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放课堂|程永新:“小我”有可能显出“大我”

开放课堂|程永新:“小我”有可能显出“大我”

(活动现场,编辑家、作家程永新答疑)

程永新《若只初见》×复旦MFA×华东师大创意写作

个体经验对写作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二)

提问2:程老师,您好。我这个问题是围绕《若只初见》里很鲜活生动的女性角色——女王。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在结局要让女王患病死去?是不是对她在世俗意义上的道德品质似乎不那么完善的弥补?

程永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涉及的方面一个跟写作有关,一个跟伦理有关,另外还跟个人生活经验有关。

1、写作

大家在中文系学习创意写作,我们都知道写作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鲁迅会写嘴在哪里、眼睛在哪里,他是用一种柔和的方式,把各种东西变成文字下的人物,一种捏合起来的人物。

比如拉美的作家略萨,略萨的小说,中篇、短篇,包括大部头的巨著,那时我们喜欢读他不太长的《胡利娅姨妈与作家》,那些当时在国内还不是那么有名的写作者,大家都是很狂热地追读这本小说。

为什么他有那么大的契合力、亲和力?就是因为《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的角色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会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出现。但是略萨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把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作品重新塑造,来达到他所期待的深度或者高度。

关于略萨的写作方法,我思考了好长时间。比如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写作的时候,当初讨论最多的问题是怎么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文人的天地里走出去表现社会、表现生活,自己的“小我”应该藏起来。

我们习惯通过文学批评、通过讨论,觉得作品就应该是这样表现“大我”,但是我通过了解略萨的写作,根据我的观察,我发觉不是这样的,“小我”里有可能就显出“大我”,这是我对略萨的阅读、思考后发现的。

他跟马尔克斯完全不一样。马尔克斯是一个想象力非常充沛,非常厉害的作家,他能够把生活中的细节想象成意象,大家都熟知的被单飞起来变成飞毯,他能够把生活中细小的东西变成作品中宏大的意象,这是他的一个了不起的能力。

但是略萨不是这样的,他完全是写个人的生活、个体的经验,但千万不要以为他写是“小”,其实通过周边的人物他写出了“大”。

2、伦理

“伦理”谈起来也非常有意思,人类有多少年历史?可是为什么写爱情的作品可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人的情感变化太大、太细微、太个体化。那么长的历史里,为什么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关于情感、关于爱情的优秀作品涌现和被认可?长长的文学史里有那么多关于爱情的名著,到了今天爱情这个话题依然没有被写完,作家从来没有止步对感情、对爱情的探讨、探索。

但是我想如果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看,中国这些年经过改革开放,大家觉得生活比以前富有,我们的生活质量似乎提高了,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怎么样?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不是也提高了?我个人觉得要把握好这个问题的深度,要挖掘、要思考。

还有一个复杂的问题,当人类生活提高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对情感、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会发生变化。

关于爱情、关于婚姻,欧洲的哲学家、艺术家、作家,比如我首先想到萨特跟波伏娃的关系,大家肯定都知道这两个人,他们一辈子没有结过婚,这些欧洲的哲学家、艺术家、作家,他们一辈子在探索人的关系,特别是异性之间交往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曾经在大三的时候与留学生同住,跟我同住的是研究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他是非常狂热的萨特追随者,所以他的那种感情模式跟萨特一模一样。

他们到中国来干嘛?他们说来学相声。老师为什么叫我去?我正好在话剧团,老师说你去跟他们交流交流,其实他们对相声根本没有兴趣,就是借了一个名义跑到这里来考察。

刚开始住的时候,因为他有妻子,所以他住在另外一个房间,等于租了两个房间,我这个房间等于我一个人住,他几乎不来。有时我在睡觉,他偷偷潜进屋内,偷偷看看书学习中文,其实他对中文也不是那么感兴趣,反而他妻子的中文非常好。

那时我们开始合作翻译萨特的《禁闭》,也有另一个译名叫《地下室》,有各种不同的翻译版本。他说:“你们这个翻译是不对的,你们的翻译家翻错了萨特的原意。”后来这个工作进行不下去,因为我们还没有翻译几句就开始争论,他特别有思想。

比如我们有一次一起参加一个婚礼,我们一路上都在吵架,我不得不承认他看问题的角度特别深,他会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他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是一个特别善于思考、特别善于讨论的哲学家,他写过好多书,却是披着学相声的外衣跑到中国,来考察中国。

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着他和他妻子的关系,觉得特别有意思。比如有时他妻子会一个人来跟我聊天,我说:“你老公呢?”她说:“他放假去了。”我觉得在他们的关系中,他们会用生命来探索情感的各种关系角度,还有一个伦理的冲突。

欧洲的哲学家、欧洲的思想家,可能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比我们快了几百年,所以达到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时候,他们比较早就开始思考人的情感的复杂性,还有人的情感、人的个性、人的性格与伦理、与社会契约、与法律、与思想方方面面的对峙、冲突。

这个留学生他很讲究个性的张扬,他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地自由,但是又要在情感的交往中符合人性,这过程中间就会产生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时我看到他的妻子心情很沮丧,她脸色非常不好。因为她喜欢看中国电影,我有时就劝她说你去看看中国电影,你会看到电影里有各种各样的人际问题。

我们从文字里、书本里看到波伏娃与萨特之间的问题也有很多,其中一些问题似乎解决了,但更多的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3、生活原型

因为我这篇小说确实有生活原型(社会原型),我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段非常深刻、让我难以忘记的记忆。

生活原型就是岁月中的一些逝去,不是我刻意这么安排,我对真实人物的离开也感到很惋惜。作为朋友,我心里也会很痛,这个痛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就会越来越怀旧,岁月带给你所有的美好、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纠结、所有的纠缠,都会在你心里打下烙印,就像所有的鸟飞过都会留下鸣叫。

所以不是我要刻意安排她的死亡,生活中她确实去世了。她是一个非常真诚、非常真实的人。

我在小说里写道,她很反感别人不真诚,反感别人在情感生活中欺骗她,她是追求真实感的人,但是她的情感基因可能跟一般的女孩不太一样,她受不了跟一个男人永远厮守在一起。不要说永远,哪怕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从早到晚见的都是同一个男人,她也会厌烦,她就是这么一个人,我写出的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命状态。

提问3:老师你好,我想请问主人公在去内蒙的旅途中邂逅了一个女教师,我想问一下女教师角色背后有什么样的写作目的?女教师和森子的女友、和女王都叫青青,重名的巧合出于什么样的写作目的?

程永新:小说中写到主人公去草原以及几名女性角色都叫青青是写作时的设计,我想写出同为女性的几位人物,个性中一些相通的东西。

这是小说的设计,对我来说有一点救赎的意义,主人公最后有负于女教师。但是,这么谈情感的设计,显得层次特别浅,我们把它想得更超脱一点。

他在跟女教师的交往中,因为女教师从个性上来说跟女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可是她也叫青青,这是他内心的一种幻象,他觉得女教师是另外一个青青派过来让他心里难受的,我设计的思路是这样的。

其实那个女教师是一个渴望跟某一个异性有比较深刻、比较专一的爱情的人。但是因为他不是那么爱她,因为他有女王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在心里造成的后果,所以他总觉得后面这个女教师是女王派过来的,让他难受、负疚,让他受煎熬。

提问4: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和程老师交流。

接着刚才那个同学的问题,如果两个青青的设置是让男主角对于爱情的理解和立场从被害者转变为加害者,从而加深他对爱情的认知的话,他在喝醉的夜晚,在男主角的房间内出现过一个女孩,那个片段我没有太看懂,她是第二天中午出现的女孩吗?她是大卫的女友大波吗?

如果是的话,大卫明明很生气,为什么大卫一脸坏笑地看着男主?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要加一个女孩来到自己房间的片段?感觉文中所有的女孩都要跟男主角有一些关系,有种男主光环的感觉,不知道程老师您设计这些片段出于什么考虑?

程永新:谢谢,这个同学看得那么仔细。

我发现浙江有好多地方的地名特别有意思,那个地方叫缙云,在浙江靠近山区,比较偏僻,也比较神奇,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可以去感受一下它的氛围。到晚上它的灯火开得不是特别亮,但是街上到处有夜生活,这是我对那个地方的感受。

小说里写的是大卫喜欢大波女孩,然后大波女孩问他借钱,他想跟她发展正常的关系,可是到了缙云这个地方,那天晚上一起吃宵夜都喝多了,后来大波女孩带着一群女孩跑掉了,都是在喝醉的状况下,没办法讲得太清楚,主人公是完全失忆的。

所以你说潜入门内,或者床上坐着的人是真人还是假人,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就是要创造这样的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主要是体现大卫生气了。

可是第二天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果真同桌有一个女孩,但是这个女孩从哪里来的,到底干什么的,不知道,很神奇的是她留了一副对联。

这也是根据真实生活经历改编的,有一次在浙江有个笔会,我发现有个农家女一样的女孩子居然是读过很多书的人。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所以把她写到小说里,至于她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幻的,我也不知道,或许亦真亦假。

(未完待续)

开放课堂|程永新:“小我”有可能显出“大我”

《若只初见》

程永新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收获》文学杂志主编程永新新近完成的小说结集。同题小说《若只初见》从个体经验出发,展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魂;《风的形状》讲述一个大学生敲开一座老宅铁门后的遭遇;《青城山记》探究意念、梦想与人性的关系;《麻将世界》讲述友谊、爱情和生活;《我的清迈,我的邓丽君》则书写邓丽君与一个时代的关系。五篇小说题材各异,是作者长期从事文学工作的体悟和实践。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