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儿子出轨,你管不管”,婆婆:你怀孕期间,我儿子爱别人没有错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点上面『关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你儿子出轨,你管不管”,婆婆:你怀孕期间,我儿子爱别人没有错

朋友说做人不能没有道德底线:“或许是我太封建,我始终认为人生在世应该有所坚守,其中道德底线的做人的基本准则。我搞不懂有些人为何要滥情,为何要背叛,为何谈恋爱只谈欲望不谈感情。”

我说这是认知差异导致的结果,不同的人对道德底线的理解不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程度也不同。每个人自己都有一套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你的标准跟你的认知有关,别人的标准跟别人的认知有关。

这种问题真的没什么好争论的,就像一场辩论赛,正反方都只为自己的观点辩解,就算一方胜出,让对方无话可说,也不见得会说服对方。

话虽如此,但我们并非只是个体,我们还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或者社会有其相应的规则、底线和价值观,用社会环境的标准去评判个体,则有明显的是非对错之分。

那位朋友提到的问题就是如此,如果单从个体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但从群体角度来说,个体的自由需要受到合理的限制。可以说,所有为主流价值观所否定,所有破坏社会、家庭稳定的行为,都是错的。

比如一个人在婚姻中背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导向,而且破坏了家庭的稳定,为大多数人所不认可,当然是在犯错。

下面,我们结合“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婆家有矛盾”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详述上面那个问题。以下四个女人的遭遇,看似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

“你儿子出轨,你管不管”,婆婆:你怀孕期间,我儿子爱别人没有错

婆婆袒护犯错的儿子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问题,婆婆护子心切,不管儿子做错了什么,在她看来都没有错,容不得任何人指责。

如果是外人指责,妻子或许也会袒护丈夫。但如果男人的所作所为伤害了妻子,婆婆又跟着袒护,她当然会跟婆婆有矛盾。

就像昨天网上说的那个PC被抓的男人,被抓之后苦苦哀求警察叔叔不要让他妻子知道,说妻子怀着孕,怕伤害到她。他不知道的是,从他说出这些话的那一刻开始,给妻子造成的双重伤害:现实趁着妻子怀孕瞎搞,自认为没有错,自认为不会有人知道,被抓包了又虚伪地打感情牌,早干嘛去了?犯了错还拉妻子当垫背为自己开脱,枉为人!

仅仅只是男人自己就把妻子气得够呛了,如果这时候再加上婆婆袒护,换做是你,你会好受?

就像有位读者所说:“他在我怀孕期间跟别人同居,我大着肚子不好跟他纠缠,想着向婆婆求助能行得通,结果婆婆却说:‘你怀孕期间,他爱别人没有错!’”

气人不?

她去向婆婆求助,说明她不想让婚姻破裂,或者说,只要男人能回归家庭,她可以既往不咎。她都已经那么卑微了,那么宽容了,还得不到体谅和支持,怎么可能不恨婆婆?

她之后的做法虽然从人道主义来说不值得提倡,但就事论事,也是没办法的事:“思来想去,我不得不放弃孩子,否则我会失去自由。如果被婆家人欺负的时候,我总是为了孩子逆来顺受,这种日子太煎熬了!”

“你儿子出轨,你管不管”,婆婆:你怀孕期间,我儿子爱别人没有错

婆家人算计我的钱

很多人说爱情要势均力敌,婚姻要门当户对,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还是存在差距的婚姻。

有的婚姻是男方条件优于女方,有的婚姻则是女方条件优于男方。比如,女方比男方有钱,比男方会赚钱。

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婆家人眼馋女方的钱,总是巧立名目算计。

这需要提及“情分”和“本分”的区别。

如果女方自己认定的“本分”包括为婆家人花钱,婆家人的算计在女方的接受范围内,基本上不会出问题;但如果婆家的算计超出了女方理解的本分范围,甚至要求女方把情分当成本分,就一定会出问题。

最常见的情况,是婆家人用各种道德绑架的方式,频繁向女方灌输“你应该怎样”或者“你必须怎样”的观念;抑或是频繁通过哭穷卖惨装可怜的方式博取女方的同情。

就像有个女人对婆家人的吐槽:“自从我嫁到婆家,就开启了花钱如流水的模式,我自己花的钱,远没有为婆家花得多。最开始我没当回事,想着对婆家人好一点,多帮他们一点,他们就会对我好。可时间久了却发现,他们只有在算计我的时候,把我当摇钱树的时候,才会对我好。如果不谈钱,他们从不会对我好。从我拒绝再给他们钱的那天开始,我们的矛盾就冒出来了。”

“你儿子出轨,你管不管”,婆婆:你怀孕期间,我儿子爱别人没有错

婆家人惦记我的房子

这种问题跟上面那种问题类似,不同的是,婆家算计儿媳的钱,通常不会一次性算计太多,因为他们怕被发现。

但房子不一样,婆家人惦记的时候,不会一步步算计,而是想通过某个契机直接据为己有。

比较常见的情况有这样几种,要么是公婆以养老的名义想霸占房子,要么是婆婆想拿房子给小儿子做婚房,当然还有想把房子卖到换钱的情况。

不管哪一种情况,对女方来说都是不公平的。还是那句话,女方自愿把房子送给婆家,会无怨无悔;而如果婆家索要,任谁都会不舒服。

诚如一位儿媳所说:“婆家穷不穷,缺不缺房子,跟我有什么关系?就因为我嫁到他们家了,就活该把我的东西免费送给他们家?他们没生我没养我,凭什么?虽然从法律角度来说,我的房子永远是我的房子,只要我不同意送人,谁也夺不走。但是,婆家人三番两次问我要房子,我怎能不生气?”

“你儿子出轨,你管不管”,婆婆:你怀孕期间,我儿子爱别人没有错

婆家人把我当外人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儿媳确实是外来人口进到婆家,对于男方的原生家庭来说确实是外人,但这种事摆在明面上去说,还是会让人很不舒服。

尤其是女人想把婆家人当家人的时候,一心一意想跟婆家人处好关系,有的甚至对待公婆比对待亲生父母还要好,妈长妈短整天叫,结果却被排斥,被孤立,被当成外人甚至当成保姆看待,谁会甘心接受?

就像一位儿媳所说:“不管在物质上还是感情上,我都投入了很多,心想我把丈夫的父母当亲生父母看待,把他的家人当家人看待,就能快速融入那个家庭。可结果却是,不管我怎么努力,始终被当成外人,他们甚至在商量一些事的时候都会故意把我隔开。更要命的是,我越是努力想融入婆家,越是被认为图谋不轨,这种问题真的太让人不舒服了。”

“你儿子出轨,你管不管”,婆婆:你怀孕期间,我儿子爱别人没有错

东林夕亭情感建议:

之所以说上面四种情况从本质上来说一样,是因为四种情况全都和人的“认知”有关。

婚姻中的每个角色所表现出的态度,言行,都跟他的“认知”有关。他的观念,想法,思维方式都是基于认知。

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让一个对“尊重”没有认知的人自觉去尊重别人,很难行得通,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尊重,他只会去做他认为对的事。而他认为对的事,在别人看来未必对,从世俗的标准来说未必对。

归根结底就只有一句话:所有的婚姻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但凡彼此或多人之间存在认知差异,或者认知完全没有交集,就一定会出现分歧和矛盾。

这种问题也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明:如果从某一代人开始,教育真的从娃娃抓起,从小树立已经被验证的三观,这一代人形成的认知差异小,交集多,彼此之间就很少会出现矛盾。

带着这个思路去反观当下的婚姻,夫妻之间尚且会存在认知差异,更不要说婆媳之间了。年龄的差距,生长环境的差距,受教育程度的差距等等,都会造成既有的认知差异,矛盾就源于此。

如果一段婚姻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只是烦恼吐槽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想要解决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看看是否能磨合,看看是否能取舍,能进就进,不想进就退;该退就退,不想退就忍着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