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电气化转型,是新能源大潮下求生,也是主动出击

专访博格华纳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谈跃生

虽然总销量并未发生大异动,但毫无疑问,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发生着剧烈的结构变化。

在用了十年时间,市场渗透率达到2%、又用三年时间,达到6%之后,新能源车爆发了。2021年3月,突破11%,11月,创纪录地达到了21.3%。

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背后,总有人能敏锐地把握局势。尤其是相对于整车企业,供应链端或许能更早、更显著地嗅探到风向。反过来,从供应链的视角,同样能看见整个汽车产业与他人不一样的画面。

创立于1880 年的博格华纳,不仅是业界公认的汽车动力与传动技术领军者,如今在新能源道路上,依旧是重要力量和推动者。2008年,特斯拉首批产品Roadster所搭载的eGearDrive,正是与博格华纳共同研发而来。

电气化转型,是新能源大潮下求生,也是主动出击

▲博格华纳主要业务模块

1995年就进入博格华纳、如今已是博格华纳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谈跃生,在过去15年中,带领这家企业在华以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的神奇速度增长,已足够令人骄傲。

然而他却又直言,博格华纳要加速转型,是“求生存”之举。在汽车产业转型之势下,顺势者昌,这是在挑战中寻找机遇。

2021年年底,博格华纳苏州工厂二期奠基,意味着电气化战略转型步伐的加快。我们也因此有机会对这位用青春见证和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进步的先行者,进行了一次专访。

访谈的开始,当我们谈及《汽车与运动》在做“中国心”评选的历程上,从“油改电”开始,也见证了中国新能源的逐步成长;他笑言:“‘中国心’这个名字起得很好,你看我们现在的电驱动系统,在新能源车上,其实就是心脏,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

谈跃生有着与一般外资企业管理者不一样的坦诚。他眼中的“局势”,和博格华纳如何“蓄势·前行”,加速引领电动出行时代,值得借鉴。

过半传统供应商将被淘汰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汽车动力领域变革将异常剧烈,新一轮产业格局变换在即。在谈跃生的眼中,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将产生巨变。

博格华纳目前在新能源领域的明星产品之一,当属其最新推出的下一代碳化硅逆变器。

逆变器可将电池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从而驱动电机、提供动力,是电动车必不可少的零部件。每个逆变器内都有1-2个功率模块Viper组成,这也是逆变器里最重要的部件。

博格华纳的碳化硅Viper兼容800V电气系统,通过专利Viper开关,逆变器比上一代产品轻40%、小30%,实现开关损耗减少70%,功率密度提高25%。全新的碳化硅电源开关不仅提升了效率,允许更高的功率输出,同样增加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当被询问到未来3-5年产品规划、新能源时代还会“祭出”哪些先进的控制技术时,谈跃生直言“不能透露太多”。但“和手机的更新换代一样,更新换代是必然的。从目前的400伏到800伏,你可以预期一定会有1000伏、1200伏”。

但他话锋一转,随即说到:“技术、产品永远有新的迭代,真正的优势是在这之上的。支持和满足OEM整车的需求、用户体验,才是我们的目标与竞争力所在。”谈跃生表示,博格华纳向电动化转型既是主动选择,也是客观必然。

就未来方向而言,不论是智能化,还是自动驾驶,电动车都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无论是智能化还是自动驾驶技术,本身需要耗能,处理数据消耗的能量同样巨大。” 而燃油车的节油技术是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根据博格华纳的测试,燃油车需要有15%的油耗用于支持计算。

因此,即便不谈环保,电动车都有着天生优势;而加上环保,电动车将成为必然趋势,“这也就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当中,50%以上的传统供应商将被淘汰。”谈跃生说。

“50%还是客气的,如果死守燃油车领域,有可能高达80%。” 谈跃生坦言,“例如无人驾驶,它引入了一套供应链体系,全都是电子、软件、激光雷达等,跟过去的供应商没关系。而智能车,则是算法平台,例如百度、华为。”

在他看来,这就要求作为供应链的博格华纳,必须进入电驱动当中,主动拥抱变化。“当然,轴、桥等部件还会存在,但已经很少是传统的形态了。”

他指着专访的主题“蓄势·前行”说:“这就是我说为什么要加速转型,是创造与积累优势,在新挑战中寻找机遇,做到更好的自己,本质还是求生存”。

用户体验先行

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崛起的过程中,国内自主品牌企业从市场份额到技术,同样在快速成长。“我对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效率是非常敬佩的,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谈跃生表示。

他认为,目前在汽车行业的快速成长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在新能源领域,更确切地说是在电动车板块当中。因为如果做混合动力,就需要结合原来的发动机技术,再加上电动技术,“这样的同时投入不合算;从技术层面来说,这样的技术结合比纯电动车的技术更复杂。”

这些从互联网、电子领域介入造车的新势力,与传统企业主要的区别在于,“他们是从用户友好、用户体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不是传统的从功能、水准的角度出发来研发产品,这是思考的角度不同,代表了之后的战略方向也完全不同。”

他们专注于用户,围绕能够给用户产生愉悦感、体验感,提供价值。“如果供应链成熟,他们只要有资金、理念,例如小米,它宣布要做电动车,没有人会认为它做不出来。”

谈跃生以手机行业举例:“要从手机里面的芯片起步是很复杂的,但是现在哪一家不能做手机?只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有产品构思,就可以。”

而如果把电动车当成产品体验,什么体验最好?他认为,可以从手机行业看向电动车,“从用户体验开始,再回到产品功能性上竞争,例如谁的质量最好?产品续航里程多少?”他解释,“但是第一个切入点,一定是用户体验。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要酷,他们要智能,然后再深化。”而市场一定会淘汰一些品牌,真正的成功是经得起市场验证的。现在新能源品牌年销量一旦超过10万辆,当产品口碑相对稳定,就基本代表了初步成功。

这些新势力,已经直接或间接,成为了博格华纳的客户。

而从这些新势力身上,谈跃生还进行了“偷师”。

这些新势力和传统企业在“用户体验”上的不同,“一方面,是速度快”,而另一方面,他们会把“用户体验”也应用到商务协同中来。例如供应链的沟通,清楚,透明度高,简洁高效。他毫不避讳地解释到:“比如有些比较传统的企业,要求报一次价,谈过之后再报一次价,然后再谈再报,反复来回,就没有用户体验。而新势力是奔着目标去的,对于供应商他们也强调“用户体验”。站在供应商的角度,我们也对新势力简洁透明,以适应他们这一点,让他们感到最方便。”这相当于投桃报李,用新势力最重视的用户体验,给予他们这样的体验。

超前判断,全面转型

虽然在谈跃生的带领下,博格华纳对新能源发展趋势做出了超前的准确判断,但他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2016年左右,我们就把eGearDrive整个生产线拿到北京来”,他笑言,“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动车,基本上都是用博格华纳的变速器、减速器。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也为中国电动行业,做了一些微薄的贡献”

“结果是比较超前,实际上也并不是说怎么超前。”他说,这是博格华纳一贯的绿色环保理念,支持了这样很自然的选择。

他介绍,博格华纳一直强调三方面,驾控表现、燃油经济性和排放。从1993年开始,在还没有新能源车之时,节能减排就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电动车让行业发生转变后,更节能、更环保已是显著趋势,我们很自然地从这方面来考量”。这也是博格华纳能早在2008年就研发减速器,并搭载于特斯拉产品之上的原因。

这种节能当然不仅仅是在产品上的,而是贯穿于生产全流程。以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工厂”的苏州工厂为例,它主要专注于传统汽车与混动、电动等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控制模块的研发制造。而它的二期项目正式引入Viper模块封装测试能力,二期扩建后可以拥有年产出180万台电控产品及1300万片Viper的能力,将成为博格华纳全球第二大Viper模块的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将采用”LEED Gold”标准建设,更加注重其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性。

2021年3月份以前,博格华纳采用的是内燃机、混动、电动均衡且灵活的战略。如今,市场条件、技术条件、整个社会条件越来越成熟,“我们现在可以大踏步地说蓄势·前行——引领电动时代,这是一个真正的推动力了。”

而谈到苏州工厂二期的扩建,谈跃生不忘重点强调它的意义:“作为我们蓄势·前行战略的一部分,博格华纳正在加快电气化战略。按照计划,2030年我们来自电动汽车收入将增长到总收入的45%,并且到2035年实现碳中和。苏州二期的扩建是博格华纳中国战略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研发能力,并且给我们带来更深入的市场洞察,提高在新能源汽车的功率电子及电子控制器模块方面的研发制造能力,进一步促进中国业务增长。”

电气化转型,是新能源大潮下求生,也是主动出击

▲2015年至今的并购历程,能清晰地反映出博格华纳的电气化加速进程

而谈到趋势,谈跃生更是认为,当新能源车占比在25%以上,或30%左右,其加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产生“突飞”。这种市场的“爆炸”,颇像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到的“技术爆炸”。

从驾驶体验而言,新能源车已经在压倒燃油车了,但是目前即便有补贴,成本还是相对较高,因而对新能源车产生了一些限制;“在2023-2025年,如果达到30%的份额,成本可能降低10%,而这时候用户如果买一台燃油车,买了之后谁来接你的二手车盘?如果新能源车到达40%,剩余的旧燃油车将卖不出去”,他笑着反问:“你买一辆车,总得向后看三年,要考虑未来吧?”

因此,他明确判断,对于乘用车而言,电动车一定是大势所趋。而48V轻混并不会存在太长时间,而如DHT之类的混动可能稍长。“如果电动车的成本和混动一致,我想相信5年左右,中国市场上电动车的比例可能在50%以上。”

清晰布局与自身优势

应对趋势,当然要有良好的布局,在这方面,谈跃生思路异常清晰。

目前博格华纳在电池、电机、电控三电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在三电领域全面布局,却又有所侧重。

“我们主打的核心是电驱动,根据OEM的需求,可以做整个电驱动模块,或者单体马达、单电控,仅齿轮变速也可以。而且,我们可能会更加注重开发高端产品——两挡或两挡以上的电驱动模块。”他说。

减速器业务本身就是博格华纳的强项,其电机业务在2015年收购完雷米电机后,也颇具实力;而2020年,完成对德尔福科技的收购,更是补全了电驱动领域最后一个空白——电控。现如今,电控、电机、减速器,三位一体的优势迅速形成。

收购仅是起步,如果没有有效的策略与能力保证并购后迅速形成合力,收购反而可能成为进步阻力。“你去看大多数并购,最难是文化整合。过去汽车行业比如奔驰收购克莱斯勒、宝马收购路虎都失败了,这不仅存在于汽车行业。”他不无自豪地说,如果要给博格华纳收购德尔福科技打分,应该在95分以上。

博格华纳不同于其他企业,其本地职责担当、全球优势赋能(Local Accountability, Global Strength)机制,能够保证快速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在业务上。本地职责担当,让博格华纳大部分业务在本地可以做决策,加上其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与速度,是其能在中国市场上不断取得成长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德尔福是一个比较中央管理型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碰到好多事,当地做不了决策,必须一层到亚太区,再一层到美国总部;一个来回可能博格华纳24小时之内可以做出决策,在它原来的机制里面1-2个星期做不下来,这样机会就会丢掉好多。我们刚才说在中国市场上,要竞争,速度很重要。博格华纳正好可以补足这一点,能极大的降低决策成本,从而赢得很多项目。” 谈跃生解释到。

2020年10月,博格华纳完成对德尔福科技的收购,2021年3月,就拿下了电驱动模块的订单,便是最佳证明。

但博格华纳并没有在“三电”中一味求全。“我们还是分析了自己的特长,我们投入电池现不现实、是否有胜算?”虽然足够自信,但谈跃生对于行业大趋势和企业自身的判断,丝毫不盲目。

一般而言,电池行业所需投资巨大。过去从江森自控到博世,亦曾对电池有过多年投入,但最后均选择了退出。因此,博格华纳在电池生产制造上,暂时保持了克制。

“但电池包、电池管理不需要巨大投资,不是对化学方面有特殊要求,可以与我们目前的业务有机结合,所以我们进入电池包这个行业”,谈跃生表示,作为起步,博格华纳收购了德国电池企业Akasol。

Akasol实际上在欧洲市场上,已在为奔驰、沃尔沃等知名品牌的电动巴士,提供电池电源管理。“它采购电芯,加上多电芯单元的柔性电池技术,和优秀的电池管理系统,能提供特别高性能、高效率、可扩展的电池包级电池模组产品。这是我们在欧洲的布局;在中国,也会进行战略布局,目前还是保密阶段,过一阶段会发布”,谈跃生透露。

但是,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即便放在全球,也可以算得上头部的电池企业。如何能保证自己的竞争力,同样是谈跃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任何一个看上去已经饱和的地方,却总会有某个切入点;这个机会对探索者而言,永远是存在的。”谈跃生非常确认地说到。“我们依然有可能进入,比如商用车领域。大的电池企业对于商用车目前没什么兴趣,因为乘用车现在供不应求。Akasol的特长在商用车,因此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个机会。当然,我们也可以另外寻求突破点。”

在谈跃生看来,这就像一个人一样,“永远不会是完美的,永远可以有提升的空间”。

同时,博格华纳还在既有技术基础上,在一些新能源目前相对边缘但重要的应用方面,积极布局。如与PolyCharge America, Inc. 签订独家许可协议,以强化自身逆变器技术并扩展产品组合。通过该协议,博格华纳获得独家引进 PolyCharge NanoLam TM 电容器的权利,用于公司各式逆变器的生产。这些电容器可使大功率逆变器更小、更轻、更耐高温。同时,在高导电柔性电路、电池及车载系统等软件应用上,博格华纳同样都有投入。对于新能源车而言,这都是必不可少的技术应用。

其实,除了博格华纳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谈跃生还兼任博格华纳亚洲有限公司董事、博格华纳在华18家企业的董事长或董事之职。作为外企开拓中国市场的首批在华高管,他的工作强度和付出可想而知。但超过一个小时的专访下来,他的思路始终非常清晰,比喻形象专业。

二十六年在博格华纳的付出,他可以说是和博格华纳一起见证乃至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回忆到他在博格华纳给自主品牌带来的变化,他直言当初在北京推广四驱,仅有南京依维柯、长城几百、几千台的数量。而当时美国同事的建议是:一个项目,没有2万台就不要碰,“会亏死的”。但他义无反顾地接下了。如今,在博格华纳在他的推动下,长城汽车明年可能会迎来四驱车50万辆的销售大关。

此外,“2009年以前,中国每家整车厂都可以做发动机,但是没有一家自主品牌能够做自动变速器。”而在博格华纳与中发联在大连成立合资企业后,在中国市场上推行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如今,从长城到长安,几乎每一个自主品牌,都可以做双离合自动变速器,仅就此而言,博格华纳也推进了自主品牌的技术发展。

“我相信,在新能源车上会同样”,谈跃生非常坚定,“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最需要的时候,我们能做,而且能把整个行业推动起来”。这,正是他对博格华纳更新全新战略“蓄势·前行-加速引领电动出行时代”最大的自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