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朝慢词的发展既和词体演变有关也与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不可分割

长调词指篇幅较长的词,按字数多寡来划分,是相对小令词、中调词而言的。慢曲则是按照曲子的音乐节奏来分的。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慢词与长调之间的关系是杂糅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一、慢词多为长调

这是词中的普遍现象。晚唐锺辐的《卜算子慢》,89字,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标明为“慢”的调名。李存勖的《歌头》,双调,136字,被称为“长调之祖”。吴熊和认为:“‘歌头’就是大曲的中序或排遍的第一支歌曲,所以称‘歌头’。”

二、有些令曲是长调

如柳永《采莲令》91字;《六幺令》94字。欧阳修的《凉州令》105字,《梁州令》106字,《洞仙歌令》84字和82字各一首。这些令词,如果就字数来说,都可归之于长调,但它们仍是令词而不是慢曲。可见令曲也有长调,长调也并非尽为慢曲。

宋朝慢词的发展既和词体演变有关也与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不可分割

欧阳修

三、无稳定的体式

如《万年欢》(慢)一调,五首词的字数、句数、句式各不相同,篇幅最长者百字以上,最短者不到50字。这样看来,长调可为慢词,也可以有令词,短调可为慢词,更多情况下为小令。

以《满江红》为例的宋代长调发展

《满江红》是宋代常用词调之一,两宋共传词551首,在宋词“四大长调”中更位列第三名,仅次于《水调歌头》、《念奴娇》而排在《沁园春》之前。在两宋传存下来的五百多首《满江红》词作中,以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一词最为著名。但两宋《满江红》的创作却并不局限于豪放这一种风格,甚至并不以豪放风格的作品居多,而是表现出较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美感特征。

1、清新绵邈

当我们走进《满江红》的艺术世界进行审美体验的时候,仍然觉得借用元人所概括的“清新绵邈”一语,来概括两宋《满江红》歌词所体现的一种较为主体而普遍的艺术风格,还是较为客观和恰切的。周德清《中原音韵》中说:“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仙吕调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

宋朝慢词的发展既和词体演变有关也与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不可分割

柳永

《满江红》一调虽非出自柳永的创制,但柳永却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创作《满江红》的词人,而且也是北宋词坛创作《满江红》数量最多的词人之一,因此柳永对奠定《满江红》一调艺术风格的基本类型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首作于后期出仕之后的羁旅词便体现了与《满江红》一调的本色声情较为贴近的清新绵邈的艺术风格。兹引录全词如下:“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此词所抒写的羁愁旅情已大大减淡了感伤的色彩,词人用笔着墨的重心在于对桐江风物人情的描写。上片描写暮雨初收、征帆夜落时分所见长川景色和岛屿风情,疏淡萧索之中不乏温馨明丽;下片描写白日行舟所见桐江美景和严陵滩风光,更是清丽如画,宛如一幅泼墨山水。全篇思清神爽,格调遒上,语言自然流畅,意境开阔悠远,结拍曲终奏雅,抒情亦含蓄不尽,堪称是两宋《满江红》清新绵邈风格的奠基之篇和典范之作。

清新绵邈风格在《满江红》创作初期就开始呈现,即使在南渡后词坛上已唱响慷慨激越的歌声之后,这种以清新含蓄为主质的词风也依然得到继承和流行,所占词作数量较多,是该调较本色的声情面貌和审美特征的鲜明体现。

2、慷慨悲壮

在两宋《满江红》的创作中,慷慨悲壮的歌声虽迟至南渡之际才在词坛上唱响,但其词史影响和审美意义的深远与巨大却是超越于清新绵邈之风的《满江红》的创作。

宋朝慢词的发展既和词体演变有关也与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不可分割

辛弃疾

辛弃疾不仅以34首的作品数量将《满江红》的创作推向高潮,而且也以博大的胸襟和沉雄的笔力深化了《满江红》慷慨悲壮的风格美感。请看其“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一词:“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此词大致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前后。这是一首交游应酬的词作,也是辛弃疾创作《满江红》较早期的作品。作为下级的词人虽不无对上级的称美与歌颂,但辛弃疾却能以抗战恢复的大业相激励,挥洒凌云之志,寄托爱国之情,写得大气磅礴,颇有豪迈奔放之风。陈廷焯《云韶集》卷五评曰:“幼安《满江红》、《水调歌头》诸阕,俱能独辟机杼,极沉着痛快之致。”

经过辛弃疾的继承与深化,慷慨激越、雄放悲壮之风一直贯穿于南宋中后期的词坛,在张孝祥、吴潜、方岳、黄机、戴复古、刘克庄、王清惠、文天祥等人的创作中都有较突出的表现,已俨然成为《满江红》一调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主体风格。

3、闲淡超逸

此类风格的词作主要集中在闲适、隐逸、咏物、节序、写景等题材类型,多表现与世无争、妙解山水、恬淡闲适、宁静致远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审美主体的情怀既达至超凡脱俗之境,歌词作品的风格也就自然趋向于闲淡超逸了。比起清新绵邈风格的清丽疏朗和细致幽婉,则更具冲淡淳朴之风、通脱超逸之致。

宋朝慢词的发展既和词体演变有关也与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不可分割

吕本中

南北宋之交或南渡之际,以《满江红》表现闲淡超逸之风的最著名的代表作,当推世称“东莱先生”的南渡词人吕本中所写一词。词云:“东里先生,家何在、山阴溪曲。对一川平野,掩映数间茅屋。昨夜江头新雨过,门前流水清如玉。傍小桥、环合柳参天,摇新绿。疏篱畔,丛丛菊。虚檐外,萧萧竹。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须信人生归去也,世间万事何时足。问此春、新酿酒如何,今朝熟。”

此词黄舁《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收录,题作“幽居”,盖作于南渡之后也。词中所写“东里先生”家居村野风物和恬淡闲适情怀,或为其南渡后或晚年时落职闲居生活的自我写照。正因为词人看穿了“古今得失”和“是非荣辱”,怀抱着“归去好”的信念和“万事足”的心态,平淡质朴的村野风物和家居生活才会在他的眼中笔下显现得那样清新可人,闲逸有致。

就《满江红》词调的音乐构成及其所具有的本色声情来看,它本来在创始之初就富含着阔大雄壮、豪迈奔放一面的旋律和声情,只是在转化为词调的创作初期,它清新绵邈一面的风格得到了柳永等人的优先开发,而慷慨悲壮一面的风格受到抑制罢了;当靖康之难引发南宋社会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巨变的时候,《满江红》则不仅唱出了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最强音,也拓展出闲淡超逸等新风采。

北宋慢词的演变轨迹

在北宋词史上,慢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典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柳永、秦观、周邦彦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分别体现了慢词从初创到走向典雅这一进程中的不同特征。

宋朝慢词的发展既和词体演变有关也与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不可分割

秦观

1、北宋词史上里程碑式的词人——柳永

柳永是北宋词史上里程碑式的词人,从文学史发展的意义而论,柳永当是慢词的开创者,他用自己的艺术天才征服了这种形式,并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为后人提供了一套可行的经验。作为慢词的创造者,柳永几乎没有前人的创作经验可以继承,依靠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探索、总结,柳永创造了铺叙的手法—— 直线型的平铺直叙,按自然的时空关系展开词情。这些经验典型地体现在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从内容上看抒写的是单纯的男女之情,从叙写中可以看出,词人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感发力量,把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毫无遮掩地喷发出来,使我们看到一对世俗小人物依依话别的动人场面,而不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深宅大院里的幽婉之情,因而此词情感真挚,坦露直率。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层层铺叙的描述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细节描写,并把写景、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在结构上,词中虽然有小小的顿挫,但整体上用的是“直线型结构”:一方面作者按时间的原始顺序展开词情,由近而远,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是空间上的自然转换,亦是由近及远,自然而然。

2、北宋词史上承前启后的词人——秦观

词发展到了秦观生活的时代,慢词的创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秦观慢词的创作直接继承柳永的成就并拓而深之,其拓深的特征在其代表作《满庭芳》一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和《雨霖铃》题材相同,都是叙写离别之情,但是在内容的表达、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锤炼上和柳词多有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不再是柳词中单一的离情,而是借离情的抒发寄托了朦胧迷离的人生况味。就表现手法来看,作者继承了柳词的铺叙手法,并以此展开词情。但作者不满足于柳永直线型的结构,而是运用回环往复型结构,仍以男女离别为叙事线索,以自己的感情流动来结构全词,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变化围绕叙事线索上下跳动,场景不断变换,并且离情中糅进无法明说的党争之苦,使离别之情淋漓抒发而又迷离凄楚,让人可怜、可叹,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宋朝慢词的发展既和词体演变有关也与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不可分割

周邦彦

3、北宋词史上自成一家的词人——周邦彦

稍后于秦观的词人周邦彦,可以说是北宋词坛上的殿军,他博采众长,尤其承继秦观的慢词创作,自成一家,最终成为南宋格律派的鼻祖。周邦彦仍以艳词著称,而艺术上的精深钻研使其成为慢词创作的集大成者,这种集大成的特征同样体现在其代表作《兰陵王》的创作中:“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周词的结构特点,词人在未别之时回忆离别的痛苦,离别之后又回忆相聚的欢乐,由实入虚,由虚入实,虚实不断转换,有时虚实之画面叠加在一起,我们可以把这种结构叫做叠加回环往复型结构。这种结构比秦词更富有跳动感,意识流动的层次更多,作者感情抒发得也更饱满,富有立体感。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知,慢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典雅化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的进展一方面是词体内部的演变规律所致,另一方面又与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诸多因素致使慢词在内容、表现手法,布局结构、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不断深化。南宋格律派词人在周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慢词引入玉堂华屋,变成了只供少数人欣赏的阳春白雪,至此,慢词也完成了它繁荣的历史使命而走向衰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