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星“組合出道”,長征四号丙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

雙星“組合出道”,長征四号丙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

今天7時44分,長征四号丙遙三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将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陸地探測一号01組衛星的重要組成部分,B星将與先前發射的A星實作在軌組網,建構全球首個用于地表形變幹涉測量應用的L波段雙星星座,可為大陸自然資源調查體系建構、全球地理資訊資源建設與更新、高精度地形資料更新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本次發射的星箭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

雙星“組合出道”,長征四号丙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

陸地探測一号01組雙星組網的效果圖

雙星協同繪大地

“大陸山區丘陵多,人工測繪耗時又危險,而光學遙感受制于大陸大部分地區多雲多雨氣候特征的影響,無法做到實時擷取。”陸地探測一号01組衛星總設計師陳筠力說,雷達衛星可以穿透雲層和地表植被,實作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觀測,在地形測繪中具有獨特優勢。

雙星“組合出道”,長征四号丙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

陸地探測一号01組衛星作為編隊衛星,具備“跟飛”“繞飛”兩種飛行模式。其中難度最大的在于雙星“繞飛”。“就像冬奧會中的雙人花樣滑冰項目一樣,兩個運動員在冰面上同步高速滑行的過程中,手牽手跳躍、旋轉,完成高難度舞蹈動作。”上海航天控制所衛星副總設計師王文妍說,繞飛中的A、B雙星也有一雙無形的手牽在一起,稱之為“基線”。

想要精确地看出一段時間内高山、植被的高度變化情況,需要兩顆衛星每經曆一個回歸周期後,必須回到同一目标點,并且保持同樣的相對位置關系進行觀測。這根無形的“基線”也是一把标尺,規定了雙星在每次到達預定觀測地點的相對位置關系。

雙星“組合出道”,長征四号丙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

為保證雙星的同步性能,研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技術。“我們在國際上首次采用了非中斷雙基地成像模式,可大幅提升相位同步精度,并在國際上形成了自主知識産權。”衛星副總設計師王宇表示。

茫茫太空中,航天器唯一的能量來源是太陽。陸地探測一号01組A、B衛星采用了上海航天811所研制的太陽電池翼,并首次采用國産化鍺襯底。目前A星在軌資料表明,該太陽電池片不僅電性能不亞于進口太陽電池片,而且力學性能表現更為優異,邁出了衛星電源國産化的重要一步。

雙星“組合出道”,長征四号丙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

陸地探測一号01組的發射成功,實作了大陸L波段幹涉SAR衛星“從無到有”的發展。對比國際同類衛星,陸地探測一号01組衛星在編隊系統設計、SAR系統靈敏度等方面均有顯著提高,有望實作國産差分幹涉SAR資料從“沒得用”到“用得好”的跨越,每年可節省上億中繼資料費用。

長四火箭立新功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征四号丙運載火箭是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性能優良、用途廣泛。針對不同類型衛星,長征四号火箭可采取靈活的發射方案,具備發射多種類型、不同軌道要求衛星的能力,可實施一箭單星或多星發射,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可達3噸,軌道高度700公裡。

雙星“組合出道”,長征四号丙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

2月7日,虎年開工第一天,長四試驗隊即背負行囊趕赴發射場。為圓滿完成衛星在軌組網,長四試驗隊與衛星使用者、基地進行了多次深入交底,確定“狀态清楚、流程清楚、操作清楚、結果清楚”。

本發火箭繼續采用備援改進二狀态,控制系統采用十表光纖慣組,全箭采用锂離子電池供電,減少了單點環節數量,消除了薄弱環節,優化了發射場流程;同時,采用通用型WRP002運載火箭地面測發控系統,實作了測發控系統的小型化、自動化和無人值守。

雙星“組合出道”,長征四号丙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

本次任務由上海航天專業測發隊伍承擔發射場測發任務,并由技術保障組進行技術保障工作。上海航天149廠測發副總設計師劉世俊介紹,為了讓大陸陸地探測一号01組這對“孿生兄弟”的“座駕”更穩、更安全,來自各機關的設計師、測試人員成立了國内首個專職測發隊伍,團隊平均年齡僅為27歲。

作為火箭的“全科醫生”,測發隊伍從火箭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全程服務,從分系統測試到全箭綜合測試,從總裝廠房到靶場試驗任務,從點火發射到星箭分離,測發隊伍用專業精神為試驗任務保駕護航,實作了設計和測試分離,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本次發射是長征四号系列運載火箭第87次發射,是上海航天抓總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53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08次發射。

雙星“組合出道”,長征四号丙火箭成功發射陸地探測一号01組B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