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蔚小理”齐聚港股!造车新势力格局生变?

“蔚小理”齐聚港股!造车新势力格局生变?

自集体登陆美股后,“蔚小理”三家新造车企业又齐聚港股市场。

2月28日,港交所公告显示,蔚来已向港交所上市委员会申请根据以介绍方式上市已发行的A类普通股、根据股权激励计划将予发行的A类普通股,以及可转换票据转换时及B类普通股或C类普通股转换为A类普通股后将予发行的A类普通股上市及买卖许可。

公告显示,蔚来A类普通股预计将于2022年3月10日(星期四)开始在香港联交所买卖,股份代号为9866.HK。摩根士丹利、瑞信和中金公司为此次IPO的联席保荐人。

值得注意的是,蔚来此次采用介绍上市的方式,即不进行融资的挂牌上市行为,其目的是为公司投资者提供备选的交易地点,缓释地缘政治风险,扩大投资者群体,在这些上市的目的仍然可以达到的同时,不稀释现有股东的利益。

对于赴港上市理由,蔚来认为香港及美国的股票市场吸引不同的投资者,公司董事认为以介绍方式申请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对公司而言,属合宜且有利。此外,在新能源汽车新势力之间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蔚来在港二次上市,更能进一步加深品牌效应,对价值重估有积极意义。

自2018年登录美股以来,蔚来持续发展。截至目前,蔚来在全球布局384家门店,售后服务中心超200家。蔚来换电站布局超800座,充电桩建设超7400根。

截至2021年9月30日,蔚来现金储备共计约470亿元人民币(73亿美元)。同年11月,蔚来完成约127亿人民币(20亿美元)美股ATM增发(At-The-Market Offering),通过在市场上发售,蔚来公司出售了53,292,401 ADS,筹集了20亿美元的融资。近600亿人民币的充沛现金流,为蔚来后续的新车型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财务方面,蔚来2021年第三季实现营收98.05亿元,同比增长116.6%,环比增长16.1%;净亏损为8.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收窄20.2%,环比扩大42.3%;归母净亏损为28.59亿元,同比扩大140.7%,环比扩大333.6%。因此,蔚来虽并不缺钱,但仍未盈利。

至于研发投入,蔚来在2021年第三季度的研发支出为11.9亿元,环比增长35.0%。2021年前三季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27亿,全年预计投入50亿元研发。截至2021年12月31日,蔚来员工数量超15000人,其中研发人员4,809人。

销量方面,蔚来2021年全年交付新车91,429台,同比增长109.1%,实现连续两年翻番。此外,蔚来在2021年中国30万元以上高端电动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0.8%,位列第一。根据全球权威数据机构的数据,2021年前11月全球高端电动汽车(MSRP5万美金以上)销量排行中,蔚来位列前二。

而小鹏汽车全年交付98,155辆,理想汽车全年交付90,491辆,均已超越蔚来汽车。从2022年1月数据来看,小鹏汽车(12,922辆)、理想汽车(12,268辆)以及位居前两位,而哪吒汽车(11,009辆)超越蔚来汽车(9,652辆),上升至第三位。由此,蔚来汽车是否从第一梯队“掉队”成为了热议话题。

资本市场方面,此前,中概股回港上市出现小高潮,蔚小理三家中,理想、小鹏已经成功回港。而除融资之外,新造车三剑客齐齐赴港上市背后,还有更多因素值得推敲。

上市所产生的融资、重估、品牌效益等等,会在企业后续发展中持续作用。从事实上看,率先上市的蔚来无论是市值还是营收规模,相比小鹏、理想都略胜一筹;成功在美股上市的“蔚小理”,也确实是造车新势力的头部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蔚来传出有意进军手机行业,并透露蔚来的手机业务目前正处于刚开始的研调阶段,事实上,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相通性,苹果公司CEO库克也曾表示,汽车是行动设备的终极形态。蔚来此次介入手机业务,也意在重新定位智能终端互动。

决定新造车市场排名的原因非常复杂,但IPO确实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目前的环境下,各家都在技术上砸钱,快速推动智能电动车各项技术上一个台阶,上市的落后或将在技术与市场份额上落下差距,且较难弥补。

选择在香港上市,一方面是港股投资人对新造车的认可度较高,板块正当风口。另一方面也正是老生常谈的中概股监管风险,这使得在美上市企业回归中国资本市场的意图更加迫切。

有业内人士认为,“蔚小理”集体回归港股市场,也透露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目前除了上述三家企业外,也有多家新造车企业在谋求IPO,对于这些公司而言,造车是长线作战,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而登陆资本市场,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畅通融资渠道。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造车新势力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蔚小理”要想保持头部地位,势必需要持续扩大销量规模。对于蔚来而言,有必要继续优化产品结构,除了聚焦于豪华车市场外,也需要适当地进行产品和品牌的下沉,才有助于其继续保持在新造车势力中的龙头地位。

声明:易昇证券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