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设计师下社区”激活泮塘新价值

“设计师下社区”激活泮塘新价值

紧邻荔湾湖的泮塘五约老街街景。 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每天早上9点左右,泮塘人权叔便准时出现在三官庙里,拉开门把茶沏好,坐在板凳上和街坊们闲聊起来,有时他也静静地坐在庙前广场,呼吸着荔湾湖畔清新的空气。

守在三官庙门口,权叔寸步不离地看护着里面的扒龙舟和舞狮道具。他是土生土长的泮塘人,为了有人照顾晚年,权叔搬去了距此不远的高楼居住,但每天回到三官庙,依然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正像权叔一样,泮塘人对故土家园充满依恋与认同。然而,5年前的泮塘却是一个令街坊们齐齐“吐槽”的治理盲点。直到一批人的到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作为广州市首批老旧小区改造试点之一,自2017年起,泮塘五约率先开展“设计师下社区”活动,以共同缔造调动在地居民参与微改造,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泮塘经验。此后,泮塘也吸引了手艺人、创业青年、非遗传承人纷纷入驻,以文商旅居融合发展,推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都市生活新样板。

●南方日报记者 郎慧

倾听诉求 融入社区搭建“连心桥”

“泮塘夏日荔初红,万树虬珠映水浓。消受绿天亭一角,乱蝉声飏藕花风。”一首流传至今的清代竹枝词描绘了红荔、藕花、蝉鸣等泮塘元素,勾勒出万树虬珠的气派园林美景。广州老城西关腹地水系发达汊涌遍布,花艇如梭渔舟唱晚,从刘王花坞到海山仙馆,这里是广州“花园城市”核心区,是泮塘人引以为傲的城市遗产。

然而,在改制后的一段时期内,泮塘经历了“暗淡的十年”。当家园变成了街坊口中“脏乱差”的治理盲点,人们渐渐失去了对家园的认同感和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往事回想起来,权叔十分感慨:“那会儿很多街坊都搬进楼房去了,外面也没人再想去了解泮塘的历史文化。多亏后面设计师来了,我们的环境也越来越好。”

2017年,象城建筑社区规划师芮光晔与同事黄润琳走进泮塘五约,一场社区微改造就此揭开序幕。至今,令芮光晔印象最为深刻的仍是她首次与街坊见面的场景:“当时,街坊们对微改造没有概念,只是对街区环境意见很大,我们听到了不少怨气。”芮光晔回忆,那时的泮塘人已失去了对社区的认同感,一场重拾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社区改造迫在眉睫。

象城建筑建筑师李芃也在首次见面会上,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街坊们当时的诉求:“很多人提出要改善私域空间,大家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基本认知,更不用提共同缔造理念。”在李芃看来,泮塘五约的微改造过程是一场培育公共意识的进程。

泮塘微改造是广州率先探索共同缔造的项目,荔湾区住房建设园林局(交通运输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介绍,2017年,规划设计师们先后加入泮塘微改造项目,他们分别参与了居民意见收集、片区活化方案设计、街区建筑规划设计、历史文化资源梳理等工作,不断以靠前服务调动居民参与改造。

从聆听吐槽的“解压阀”到街坊们的好朋友,这期间,芮光晔和同事们想尽办法融入到居民中去。举办沟通交流会、挨家挨户走访、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策划泮塘历史文化展览……大小活动及讨论80余场,他们不放过每个能与居民直接交流的机会。

“面向老人家,我们积极听取他们对祠堂建设的诉求,年轻人我们则更多以活动来吸引他们的关注。”芮光晔介绍,积极融入居民是共同缔造的关键推动力,不久,他们便在社区里设置了驻点办公室,每周至少两天蹲点办公。

慢慢地,在与街坊打交道的过程中,李芃也察觉到了一点一滴的变化:“街坊们看着环境逐渐改善了,也不好意思只提私人诉求了,大家更多关注街区公共环境的提升。”从对施工环境的抱怨,到主动给施工人员送茶,交流与成效让信任在彼此间渐渐确立。

随着微改造的完成,焕然一新的泮塘五约让街坊们连连点赞。“从前家门紧闭的人纷纷敞开大门,美好的环境让他们愿意将公共空间看作家的一部分。”李芃说,他注意到,很多街坊也开始在门前摆花,主动装扮街区环境。

优化环境 打造文化休闲样板街区

从设施改造到功能改造,如今的泮塘不仅是居民们的家园,也是荔湾湖片区的文化景点。从仁威庙入泮塘五约入口处,一张手绘地图生动可爱。图中描绘的泮塘街巷里,咖啡店、书店、民宿、琴舍、唐卡艺术馆等商铺插花分布,与木雕、玉雕、法绣、纸花艺术等工作室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布局。

近日,一家名为“秘密魔法屋”的魔术培训机构落户泮塘,在平均楼层面积约20平方米的3层小楼里,魔术场景和道具填满了空间,整体氛围充满了神秘与魔幻。“狭窄的空间虽然不能一下子接待太多人,但却很适合表演近景魔术,深受小学生的欢迎,周末这里会开办魔术亲子活动。”秘密魔法创始人黎承宗说。

受疫情影响,黎承宗与团队成员从国际商演转向教育培训,而泮塘“秘密魔法屋”则是他们开设的首家实体门店。“这里的功能不仅限于培训、销售,它更多是提供体验的服务,让魔术成为孩子们的新伙伴。”黎承宗介绍,目前,他们正在编写魔术教材,并积极寻求与学校合作,为托管工作提供更多专业力量。

近年来,泮塘五约活化项目遍地开花,从直街到涌边街再至三官庙,商家与居民在五约中相互杂处,形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无论什么年龄层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如1200书店、不大空间、绿至小院更吸引年轻人,而玉雕、木雕、古琴等店则主要面向中年群体。

在这里,商户们有着各自的需求,他们有些是公共消费区域,也有些仅做圈层生意。

“1200书店在泮塘增加了青年旅舍功能,主要是基于这里足够的空间资源。当书店有了旅舍,更多了一分生活气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也拉近了。”1200书店主理人刘二囍表示,街坊们喜欢这样的文化氛围,他们经常走进店里逛一逛。

在刘二囍看来,泮塘五约微改造以政府为主导,在租金压力可控的前提下,街区业态导入一直很严格,不会因片面逐利影响整体定位。“招商不急功近利,人们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进泮塘五约,你会感到时光仿佛慢了下来,这里和外面的节奏不一样。”刘二囍说。

生活究竟该是什么模样?泮塘给出了不同答案。“当人们过惯了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来到泮塘五约,感受历史文化老街的魅力,感受广州的城市乡愁。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泮塘五约不仅是街区环境提升,更是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样板。”荔湾区文商旅中心负责人说。

作为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运营样板,泮塘是否可以复制推广?上述负责人认为,泮塘既有可复制的部分,也有不可复制的部分。“我认为泮塘项目可推广的部分在于共同缔造的工作理念,以及它的社会精细化管理。然而,泮塘的特色也比较鲜明,不是每一个社区都应该被改造成景点和文化街区。”该负责人说。

文化引领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

壬寅年正月初一,泮塘五约里敲锣打鼓一派喜庆的节日氛围。权叔乐得看着“小狮子”们穿上行头穿街过巷,在锣鼓点中挨家挨户拜新年。新春醒狮大拜年、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扒龙舟……这些活动是老一辈泮塘人如数家珍的“家底”,也是凝聚社区人心的文化力量。

近年来,泮塘的民俗活动愈加受到政府支持,居民对传播在地文化的呼声渐高,他们自己也在尝试着对外界展示自己。“当大家恢复了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后,我们发现泮塘人很渴望别人认识他们。”芮光晔介绍,泮塘几个青年就一起开办了一个“广州泮塘传统历史文化”微信公众号,专门用于传播在地文化。

直至今日,权叔自己也记不得究竟为多少人讲解过泮塘历史,每当三官庙里有访客走进,总要和权叔坐下来讨教一番。权叔乐此不疲地一遍遍讲述着泮塘故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愿意讲,不管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权叔有个小心思,努力宣传好泮塘让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如今,传承本地民俗的年轻人少了,不免令老人家有些失落,为此,他也常常提起每周五在泮塘五约举办的少狮训练营。

从前,在设计师进社区期间,街坊们提出了不少弘扬在地文化的诉求,如恢复三官庙前门楼、完善历史文化遗址标识、打造村史馆等。如今,从共同缔造过度到日常生活,泮塘街坊需要些什么?依旧是社区营造需要持久关注的事。

从改造启动至今,泮塘一直存在缺乏社区自治组织的问题,居民的诉求因此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尽管公共议事已在街坊心中生根发芽,但涉及到具体事务的落实,依旧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来,泮塘的社区营造也从未停止过,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向新向美的转变一直在这里发生着……

如今,五约直街的泮塘展览馆正在筹备,馆内将展示泮塘历史沿革、民俗文化、街区生活、改造过程等,通过充分挖掘在地名人、名苑故事,展览馆向市民游客充分展现泮塘的文化底蕴。此外,去年年底,泮塘党群服务驿站正式对外开放,除承担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外,驿站主要面向社区居民、商家,为他们构建公共议事沟通平台,也为泮塘历史文化传播搭建新的舞台。

不仅如此,去年年底,荔湾区昌华街道首次为泮塘五约引入市场化物业公司。如今,该公司仍处于试运营阶段,它将帮助搜集居民日常诉求,转变老旧小区落后的管理方式。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泮塘正在构建,当城镇化进程改变社区生态,人与家园的关系也将随之改变,而文化向心力与现代化管理或是泮塘社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