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懂了《水浒传》的名字,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

船夫聊水浒系列第一期,全文2700字

读懂了《水浒传》的名字,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追求。

总之这个名字不简单。

记得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父亲江德福在与母亲安杰的一次聊天中,故意将《水浒传》中的浒(hǔ)念成(xǔ),以此调侃这位资本家小姐太过自大,事实上这的确是个多音字,只因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常有读错的时候。

读懂了《水浒传》的名字,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

问题来了,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名字都很简洁明了,用的也都是常用字,《水浒传》的名字与前三个对比起来就显得太格格不入了,因为不但用了生僻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也很难让人理解。

不要小看这点,一个简单通俗易懂的名字在识字率很低的古代可是很重要的,是作品能够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尤其像《水浒传》这样的文学巨著,历经明清两代人的不完善,尤其还经过像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圣叹之手,相信他们不会发现不了这个问题,那么为何没有一个人敢动它的名字呢?

读懂了《水浒传》的名字,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

要知道金圣叹甚至大笔一挥,将《水浒传》硬生生删去了后四十回的内容,堪称腰斩,就是这么一位狠人都没敢动《水浒传》的名字,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水浒传》的名字大有深意,得到了古人文人的集体认可。

“水浒”二字有何深意呢?

“水浒”中的浒,原意就是在水边的意思,所以《水浒传》在前些年翻译成外文时,便直接翻译成“在水边发生的故事”,意思简直太俗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底蕴。想要还原《水浒传》名字内涵的真相,就不能单纯局限于文字本身,而要换位到古人所处的人文环境中,那么古人都看啥书呢?

四个字:四书五经,也就是古代文人备考科举写八股文的必看教材:由《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组成的四书,和 由《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组成的五经。

读懂了《水浒传》的名字,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

四书五经不仅对文人很重要,与百姓生活也息息相关,比如古人给孩子取名字时便讲究:文《论语》,武《周易》,男《诗经》,女《楚辞》。不仅百姓取名字喜欢从这些书中找,文人更是当成心头好,开口闭口都要试着跟四书五经打擦边球。

当初写《水浒传》的人或许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从这些书中或许能够找出《水浒传》名字的出处,这么想的人不只是我,其实早有前辈大家这样做过。

读懂了《水浒传》的名字,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

1944年,近代著名史学家罗尔纲在《诗经·大雅·緜(棉的繁体字)》中发现了“水浒”二字连用,他率先提出“水浒”的含义可能和这样一个故事有关。罗尔纲发现的这首诗是一首关于周朝民族起源的史诗,全诗共九章,每章六句,其中提到“水浒”二字的是第二章,内容如下:

古公亶父(注释1),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大意是说周王朝的先祖古公亶父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定居),接着娶了姜氏女,因地制宜选好住的地方。乍一看这段提到“水浒”二字的描述,似乎也没有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情,如果你真的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我们要结合当时周部落所处的外界环境来分析古公亶父的行为。

果不其然,在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周本纪》中,对古公亶父迁居岐山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描述,原文如下:

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xūn yù)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乃与私属遂去豳((bīn)),度漆、沮(jù),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古公亶父平时生活的德操很优秀,群众基础很好,因此很受族人拥戴,当北方的游牧民族薰育和戎狄前来骚扰周部落的时候,战斗力不如游牧民族的周部落选择了妥协,出让了一部分财物,没过多久这些游牧民族再次来骚扰,并且变得更加贪婪,试图将周部落的土地和人口彻底占有,女人小孩沦为奴隶,周部落的百姓便开始想要反抗。

这个时候身为首领的古公亶父选择先带领自己的亲近之人,长途跋涉越过梁山到达了岐山脚下,豳(bīn)地的族人便放弃了跟游牧民族拼命的计划,也跟随古公亶父的脚步迁徙到了岐山。

读懂了《水浒传》的名字,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

原来古公亶父之所以迁居岐山,是因为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威胁,整个部落都将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出路。但尚未拥有完善组织架构的周人,并没有一次性形成统一意见,而是在古公亶父(见注释2)用行动感化和愿景吸引的带动下,逐渐迁徙到新的居住地的。

这不仅是一个一群人寻找出路的故事,还描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感化”和“愿景”成为领导人,所谓领袖并非是天生的的,而是其后天成长起来的,他需要在危急时刻带领大家找到出路发现彼岸。

《诗经》中的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寻找的未知前景正是“水浒”,“水浒”也因此有了代表出路的意思,再结合《史记·周本纪》中提到的“梁山”二字,不难看出,施耐庵正是借鉴了《诗经》为《水浒传》起了名字。

读懂了《水浒传》的名字,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

上了梁山的好汉,或是被权贵打压,或是因为路见不平,受官府通缉,亦或是被人栽赃陷害,每一位梁山好汉都遇到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说得更准确些,就是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寻找出路。这个时候,宋江以个人名义,用仁义之行感化大家,同时描绘了招安的“美好”愿景,最大程度为众兄弟寻找到了出路,因此才有了这部精彩又悲壮的水浒故事。

但故事除了最阳光的一面,也有阳光背后见不得人的另一面。

因为正常来讲,身为领袖的古公亶父应该带领族人奋起反抗保卫家园。不成想,这位周王朝的先祖竟然一声不吭地带领家人跑路了,后知后觉的周部落百姓一看带头大哥都跑了,还不赶快跟上,于是整个周部落都定居在了岐山,丝毫没有夺回家园的意思。

大家看到这段描述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当初北宋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威胁时,没选择抵抗而是选择花钱买平安,不成想金国的胃口越来越大,甚至想完全占领宋朝的领土,通过等级制度奴役宋朝百姓。

读懂了《水浒传》的名字,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小说

这个时候康王赵构,也就是后来的宋高宗逃到南方躲起来,后半生索性躺平了,和古公亶父一样,丝毫没有夺回家园的意思。当初古公亶父逃跑的故事和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的故事真的是太相似了,《水浒传》这个名字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隐喻靖康之难前后的民族灾难。

北宋灭亡后,百姓发现不论是宋江还是方腊,都是在国家受到游牧民族威胁和骚扰的情况下引发内乱,无形中给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帮了忙,最终大家都成为了输家。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南宋以后的老百姓迫切地想回到过去,化身成为曾经的山野强盗,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放下内部矛盾,共同抵御强敌。

所以按照现在人的通俗认知,《水浒传》这个名字对于古人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熟悉的《重生之靖康之难》、《重生之我在北宋当山贼》,这样讲估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了,只因为古人和今人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看起来很晦涩难懂的文字,或许表达正是和当下流行语相同的意思。

关于水浒传名字的由来就先讲到这里,接下来还会有更精彩的内容,下期节目我们不见不散

注释1:公亶父,姬姓,又称周太王,他不仅是轩辕黄帝的第十六世孙,还是周文王的祖父,同时也是周王朝的奠基人,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