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陪伴式成长——教你如何和孩子相处,赢得孩子的心

养育孩子未必是渐行渐远的过程,也许能够凝聚一生相守的情意。

我放弃你了,你想干嘛就干嘛,我不干涉,我重新生个孩子,只当我没生过你。

陪伴式成长——教你如何和孩子相处,赢得孩子的心

这是父母对一个12岁男孩说的话。

这对父母住在我父母家隔壁,他们每天早出晚地忙于生意,基本上很少看到家里开火。12岁的孩子则一天到晚在家打游戏不上学,经常晚上听到父母的谩骂声。

有一次男孩跑到我家问:你家有老干妈吗?

我妈说:怎么了,没吃饭吗?

男孩有点不好意思,说只要老干妈,舀了几勺子说句谢谢就走了。

我说他家不给孩子钱吗?

我妈说怎么不给,他家又不差钱,他妈妈说他把钱都用来买游戏装备了,所以现在每次只给当天的饭钱。整天没日没夜地打游戏,有时大晚上还在那里喊叫。

没过几天,他家就大吵大闹,把孩子拽到门外,对着孩子说到:天天玩游戏,啥也不干,你行,我现在放弃你了,你想干嘛就干嘛,我不干涉,我重新生个孩子,只当我没生过你。

父母把门猛地一关,只留下那个孩子在门外。

后来我没见过那个孩子,妈妈说他家找了个类似军事管理的封闭式学校,按着孩子送去了。

当时我在想为什么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沦为这种地步了,我要是有孩子一定不会这样。

结果打脸虽迟但到,等我有孩子后我也觉得孩子太叛逆了想要将其送走,觉得他就是今生来向我讨债的,而且这个债还绵绵无绝期。

每次刷牙都要你催好多遍才肯过来,你和其沟通,他也始终不发一言,行为粗鲁,出言顶撞,完全不服管教。

有时候我在想这还是当初那个只会对着我笑,喜欢粘着我的孩子吗,怎么现在我都看不穿他呢?

还好我找到了同病相怜的人,《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的作者麦克·贝里也遇到过这样的困难,他目前已经领养了二十三个孩子,其中有个女孩因为受不了反复不常的家庭环境而想要自杀,还有个女孩未婚先孕被抛弃,甚至有个男孩因偷盗被抓。

他也不懂为什么身为专家的自己解决不了自己家庭的问题。后来他通过亲自实践、尝试及不断试错纠错,重新建立了自己与孩子之间心与心的沟通,与孩子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陪伴式成长——教你如何和孩子相处,赢得孩子的心

麦克·贝里将自己的育儿经验都书写在《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一书中,他认为只有当你和孩子建立信任沟通,方能对他们产生影响,他总结了三大核心教育原则和九大育儿技巧,能最大限度的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大量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有趣故事,帮助父母建立正确的观念,摆脱曾经的错误的育儿模式,更轻松更快乐地陪伴孩子,与孩子沟通。

很多育儿书籍都让父母和孩子做朋友,结果孩子越来越叛逆,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心中缺乏影响力,缺乏边界感。我们来看看到底我们有哪些育儿错误,以及我们该如何补救。

一、爱需要呵护,也需要边界

陪伴式成长——教你如何和孩子相处,赢得孩子的心

之前看过知乎上的一个热搜,因为房间分配问题,小女儿把姐姐的房间里的衣服、玩具、被子等全部毁掉,父母还没说什么,竟然离家出走。

陪伴式成长——教你如何和孩子相处,赢得孩子的心

很多人都说小女儿是不是心理有问题,我却认为是父母对其的爱没有边界。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只有被偏爱的孩子才无知无畏,因为她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没有边界的,它们并不会惩罚她。

很多时候父母因为自己的成长受到严苛规则的束缚,所以从小不愿意对孩子说“不”,也不愿意惩罚孩子,生怕孩子对自己产生怨怼,等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又立马要求其懂事,如果背离正轨,又立马强制镇压,粗暴地执行自己设定的边界。

你说孩子能不叛逆吗,用一句歌词就是“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你以为孩子有天会因感动而懂事,结果孩子越来越叛逆。

在这个社会上,处处都是边界,开车你要遵守红绿灯,走路你要走人行道,如果没有边界整个社会就乱套了,所以边界并不意味是束缚,它也是一种保护机制。

包括孩子在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边界意识,那是不是只能严厉地践行边界意识,实行责罚呢?当然不是,作者认为用爱来设置边界最有效。

首先,付诸于行动,就在当下。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小时候没有定下边界,现在定是不是太晚。其实不晚,无非是遇到的挑战多一点、需要的耐心多一点,要知道如果不及时立下边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背离正轨的概率只会越来越大。

第二,说明原因。很多父母喜欢做独裁者,就像下圣旨一样制定一条边界,当孩子问起原因,只会用“说了你也不懂,反正是为你好”敷衍过去。孩子没有参与也不明缘由,自然执行起来拖拖拉拉,一旦受到惩罚肯定会诸多抱怨。

我们不妨和孩子坐下来沟通下边界的内容、其制定的原因以及违反的后果,通过言语和行动让孩子从内心认可父母制定这边界是为了他好,这样在执行过程中自然不会出现反叛情绪。

第三,付诸实施,坚持不懈。边界制定好了,就该坚持不懈地执行起来,否则就是变相的告诉孩子,这个边界无关紧要。另外,在孩子执行过程中,不可能每次都能遵守到位,这个时候要和孩子沟通下你对他的期望,然后通过对正确行为的不断正面反馈来激发孩子遵守边界。

当然,当孩子违反边界后,一定要遵守之前的约定进行惩罚,有时候严厉的爱也是一种爱,而且健康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这种爱。

孩子需要爱心的呵护,也需要健康有益的边界保护,健康的有益的边界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也能让他们远离危险,保证他们的安全。

二、恩施并重,拒绝做朋友关系

陪伴式成长——教你如何和孩子相处,赢得孩子的心

如果说我们上一辈父母是独裁者,喜欢做指挥官,那么我们这一代父母更喜欢和孩子做朋友,甚至很多育儿书籍也鼓励家长和孩子做朋友,不要计较孩子的态度、言辞、行为等,始终保持好的情绪和孩子友好相待 ,孩子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但这种想法却忽视了我们作为父母的首要原则是为人父母,是需要给孩子树立好的生活榜样,保证他们安全,向他们灌输好的品行,引导他们走向正途。而不能打着朋友的关系,去牺牲一切边界意识和引领指导,只为孩子开心。

当我们和孩子做朋友,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权威身份,本来可以在家庭中塑造一个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权威人物,提前让孩子适应社会上的挫折,现在没有了,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朋友。而现实世界中,不管在哪,身边都有一个权威人物,或是是老板,或是老师,他们都不可能和孩子做朋友,一旦孩子在外界遇到挫折,就会玻璃心碎,颓废不安。

鲁迅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嫌弃父母时,你的内心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爱的最高境界是允许我们成为孩子的朋友,但一定不要忘了自己为人父母的首要职责。

三、把握微末时光,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陪伴式成长——教你如何和孩子相处,赢得孩子的心

你洗个碗,丈夫说我好爱你啊,你洗个衣服,丈夫也说我好爱你啊,一旦你不做家务,丈夫不说爱你了,这个时候你是不是会怀疑丈夫是因为你做家务才说我爱你,说白了他的爱不单纯,带有条件的。

同样,孩子考高分了,父母会说“你真棒,妈妈太爱你了”,一旦分数低了或者犯错了,就各种贬低。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觉得,你对它的爱是有附加条件的,只有当它表现优秀,你才会爱它,一旦表现不好爱也就消失了。

有人说当孩子犯错了,我还表达自己爱它,只会让其变本加厉,甚至把这种无条件的爱当做免罪金牌。

事实真是如此吗?

麦克·贝里收养的其中一个孩子患有胎儿酒精谱系障碍,有一天其他孩子都睡觉了,他依旧不睡觉,而且要吃要喝,到十点了,父母不再提供食物了。孩子就发火了,直接把圣诞树上的纪念饰品扯下来,而且还准备去拿父母五代相传的传家宝饰品。

麦克·贝里快要坐不住了,他感觉到像火山一样的愤怒,正准备起身去训斥孩子,他妻子给他发了个邮件沟通:

不要回应这种行为。他打破所有的东西,我们都能替换,一切都不重要。

说得真好,我也这么想,那些奶奶的传家宝饰品怎么办

对他的行为我们要毫无在意,他想要我们有所反应,可是我们偏不。

当他们不做任何反应时,孩子停下来了,麦克·贝里告诉孩子,他能选择停下来发作,我们很高兴,随后兑现后果,让孩子把一切清理干净。

事后他们反思这件事,发现父母的语气、反应、言辞都会决定孩子的行为是恶化还是归于平静,也会影响孩子对待自己的方式,他们认为“保持镇定、态度坚定”这一招适合所有的父母。

我们应对孩子错误的方式,其实是向他们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孩子人性挣扎时我们的反应,也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一直伴随他们到成年。

当父母在修正孩子错误时,对其进行引导训诫时,言语行动和风细雨,充满爱意的肯定,孩子感受你对其的肯定及关爱,自然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所以当孩子表现不佳时,你试着问问自己是不是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关爱它,都愿意接纳它。

当然想让孩子明白你一直爱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都想快点完成工作集中一段时间来陪孩子,结果发现工作依旧占据我们的休闲时间,特别是现在信息发达,很多人基本上是24小时不下线。

乔纳和纽沃夫在《教养儿女,力所不及》一书中说到:作为家人,长时共处,或者良辰美景非你所求,积聚美好时光才是正道。

放个长假陪伴孩子固然不错,但日常生活中的微末时光也不可或缺,当我们汇聚无数微末时光,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孩子自然能在这种细水长流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爱意。

比如早上送孩子去学校,或者和孩子一起去取个快递。这些微小的事情或许等孩子长大后,会频频谈起,与那些人生大事不相上下。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把握日常的微末时光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互动,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成长于这种不缺爱的环境下,是孩子一辈子的幸运。

如果你过去失败过,请不要自责,因为教育子女本来就是不断汲取教训的,而且是无休无止的,你要做的是专注于当下,赞美孩子取得的成果,赞美孩子走出失败,寻求孩子的谅解,为它们示范如何谅解他人,告诉他们这样做的意义,这才是父母影响力转变孩子的有力措施。

有人说养育孩子是渐行渐远的过程,但在《陪伴式成长:如何赢得孩子的心》一书中通过作者的亲身实践告诉父母,通过陪伴赢得孩子的心,养育孩子未必是渐行渐远的过程,也许和孩子建立相伴一生的积极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你留给孩子最好的遗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