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双星“组合出道”,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双星“组合出道”,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今天7时44分,长征四号丙遥三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B星将与先前发射的A星实现在轨组网,构建全球首个用于地表形变干涉测量应用的L波段双星星座,可为大陆自然资源调查体系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更新、高精度地形数据更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次发射的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双星“组合出道”,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双星组网的效果图

双星协同绘大地

“大陆山区丘陵多,人工测绘耗时又危险,而光学遥感受制于大陆大部分地区多云多雨气候特征的影响,无法做到实时获取。”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总设计师陈筠力说,雷达卫星可以穿透云层和地表植被,实现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观测,在地形测绘中具有独特优势。

双星“组合出道”,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作为编队卫星,具备“跟飞”“绕飞”两种飞行模式。其中难度最大的在于双星“绕飞”。“就像冬奥会中的双人花样滑冰项目一样,两个运动员在冰面上同步高速滑行的过程中,手牵手跳跃、旋转,完成高难度舞蹈动作。”上海航天控制所卫星副总设计师王文妍说,绕飞中的A、B双星也有一双无形的手牵在一起,称之为“基线”。

想要精确地看出一段时间内高山、植被的高度变化情况,需要两颗卫星每经历一个回归周期后,必须回到同一目标点,并且保持同样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观测。这根无形的“基线”也是一把标尺,规定了双星在每次到达预定观测地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双星“组合出道”,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为保证双星的同步性能,研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技术。“我们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非中断双基地成像模式,可大幅提升相位同步精度,并在国际上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卫星副总设计师王宇表示。

茫茫太空中,航天器唯一的能量来源是太阳。陆地探测一号01组A、B卫星采用了上海航天811所研制的太阳电池翼,并首次采用国产化锗衬底。目前A星在轨数据表明,该太阳电池片不仅电性能不亚于进口太阳电池片,而且力学性能表现更为优异,迈出了卫星电源国产化的重要一步。

双星“组合出道”,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陆地探测一号01组的发射成功,实现了大陆L波段干涉SAR卫星“从无到有”的发展。对比国际同类卫星,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在编队系统设计、SAR系统灵敏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有望实现国产差分干涉SAR数据从“没得用”到“用得好”的跨越,每年可节省上亿元数据费用。

长四火箭立新功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

双星“组合出道”,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2月7日,虎年开工第一天,长四试验队即背负行囊赶赴发射场。为圆满完成卫星在轨组网,长四试验队与卫星用户、基地进行了多次深入交底,确保“状态清楚、流程清楚、操作清楚、结果清楚”。

本发火箭继续采用冗余改进二状态,控制系统采用十表光纤惯组,全箭采用锂离子电池供电,减少了单点环节数量,消除了薄弱环节,优化了发射场流程;同时,采用通用型WRP002运载火箭地面测发控系统,实现了测发控系统的小型化、自动化和无人值守。

双星“组合出道”,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本次任务由上海航天专业测发队伍承担发射场测发任务,并由技术保障组进行技术保障工作。上海航天149厂测发副总设计师刘世俊介绍,为了让大陆陆地探测一号01组这对“孪生兄弟”的“座驾”更稳、更安全,来自各单位的设计师、测试人员成立了国内首个专职测发队伍,团队平均年龄仅为27岁。

作为火箭的“全科医生”,测发队伍从火箭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全程服务,从分系统测试到全箭综合测试,从总装厂房到靶场试验任务,从点火发射到星箭分离,测发队伍用专业精神为试验任务保驾护航,实现了设计和测试分离,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87次发射,是上海航天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3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08次发射。

双星“组合出道”,长征四号丙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