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过分理想而又难能可贵的青春

作者:寒武幽兰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过分理想而又难能可贵的青春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双百方针实行时期,是一度极具特色的“青春写作”代表作品之一。

这篇小说是我在当代文学史中记忆最深刻的小说之一,之前考研做题的时候,出到写青年的形象,十七年时期的小说中,这篇里的林震和柳青《创业史》里的梁生宝是我必定会写的,但我之前却没有读懂。

直到这次重读,才发现,如此尖锐冲动的事情,也就只有单纯向上、未经世事的愤青才能够做得出来。故事里的林震和《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里的娜斯嘉都是一样的人,青春鲁莽,却也有难能可贵的勇气。

而年轻时代的作者王蒙,正是林震的化身,连发表这篇小说时候的年龄也与林震一致,是二十二岁。王蒙是少年时入党,22岁已有8年党龄。彼时正是北京共青团市委干部,林震的困惑就是王蒙的困惑。

巧的是,我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是在大三的下学期,恰恰巧,我当时居然也是22岁。

所以当时读完这篇小说,得到的感受是酣畅淋漓,主人公终于冲破重重困难,把他想表达的正义和讽刺的现象着手解决成功了,对,最后的感觉居然是成功后的快意。

而今重读,我大惊,当时我居然觉得爽,我现在的最大的感觉是觉得过分尖锐。

中国社会从来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进行的,或许是毕业这几年,我渐渐对这种关系的相互性多了几分理解,所以我开始认为,这的确是青春的写作,对这个社会和国家机构内部运行和人性的理解还处在蒙昧时期,凭借着理想主义的热情,生发出对一些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初衷是好的,但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

其实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在“创作干预现实”的口号下,暴露出了王蒙这群年轻人在政治上的幼稚。但话又说回来,青春时期的理想主义用刘世吾的话来说是“可贵的、可爱的想法,也是一种虚妄”,只有青春才能赋予青年如此一往无前的勇气。

而林震,作为理想主义的执行者,“按娜斯嘉的方式生活”,与现实格格不入。

首先,林震对自我和别人的要求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都过分高了。

在林震调到组织部之前,林震的想法里,他的二十二岁太平凡了,“没有功勋,没有创造,没有冒险,也没有爱情”,他努力规划,努力实行,他要“一日千里”!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林震被调到了组织部。

他以为组织部的人或者说就是党员干部是理想中的高大全,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但殊不知,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所以在处理麻袋厂厂长王清泉的懒政以及官僚主义作风时,他的态度是坚决处理;对于刘世吾处理王清泉事件之前的态度,以及对韩常新了解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腹有存疑。

他下意识地就把自己的心无私地与麻袋厂的工人和干部贴在一起,在没有得到处理之时,他总是一直要在组织部内部进行争取;在刘世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理了王清泉的时候,林震还进一步地尖锐地指出,党内之所以出现王清泉事件,是因为刘世吾和韩常新的责任。

其次,林震在一丝不苟地践行自己的原则,毫无变通。

他认为刘世吾他们在处理这件王清泉的时候,总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态度,总是“掌握了”而不解决,所以才导致了现在愈发严重的问题。必须要从根上把这个事情的根源解决掉。他天真地同一切“坏事”作斗争,“绝不容忍”这些问题继续存在。

但在现实中,这些问题如何操作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难道我们要给所有人的身上都绑根铁丝吗?很显然,在构想这些憧憬之前,林震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王蒙也没想过。

刘世吾跟林震谈话的时候,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说给林震听,比如说有组织委员谈不清楚党员的历史问题,比如说一听开会批准党员常委会员就请假,比如说公安局长参加常委会批准党员的时候打瞌睡等等。

林震也是个直肠子的,一听这样的问题就愤怒难忍了,直接大声说刘世吾不对,问他只看见瞌睡,是不是他也瞌睡了。天哪,对于自己的直属领导提出的工作问题,直接上去质疑回怼,林震这个青年真是有点口无遮拦、胆大包天。

而且这还没完,在后来区委常委讨论麻袋厂问题的时候,他有一次尖锐地指出刘、韩的问题,不能容忍“党机关的缺点”,不容许人民的心脏上有一点灰尘。

青春的坚持,让人觉得既感动,又像一把犀利的、不管不顾的刀,生猛得让人抽疼。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作为青年,林震的理想与现实困难不兼容,他并没对人性有一个清晰的洞察。简言之,水至清,则无鱼。

林震在这个单位的事务中,发现了自己能力与理想之间的挫折和差距,赵慧文是一个与他相对同路的人,所以在与赵慧文的交往中,他能短暂地得到一些共鸣和安慰。

他们之间对于刘世吾、韩常新工作问题的看法一致,他们一致觉得刘、韩怠惰、麻木、不负责任。容不得人性中有一点点缺点。

其实,反过来说刘世吾,他原来也是个文学青年,但他深知,党务工作者不能看小说,其实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不能够用理想主义的原则去一刀切。

正像王清泉,解放之前也是作为一个出色的情报员去敌人内部做卧底的,为党的不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那这样有功的人,能够直接去一刀砍掉他的功绩吗?如果能,是不是有点过河拆桥、不近人情的嫌疑呢?

人都是凡人,哪有完美的钢铁人,对人性过分苛责是不必要的,对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应加以考虑和利用,不然历史上怎么会出现忠臣和奸臣并行的局面呢?

对人性的宽容,是对人们自己和机构运行的双重解放;而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也要制定底线和规则,用制度管人,比单纯地用青春的原则批判更为有效。

所以,理想是好的,实现它的方式应当是灵活的,而不苛责人性,在大方向上能够把控思想,才是真正值得终生追求的“青春之歌”。

但在一定意义上,林震对于不合理现象的洞察和对个人理想的执著坚持,仍然感动着我们。林震不能被忘记。

不要忘了提出问题的人,也不要忘了要更勇敢地向前行进。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过分理想而又难能可贵的青春

END

文|京华

图|网络

编辑|京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