真相还需要留给未来。

而作为全球唯一的一件人面纹方鼎,大禾方鼎也凭着极大的历史价值,成为国宝中的国宝。

然而它的身上依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等待时间去回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