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肖像 | 崔巍·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者:西部文旅网
肖像 | 崔巍·风物长宜放眼量

崔巍其人

河北安国人,曾任都江堰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参与编选《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志》《拜水都江堰》《南桥之美》《青城山志》《都江堰民间传说绘图本》等图书,多件文学、摄影作品参加展览并见于《人民日报》《中国风景名胜》《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等报刊。现系四川省旅游学会风景名胜区分会副会长、都江堰市楹联学会会长、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说不清楚最早是如何认识崔巍兄的了。

因为有时候两个人的相识是自然而然的,他们的相遇是缓慢的、自然的、浸润的、不着痕迹的,仿佛一滴水与另外一滴水,仿佛密林中的两棵树,你能不能说出岷江里的两滴水是什么时候遇到一起的?你能不能告诉别人水是什么时候流进泥土深处的?

仿佛是2001年的某天,我时在《都江堰报》做临聘记者,在天府源老茶馆进行一次采访时,有几个景区的工作人员在座。隐约记得其中好像有崔巍,交谈了两句,没有深说,我就匆匆走了。

多年后,我才有了与崔巍的频繁接触。

虽然是为了工作,但友谊的河流就像一场春风吹过三月一样,悄无声息中渗进了大地。

崔巍不仅对摄影有着狂热的爱好,同时对诗词书画也有着不俗的欣赏眼光与艺术天赋。他手中紧紧握着的,除了毛笔、方向盘、繁忙的工作与温暖的生活,还有那一部相机。

只要时间允许,崔巍经常一个人跑到景区去拍照。有几次我与他同行时,他总是抬起头来看看天,然后非常失望地说:“唉呀!又晚了,二王庙又照不成了”,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快门按动之间,那些美好的事物都定格成了画卷。

马及时认为:“崔巍的部分照片感觉非常到位!”

我以为,崔巍对我市摄影界更大的贡献在于,他以摄影家、策划者与组织者的三重身份实现了对我市摄影创作的重要推动作用。金秋摄影展、遗产展等都是物证。

其实,我跟崔巍兄的缘分甚至可以追溯到1996年。

那一年,我中专毕业,曾经吃香的中专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为了找工作,我赶车到绵阳,然后从开元场出发,沿着一条少有人走的公路,深入一片林区,我记得那是四月,沿途的树木(不知道是不是梧桐)争相吐着绿叶,那场景像极了一幅油画……四十分钟后,到达当时遐尔闻名的绵阳朝阳机器厂,敲开人事科长办公室的房门,胆怯地递上我的简历。虽然最终未能与崔巍在同一个工厂上班,但是那一份情结却无法割舍,那天油画般的色调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尽管崔巍当时已经回到了都江堰。

肖像 | 崔巍·风物长宜放眼量

崔巍、王国平在石羊镇雅兰陶瓷工作室

每次和崔巍在一起,说到绵阳,说到203、204、208、302、305、502这些厂矿,说到开元场和御营坝,说到绵阳米粉……我的心中总会升起一缕淡淡的乡愁。

然后崔巍总会来一句打总结的绵阳话:“都是蛮!”

有一天,崔巍兄对我说:“走,去看下李老师。”

于是,我们来到龙潭湾的一处小院里,四周高楼林立,院中果木扶疏,李启明先生双手放在膝盖上,安静地坐在破旧的竹椅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和崔巍兄谈着赵熙、林思进、张大千、董寿平、赵望云……偶尔还背一两首陈稚塘写南桥的诗或者顾颉刚写青城山的对联。

有时候,李老师也会回忆起董寿平给他画的推篷册页,然后长声叹息:“一百多幅画的册页哦,就那样掉了……”崔巍则恭恭敬敬的肃立一侧,有问必恭敬答之。临走时,崔巍从身上掏出几百块钱,塞到师娘手里:“给老师买点东西吃。”

后来,我才知道,崔巍是李启明的入室弟子,他的书法就是李先生所教,他笔下那些工整的小楷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得。再后来,我也成了李启明先生的学生,与崔巍情谊更进一层。

肖像 | 崔巍·风物长宜放眼量

崔巍陪同李启明先生参加活动。左起陈道谟、苟子平、李启明、崔巍、黄宗江

李启明先生虽然走了,但我有一种感觉:李老师没走。

张龙晏、张通杰、崔巍、刘太宗、李玉堂等师兄弟们走得更近了,而大家怀念老师的方式,就是像李先生那样低调做人,勤奋求学。

在“低调做人,勤奋求学”上,崔巍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有时候,我去看崔巍,他则会从书柜里抱一卷宣纸出来,那是他近日写的书法作品,以小楷居多。

崔巍会一张一张地理给我看,然后说:“这张没有写好。”又说:“这张感觉不错。”还说:“这张尾巴上几个字写得大了点,那天晚上酒整多点了。”

最后,崔巍把他认为好的几幅字一股脑儿送给我,说:“你拿去捡到。”又指着一幅字说:“这上面全部写的是灌县竹枝词,有马矶、马莲鲂、马光型的,就差马及时了……”

字如其人,工工整整的小楷一如崔巍做人风范。

崔巍的字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在2013年国庆期间都江堰市政协举办的“金秋之馨”书画展上。

那次展览几乎囊括了都江堰市所有优秀书画家的作品,宋宇超、张学忠、张宗品、张娴婷、唐汝川、邓崇祝、张剑、张通杰、张龙晏皆有力作入选。开幕式上,当周中国兄在一幅小楷面前向市上主要领导介绍 “这幅小楷是景区的崔巍写的,工整俊秀,功力深厚”时,熟悉崔巍的领导们都大吃了一惊,皆深表意外。

肖像 | 崔巍·风物长宜放眼量

崔巍在2022年元宵节活动现场进行书法创作(折耳兔 / 摄)

有一次,我陪高润川先生参观“最美都江堰”喜迎新春书画展时,书法功底深厚的高先生端详着崔巍的小楷,良久,说了句话:“崔巍舍得下功夫哦!”

在我看来,崔巍不仅仅是一个作家,同时他更是一位摄影家、书法家、音乐家、美食家、民家文艺家……一位很全面的文化人。

因为从深邃的骨子里到世俗的生活中,他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都是那种远自盛唐甚至更加久远的秦汉时期所流淌下来的遗风。无论是展读一幅天马行空的书法,欣赏一帧空灵朗润的绘画,还是聆听一曲高山流水的古琴,抑或吟唱一阙天地悠悠的宋词……崔巍兄都能从中找到文化的感觉并沉醉其中,难以自拔。那种发自肺腑的对文化和文化人的痴迷和陶醉,令多少伪文化人和文化串串惭愧与汗颜。崔巍经常送我礼物——那是一些难得一见的好书,比如《马一浮学术思想研究》等。

我和崔巍都是爱书的人,见了好书总忍不住“手痒”。有一次,崔巍给我提来一大袋书,借给我看。那是梁思成、刘敦桢关于建筑美学方面的图书,本本皆是好书,并辅以大量珍贵图片,让人爱不释手,我放在办公室里,有空即看。不料后来却找不到了,我和崔巍失落了很久,仿佛走失了一群知心的朋友。

我经常在想,在今天这个喧闹与浮躁的时代,还有几个人能像崔巍那样沉下心来认真地读几本书,写几个字?

偶尔,崔巍也会收藏几幅胡立、雷启厚、李启明等本邑书画家的作品。别人不理解,何不收藏外地名家的作品呢?崔巍总是一边摩挲着作品一边深情地说:“莫法,‘病’得拐了!我太爱这个东西了,因为它上面有本土人的文化气息。”

肖像 | 崔巍·风物长宜放眼量

左起陈德厚、飞哥、王国平、崔巍在观凤桥

特别是酒酣耳熟之际,一贯内向而低调的崔巍兄就会被文化的酒精点燃,热切而又兴奋地与你谈李太白杜工部,谈张大千徐悲鸿,谈庄学本薛子江,谈马识途流沙河,谈梁思成罗哲文,谈邓平乡李劼人……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个人并非只懂得焦距和光线,其知识之渊博,见闻之广阔,记忆之惊人令人咋舌。

难怪有一天,著名作家、出版人吴鸿指着面带微醉的崔巍对北京来的一帮大文化人说:“不要以为四川人只能喝酒打麻将哈,这里个个都是文化人,比如崔哥……”当然吴鸿也点了我的名。

崔巍爱唱歌,浑身都是音乐细胞。

别人唱歌,是到哪个坡,唱哪首歌。

而崔巍不同,他平生最钟爱三首歌。三首歌唱完,就差不多尽兴了,然后就默默地坐听其他朋友的歌声。

第一首是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崔巍虽然没有当过兵,但是却有一身的军旅情结,“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浑厚的歌声仿佛可以融化边关的积雪。有一年,著名诗人、《小白杨》的作者梁上泉给我邮寄来两页他在仿古信笺上题的都江堰诗,笔力老到,功底深厚,我深知崔巍爱《小白杨》之深,于是将之复印后,与崔巍兄分别一张原作,一张复印件,珍藏至今。每当崔巍唱起《小白杨》时,我就忍不住想起这段往事,想起那封信见证的友谊。

第二首是呼斯楞演唱的《鸿雁》。正如前面所说,崔巍是一个怀有人文情怀的人,总是容易感怀抒情,他一边用忧伤的声调唱着:“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 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一边双手做飞翔状,翩翩起飞,其情何其投入,恍若要御风而去。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当年杜甫想念李白时所做《天末怀李白》中的句子“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第三首是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唱这首歌时,崔巍态极恭敬,因为这是献给母亲的歌,不仅是他的母亲,也是天下人的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每当听到崔巍深情地唱起这首歌的第一句,我都忍不住心潮澎湃。

而歌声还在继续,“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歌声中,崔巍仿佛又回到了有母亲相伴的岁月。那个时候,母亲希望崔巍多看书,不断学习和进步,省吃俭用给他订了《无线电》《书法》《八小时以外》等报刊。“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面,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崔巍的目光回到了书架,那上面有一本母亲为他买的《书法大字典》,定价18元,那是1980年代,这是天价。崔巍自己去书店偷偷看了多次,却没有舍得买。可是有一天,一本厚厚的《书法大字典》放到崔巍面前。

那是多么温馨与动人的场面啊。旋律中,母亲仿佛又回到了崔巍的身边。那天,在一个朋友的私人聚会上,崔巍又唱起了《母亲》,我忍不住写下了这些句子:

听崔巍唱《母亲》

一直陷落在沙发里的身姿

突然已恭恭敬敬的站了起来

此时,你手握话筒,全神贯注

深深地往肺里吸进一口气

用最宏亮的歌喉,唱:母亲

其实,你是想用最大的声音

把已远走多年的母亲,一步一步地

喊回来,喊回已搬迁多次的家

用“多”为母亲递上一张毛巾

用“蕊”为母亲搬来一把椅子

用“咪”为母亲端上一碗热饭

用“索”为母亲打来一盆洗脚水

用“发”为母亲数一数头上的青丝

数着数着 白发就少了

数着数着 泪水就来了

作为听众,我们也在四分半钟里

匆匆回了趟家,看了看自己的母亲

返回时,个个都泪流满面

后来,我和崔巍又拜张大千先生入室弟子雷良玉为师。

我们第二次成为师兄弟。

肖像 | 崔巍·风物长宜放眼量

崔巍、王国平拜雷良玉为师现场合影

拜师后,我因为俗事缠身,很难得有机会向雷老师请益。而崔巍则时常去雷老师处学习,因为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做基础,加之其高超的鉴赏水平和用功勤奋,他的绘画水平见风长。

近年来,崔巍在繁忙的楹联学会和书协工作之余,作品频频参加国内外展览,颇获好评,堪称书画合璧之雅事。

前不久,承雪山上的羊子兄美意,《羌族文学》封二为我的读书小辑,封三则是崔巍的书画小辑,其书法风清气正,功力深厚,画作空灵飘逸,芬芳自来,读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而我们在同期刊物里首尾呼应,见证友谊,不亦欢喜。

每年岁末,崔巍总要提醒我:“走,去给雷老师拜个年。”

然后,我们就逮两只肥美的母鸡,在某个寒意逼人的下午,一起去看望已经96岁高龄的雷良玉老师。在雷老师满是墨香的家里,崔巍恭恭敬敬地递上自己的新作,请老师点评,那份虚心、执著、认真和尊敬,让今天的很多人忍不住偷偷擦汗。

正是崔巍的这种人文情怀,让他的作品赋予了更加饱满的人性光芒和文化情结,又正是他广博的学识,为他的摄影、书法和写作走向更加辽远的天地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功夫在诗外”,此言不虚。

即使用在摄影和书法上也非常恰当与妥贴。

因为心胸有多博大,视野有多宽广,你的镜头和笔触才会有多开阔。

否则,你就算买一个最贵的广角镜头,把王羲之用过的笔墨纸砚放在你的书案上,也拍不出历史的沧桑和过眼的烟云,也写不出岁月的更迭和生活的丰满。

最后,我想说的是。

在今天,当摄影和书法的门槛越来越低时,当摄影器材越来越先进时,当人人都是摄影家、书法家时,崔巍身上弥漫的那种人文精神便成为优秀艺术家和普通爱好者的巨大分水岭,犹如那道存留千年的鱼嘴分水堤,轻易地将就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

镜头在瞬间定格时,崔巍仍在历史与现实的焦距里奔走。

肖像 | 崔巍·风物长宜放眼量

王国平像 | 萧继东 作

【作家档案】王国平(1976— ):四川江油人。著有作品十余部。其中《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连续5周蝉联当当网全国销量冠军,荣登北京书市榜首,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畅销书。作品曾入选多种选本、高中《语文》教材及“5·12”大地震诗歌纪念墙。曾获全国“阅读学习成才职工”、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奖、金芙蓉文学奖等表彰。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成都市作协副主席,都江堰市作协名誉主席、都江堰市知联会会长。

信息来源丨都江堰市作家协会

信息发布丨西部文旅网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