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如今的高州版画色彩更丰富明亮。

江雪群 摄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高州版画《油城报晓》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悬挂收藏。卢锦波供图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新时代高州版画《缅茄之光》。 江雪群 摄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歌舞到田间》曾走出国门到莫斯科参展。 卢锦波供图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农民版画家陈业精指导同学作画。刘栋 摄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正在举行的高州版画展。何多浪 摄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高州木刻画讲究的是刻刀之下的细微功夫。

刘栋 摄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在刻版上均匀滚墨。刘栋 摄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拓印是高州版画创作的最后一道工序,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刘栋 摄

缘于农村 歌颂劳动

初中生们创作的高州版画。刘栋 摄

“陈爷爷你看看斜刀这样发力对不对?”

“陈爷爷,在雕刻眼睛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它更有神?”

“陈爷爷,为什么我拓印时颜料总是刷得不够均匀?”

……

2月23日下午,在广东高州中学初中部的版画教室里,二十多名小画家把陈业精团团围住,像见到了偶像一般兴奋雀跃,你一句我一句地发问。陈业精看着对高州版画充满热情和好奇的孩子们,难掩欣慰,“只要大家想学,我都教!”

如今86岁高龄的陈业精是最早一批高州版画家,已经坚持创作超过60年。“木刻版画是一个精细活,对手眼协调能力要求很高。我老了,刻画速度越来越慢。现在一边创作,一边教孩子们刻画,讲高州木刻版画过去的故事,大家都爱听,我也很爱讲。”陈老是高州多个学校的特邀教师,每月他都会抽时间到校园里走一走,与学生讲讲高州版画的故事。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足够他来聊一聊高州版画的缘起、发展与传承。 邱茜

源于农民,寄情农村

高州是广东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州版画又叫高州农民版画,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民间把门神、门官等雕刻于木版上,拓印出门神画后装裱悬挂或张贴。后来,随着木刻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开始有木刻艺人在木版上刻制年画。这些年画用红纸墨印,高州木刻画这项传统艺术慢慢流传开来。

高州版画为何被称为农民版画?这是因为高州版画起源于农村,早期高州版画主要木刻艺人都是农民群体,大多通过黑白两色描绘人物、树木、果实、畜牧等表现生产、丰收的主题。比如荔枝红了、稻穗黄了、勤劳的老黄牛、春耕秋收等,创作题材与当地的农村生活、农事劳动息息相关。

手上爬满茧子的农民,用刀与笔、纸与墨描绘劳动人民积极向上、辛勤劳作、创造美好生活的景象。因此,高州版画天然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体现出粗犷、敦厚的艺术气息,质朴而感人。高州版画被叫作高州农民版画的原因,正是在于它是一种源于农民、歌颂劳动的传统民间艺术。

登上国际大舞台

20世纪80年代,高州开始重视传统高州农民版画创作,先后开办十多期木刻创作学习班,由张宗俊、卢西林等著名版画大师授课,建立起一支近百人的创作队伍,创作了两百多幅精美作品。其中,参加国展2件、省展57件,走出国门的作品共8件。

“农民画也能在国际大舞台上亮相,这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高州农民版画的艺术性获得全国甚至国际认可,高州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也因此被更多人知晓。”陈业精骄傲地说。

在张宗俊、卢西林等前辈的带领下,高州版画不管是从雕刻技艺还是画风,都因注入时代气息而突破以往的“土气”。据统计,高州版画的“高光”时期共创作出《满山红》《竹乡流翠》《添花》《机耕路上》等作品300多件,其中参加山西、广东、北京版画联展的作品共5件;参加重庆、湛江、大连版画联展的共11件;参加全国农民版画展的共11件;参加秘鲁、加拿大、瑞士、比利时画展的共16件。

作为高州版画的领航人物,张宗俊创作的《歌舞到田间》曾参加在莫斯科展出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其创作的《油城报晓》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悬挂收藏,还有不少作品走到了国际展览舞台。源于农民、农村的高州木刻版画,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版画之乡话传承

2月19日,2022年高州版画座谈会召开。全市关心支持高州版画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版画创作精英齐聚一堂,分享一年来的创作心得,探讨高州版画的弘扬与发展。

“我认为多举办全市性的校园版画比赛,加强版画基础教育,营造浓厚的版画传承发展教育氛围十分重要。”广东高州中学初中部版画教师江雪群说。“高州版画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价值毋庸置疑。我在想,能否推出以高州版画为载体的年画、挥春、装裱画等文创产品,打响高州版画品牌,让高州版画更具流通价值。”文化产业从业者张涛说。

与此同时,高州版画展也在市图书馆开展,画展展出了六十多幅高州版画,其中既有高州版画界“一代宗师”的代表作,又有独具新时代气息的新生代高州版画作品。“过去农民质朴,对土地充满热爱;如今人们生活幸福,乡村逐渐崛起和振兴。我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也看到了木刻版画的传承和弘扬,这一幅幅版画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让我满怀感动。”市民张君凤说。

高州作为版画之乡,农民版画一直被高州人民视为瑰宝,因此每年都会举办高州版画展、高州版画座谈会。为弘扬高州版画,高州每个校园里都设置了版画教室,开设版画班。版画家纷纷来到孩子中间,讲述农民版画的故事,手把手传递着刀与墨的技艺。高州版画文创产品正在密锣紧鼓地筹备,不久在商店的货架上,将看到以高州版画技艺制作的各式画作。随着高州全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步伐不断加快,高州版画的发展也将迎来春天。

链接

制作之美 匠心之美

高州木刻版画的创作过程复杂繁琐,首先要创作好平面画,再将平面画复写到木版上,然后进行精心雕刻。之后用墨轮把墨均匀地滚到版上,然后再将画纸覆盖于版上,反复进行压版印刷,直到把版上的画完美地拓印到纸上。

在刻版时又十分讲究下刀分寸,一不小心力度稍大,角度稍有偏倚,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导致刻版作废,只能重头再来。高州版画还有单色与套色木刻之分。单色就是黑白两色,套色木刻则是彩色的。这就需要按颜色制作多个刻版,精准下刀,准确用力,控制每一刻版之间的误差达到最小,才能保证拓印效果。即便是到了最后拓印的环节,也得用上两三个小时。因此,创作一幅木刻版画,短则几天,长的话需要花费几个月。因此,高州版画可以说是一个精细活,需要有极致的耐性和毅力。

在如今事事讲究快捷的“速食”时代,木刻版画的创作显得是那么“笨拙”。然而,版画之美,正在于其制作之美。静下心来仔细雕琢每一笔每一画,从深深浅浅的刀痕中,从墨轮一遍遍地滚动中,蕴藏的是制作之美、匠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