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论语》品读:“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品读:“巧言令色,鲜矣仁!”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用花言巧语、谄颜媚态取悦他人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

一、字词句疏解

巧言——巧,反之不巧,就是“拙”,“直”(不加修饰的言论)巧言相对应的就是“拙言”、“直言”、“诚言”。用拙言,不大好,这是和人的天性有关。直言和诚言都比较适合。诚言,可以是美言,可以是直言,可以是拙言,也可以是诗言,甚至可以是妙言。

巧言呢,就是加以修饰的言论,不实的言论。为什么要加以修饰呢?

——或者是有所顾忌,或者是要隐藏一些东西,或者是有所图谋。

令色好的面色。令,本义是“好”的意思。称呼朋友的父亲,叫令尊。称呼朋友的女儿,叫令爱。

令色呢,是一种不言之言,是身体语言。相对应的就是正色。

令色,这里的语境,就是本来不是这样的面色,为了讨好对象,遮掩住自己的真实心意,用现在的话就是“满脸堆笑”。

鲜矣仁

这个“鲜”字,很少的意思,孔子并没有把巧言令色之人,完全地定义死了,留出了一个空隙所在。在说到金庸里的人物,杨过就是一个巧言令色之人,但是呢,杨过却不是“不仁”之人,虽然也说不上是仁人。另一个塑造的极端,就是韦小宝,我觉得金庸就是想在巧言令色这样的人中寻求一种突破,韦小宝把巧言令色发挥到了极致,但是金庸是参杂了民族大义在里面,我们也说不好这个人。乃至于在近代国共两党相争,乃至于抗战之时,有不少间谍,也表现了人性的两面性,很割裂的两面性。人心、人性和人生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算是仁人呢?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13.27)。刚强,坚毅,质朴,讷言,接近于仁道。这两章相互参照。还是比较合适的。对于什么是仁人,本次不做过多展开。

二、而本章的核心要义

本章的重点,就在于诚与不诚的问题。在阐述一种内在的德性和外在的言行之间的关系。

古之学者为己,为己,就是克己复礼,就是明明德,就是严于律己,这是内圣之道。这样的人,不大可能“巧言令色”去取悦他人。今之学者为人,为人。就是在人前表现,以求获得肯定,赞赏,求得利益。所以呢,容易察言寡色,以言色取人。但是获得他人的肯定,这是末啊。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就要找到做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啊。

上一章我们讲了,君子务本,这个本就是行孝悌之义。这个孝悌之义,就是人的本然的真性情,真爱真情,核心就在一个诚字。我们要有大心志立住这个本。

诚呢,就是明白自己的本心,在我们明白自己的本心的时候,中庸讲“诚则明”,我们就能明明白白地做出选择,是坚守本心呢,还是违逆本心,自欺欺人呢?

违逆本心本性,就是因为存在利益交换,放下身段,用自己的“不诚”来换取利益——这就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三、言色事人

卖保险的,与理赔的,你看看,他们的言与色

——那我们在思考,西方的竞选总统的模式,不就是巧言令色的典型吗?这里有仁吗?所以西方不讲仁。讲的是利益。代表谁的利益。

所以我们就要再思考,孔子所言,是在说谁呢?

是自己吗?

是自己的学生吗?

再看当时的地位等级——天子·诸侯·陪臣·士大夫·士子·庶民,大概就是这几个等级。就分为纵向的有等级关系,很横向的平级关系。谁会巧言令色呢?显然是下一级对上级的所为,那么会不会存在同级,以及上级对下级的巧言令色吗?那也会有的。比如,君子对士子说好听到话,和颜悦色的,就是想让士子为自己卖命,为自己做事,当士子不能做事的时候,就忘了他了,这种事情很常见。

四、克己省察

我们看到这句话,那就要回到自身,我们的起心动念是不是真诚的,我们是做表面工夫,还是真心实意是这样的?这是要有一个克己省察的工夫在里面。

五、老子的“绝圣弃智”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们在《商鞅书》里,特别排斥士这个阶层,认为这些读书人都是靠一张嘴过活,巧言善辩,不事生产,好逸恶劳,败坏一国之风气。其实读书群体确实也容易出现这样的人,以读书谋食的人,以智巧谋事的人,老子也说了,礼乐都是乱人心的。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也是对孔子对智慧、仁义、礼乐这些可能会固化的思想、文化、制度的警惕。所以放在全书的第三章,起到一个极为醒目的,警醒的,警戒的作用。

好,到这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