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书收录上海图书馆,给汽车技术中青年们创业投资咨询的建议

这是“汽车人参考”第379篇原创内容

“推动智能电动汽车向前进”

从一位朋友那儿得到消息,《一本书读懂无人驾驶》已被收录至上海图书馆馆藏,在受宠若惊之余,也跟化学工业出版社朋友确认,该书会继续向各大图书馆和高校推广。

新书收录上海图书馆,给汽车技术中青年们创业投资咨询的建议

根据之前的彩蛋,一直支持我们公号的粉丝和朋友,下周将会陆续收到新书。

借此机会,本书另一位作者,已在汽车行业深耕20多年的陆盛赟老师,从自身转型经历出发,也想跟读者们谈一谈行业变局下汽车人才的需求,将技术与创业、投资、咨询结合起来是完全可能的。

自从2001年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学习算起,前前后后也已经在汽车领域学习、工作了超过20年。20年对于汽车这个行业来说,算不上老兵,我也日常督促自己,以“清零”和“好奇”的心态来面对每一项新的挑战。

在欧洲学习的时候,大部分的留学生都来自于国内顶尖大学,以技术背景为主;后来在欧洲工作时,同学们也都顺理成章地分配到大厂的研发部门。

但术业有专攻,以内燃机为驱动的汽车行业毕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工业,甚至汽车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水平。

所以,我一直提倡在留学生中进行知识分享,从而使得更多的朋友们能对整个行业有一个大局观(可能也是为什么之后我转向咨询的原因之一)。

和杨宽、王琨、还有黄小伟,我们当时讨论良久,最终一致同意最理想的分享模式是拥有自己的书籍或杂志。毕竟,只有文字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未来我们归国报效国家的时候,还能让后来的留学生们从中受益。

因此,和杨宽合作这本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新书收录上海图书馆,给汽车技术中青年们创业投资咨询的建议

在书籍撰写过程中,收到了很多汽车业内以及教育界朋友的关心。之前在罗兰贝格的领导和师兄张君毅、同济汽车学院的院长张立军教授,在此,也在深深地感谢他们。

如果要给过去的20年做一个总结,我会给前10年总结为“发展”,后10年总结为“颠覆”。

在这20年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作为中国汽车人的骄傲:从百万辆到千万辆的新车市场、最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车市;从被欧洲大厂诟病的“抄袭”,到吉利、东风通过收购、入股而走向国际舞台;到如今,蔚来、小鹏、长城等一众中国新势力加码欧洲,中国的汽车行业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新的舞台。

在我们为成绩取得骄傲的同时,其实作为汽车行业的“中青年”们,也面临着被颠覆的挑战。汽车的电动化已经越来越明晰,传统内燃机最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如同柴油车在欧洲的没落。

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这本书的出版也能更好地让我们对过去做一个总结,从而更好地理清自身的思路、明确自身发展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相信很多阅读此公号的朋友们,都是对汽车技术执着的、和有所追求的朋友们,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也会超过每一位从业者的想象。

结合自身的经验,我想对关注此公号的朋友们提一些个人建议:

第一、当前汽车行业的变革已经越来越偏向“硬科技”,所以,各位朋友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家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变化。

第二、基于我个人的观察,无论是咨询还是投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于已经具有技术积累的朋友们,应该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坚持;同时,保持一定的对于商业环境的嗅觉,切勿倒在终点线前。我坚信“一万个小时”的理论。

第三、当下汽车行业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时刻保持着学习的精神,同时也要保持“清零”和“好奇”。之前罗兰贝格的师兄, 经常也以“咨询业的小学生”自居。我想,这不是一种过度的谦虚,而是督促自己要保持“好奇”的心态。

在给中国初创企业做独立顾问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技术人才是一家企业的“1”。

中国政府也在更多地鼓励中国“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政策倾斜,采用德国制造的模式,争取在细分领域中做精、做新;从而更好地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对于我来说,突破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人才优势、人才储备和科研能力。在那些核心敏感领域,“买买买”的模式可能无法再行得通。

所以,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人才终究会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香饽饽”!

以此文,勉励在这个行业一同努力的同僚们!

上海

2022年2月25日

陆盛赟

本文为汽车人参考第379篇原创文章,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推荐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新书收录上海图书馆,给汽车技术中青年们创业投资咨询的建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