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棺出土,吓坏众人
浙江一位老农在自家翻新房子时,竟然意外挖出了一个鲜红如血红棺!
这件事一出立马就引起了当地轰动,很快就有考古学家听到风声来到了这里,谁知道他们在看过这个红棺以后,竟然立马让围观者撤离。
这个诡异的红棺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专家又为什么突然这么慌张呢?

2016年5月份的一天,浙江省有个叫黔乡村的地方,这户村子不算大,但是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的人都感觉很安稳。
不过有一天,这个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下子就把杨年志一家人顶上了风口浪尖。
杨年志的父亲年事已高了,他想着翻新一下家里睡了30年的房屋,好让父亲的晚年过得更舒服一些,这天他叫来了几名工人,打算动土施工。
杨年志小的时候听家里的长辈说过,他们这个村子的周围有很多古墓,并且这个传说已经传了好几代人了。
虽说天天睡在古墓堆里这件事听起来挺吓人,但是杨年志从小到大也没遇到过什么怪事,村子这么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古墓的事情他也就当个故事听一听了。
这天杨年志叫来了挖掘机就开始动工了,但是当挖到老房子卧室的位置时,似乎挖到了什么东西。
师傅顿时吓了一跳,连忙下来检查情况,这一看可不得了,难不成是挖到古董了?
在场的工人们第一反应是询问杨家有没有在房子底下藏宝贝,但是杨年志问了父亲以后,父亲也表示不清楚。
在场的人一时间面面相觑,随后试探着将这个东西挖了出来,不过等到人们看清这个物件的时候,顿时吓得倒抽一口凉气!
这个物体颜色鲜艳欲滴,鲜红如血,分明是口棺材!
胆子小的人当场就吓得倒退好几步,杨家的几个兄弟还算冷静,他们想起了小时候长辈讲的故事,于是几人就嘀咕:难道我们挖到古墓了?
这件事情可不简单,杨年志立即报了警,警察当即就把现场围住了,当地的文物局听说以后觉得事情不简单,随后也赶到了这里。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一般来说盖房子挖出棺材是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村民们都纷纷围在杨家看热闹,想看看杨家老宅的地底下究竟有什么东西。
专家带着专业的工具来到了杨家,光是看到这口棺材都让他们异常惊叹,随后断定这里有一个古墓,并且这个古墓还不一般。
专家在对周围的地况进行侦查过后,在墓室的上方赫然发现了一处盗洞,不过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个棺材还保存完好,丝毫没有被盗过的痕迹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也为了探究墓主人的身份,专家决定开棺一探究竟。
不过在专家们着手准备开棺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点小意外,专家立即让大家停手,并且让周围围观的人群立即撤离!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专家看到一个细节,立即让人们撤离!
老宅的地底挖出的这口棺材有些诡异,棺材表面的亮红色实在有些不正常。
在经过对墓室的查验之后,专家发现了墓志铭,根据墓志铭上的记载,墓主人的身份终于水落石出了。
原来这是一座南宋的墓葬,墓主人叫做赵伯澐,是一位皇室宗亲,按照辈分算起来,他是赵匡胤的直系后代。
赵伯澐在历史上是个非常有作为的人,他心系百姓,曾经自掏腰包为百姓修建桥梁,并且还做出了很多惠泽百姓的功绩,在百姓心中的声望极高。
虽说他是皇亲国戚,但是因为生前并不是一个喜爱奢侈的人,所以其实他的墓葬规格不算大,甚至比起同时期的很多墓葬都算是比较寒酸的。
这个墓志铭是赵伯澐为妻子撰写的,上面清楚地记录了妻子李氏的出生年月与下葬的时间,并且在赵伯澐也逝世以后,两人就合葬在了一起。
专家在经过比对历史资料后发现,墓志铭上的内容与历史记载完全符合,也就是说墓主人的身份也基本印证了。
那么知道了墓主人的身份,还有一个谜团一直困惑着大家,既然是南宋的墓葬,算起来距今为止已经过去800多年了,棺木是如何做到保存完好的呢?
专家在经过对地形的查探后分析出了原因:
这口棺材的主体材料是柏木,柏木原本就是质地坚韧,且耐水耐腐的材料,棺材采用了两层棺木的设计,而古代的防腐技术也很厉害,在柏木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防腐措施。
因为他的墓室太小了,空气并不流通,再加上被隔绝了800多年,整座墓室又没有被破坏,就形成了一个无菌的环境,这才保证了棺木的完好。
解开这个谜底以后,专家打算开棺,以查探棺中是否有陪葬品,这将会对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一个新的突破。
由于棺材已经被封了800多年,肯定不是不能直接打开的,以免里面产生了一些有毒气体,专家用工具在棺材上打了两个小孔,让棺材内部的水分释放后,这才小心翼翼地撬动了棺材的一角。
不过就在棺材打开之际,有位专家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
他看到棺椁中流出来的水中有些亮晶晶的东西,他突然想到,古代很多人会用水银来给逝者的身体做防腐处理,而这副保存完好的棺材会不会也放了水银呢?
他看了下周围,之间村民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看热闹,他当即就一阵后怕,立即叫停了开棺,并且让警方协助疏散村民。
这一番折腾下来,这个棺材谁也没敢动,在专家的商议下,决定让棺材先在这里放置一夜,等到有毒气体挥发以后再来进行开棺。
墓中的陪葬品让专家激动异常
这是一座距今为止唯一没有被盗的南宋墓棺,在开棺之前,每个人都激动异常。
经过一夜的放置,专家确认无误后,终于决定开棺了,当他们看到棺中的景象时,顿时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虽说墓室有些寒酸,但是棺中的陪葬品却不少,金银玉器,包括水晶、铜器应有尽有,每一件挑出来都价值不菲。
其中有一个水晶壁称得上是“奢侈品”了,这块水晶壁质地纯净光洁,没有一丝的杂质,一眼看上去晶莹剔透。
水晶壁用一根非常精致的丝带从内孔中穿过,而这条编织带也保存完好。
专家经过查找资料后发现,这种水晶壁的功能是挂在腰间,作为一种佩饰使用,主要是用来压制一些轻薄易飞舞的丝绸衣物。
除了水晶壁之外,还有一块珍贵的玉璧,这块玉璧并不是南宋的物品,而是出自与南唐,上面还刻有一些“大唐皇帝昪”的字样。
也就是说,这块玉璧的原主人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被赵伯澐收藏了起来,而现在又出现在他的棺中,不难看出他对这块玉璧的喜爱。
不过这些陪葬品在大陆的文物界不算稀奇,最令专家震惊的还是出土的服饰。
里面的衣物非常具有时代特色,不光是衣帽鞋袜应有尽有,更是涵盖了很多花色样式,并且还有很多品种的织物品。
其中包括绢、罗、纱、縠、绫、绵绸、刺绣等,还有很多种类的纹样,比如练鹊穿花、云鹤莲花等。
这些衣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清一色地低调、清淡,丝毫没有奢华之风。
光从这点上来看,这无不是折射了南宋时期的流行服饰,同时也足以证明,赵伯澐的确不是一个喜爱奢华的人,他为人低调、朴实,是个当之无愧的“文人雅士”。
在赵伯澐墓中出土的这些服饰,对南宋时期的服装文化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南宋那些高超的手工技艺,包括一些纹样,都给历史研究带来巨大的意义。
整个墓中共出土的66件文物,因为他的墓葬完整,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浙江丝绸发展的历史轨迹。
历史上的南宋时期对外丝绸贸易非常兴盛,赵伯澐墓的发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提供了一个实证。
这座古墓被发掘以后,由于耽误了杨家的翻修,并且这个房子肯定是不能居住了,考古专家打算将这里拆除,以保证将古墓全部挖掘出来。
在有关部门跟杨家协商好之后,两方谈好了赔偿条件,杨家则开开心心地搬走了。
可以说,这个红棺的出现对中国的历史来说是一个惊喜,它让我们目睹了先人的风采,让我们看到了一场跨时空的潮流。
那么对于这个红棺,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