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人为抚养日本遗孤自己的孩子被饿死,妻子离婚出走,值得吗?

“咱们再穷,可千万不能亏待这些孩子。”

“孩子没爹没妈的,咱们要将心比心啊!”

“有好吃的,得给这些孩子,让着点。”

这是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里,那些接纳日本开拓团遗孤的中国妈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

言是这样,行也如此。她们对这些孩子的爱胜于己出,百般呵护,供他们上学,为他们成家,使他们有了自己的归宿。

中国人为抚养日本遗孤自己的孩子被饿死,妻子离婚出走,值得吗?

为抚养日本遗孤饿死自己的孩子

士佐繁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日本遗孤。

1945年11月底,辽宁省抚顺市东岗子原日本守备队的大门外,漫天飞雪,一片苍白。

在白色的雪地上,一个黄色的军毯包裹显得格外扎眼,里面不时传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一个路过的男子循声而去,打开一看,原来包裹里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日本男婴,并且脐带尚未脱落,小脸冻得红红的。

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那位好心的男人心里好像被针扎了一下,嘴里轻声地骂道:“哪个缺德的日本鬼子,这么冷的天竟把自己的亲骨肉抛弃在雪地里啊!”

骂归骂,但是他心里又矛盾了起来:“自己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家里再添张嘴巴,哪里能养得活呢?但放着不管,不是也同样缺德吗,老天爷正瞅着自己呢。”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冉庆堂、张志兰夫妇,他们结婚多年还没有孩子。抱给他们收养,孩子就有了一个新家。

抗战刚刚结束,但东北的形势还并不是很太平,老百姓家里的日子都不好过。冉庆堂是个泥瓦匠,可在“猫冬”时节哪里有多少活干,经常是干一天歇两天,而妻子张志兰本来就没有工作。

有了这个小家伙,开始确实使他俩高兴了一阵,可接下来的生计让他俩犯愁了,眼前最要紧的是怎样让孩子的母乳能够一顿不落地吃上。为此他们只好带着孩子东家吃完西家借,奶孩子的亲戚朋友都吃了个遍,母乳还是接不上。张志兰只好豁出去了,乡亲们只要谁家有吃奶孩子的,便把孩子抱过去,求他们给孩子喂上一顿。

几个月过去了,张志兰抱着孩子在周围的奶妈身上吃了个遍,才使得孩子勉强地生存了下来。

邻家的柳大婶生了一对龙凤胎,开始奶水还很足,但张志兰隔三岔五地抱着小孩来蹭奶水,由于营养不足,柳大婶的奶水日渐枯竭了起来。

没奶水怎么办?最为省事的办法就是几个孩子轮流吃!善良的柳大婶心里有个“谱”:没娘的孩子优先。何况那个日本孩子得了感冒,奶水对他来说是食物,也是药物,是唯一的救命之物。

不久自家的小男孩也生病了,也需要照顾。这样,双胞胎中的小女孩吃奶的机会骤然减少了许多。她一次次地爬到妈妈那里,扯妈妈的衣襟,结果一次次被妈妈推了回去。实在饿极了,小女孩就抠墙上的泥巴吃。

过了几天,小女孩竟然不吵不闹了,开始柳大婶还以为女孩就是乖巧!可哪里知道,被小女孩抠下的泥巴里掺着一些麻线呀,既有毒,又伤胃啊!没过多少时候,小女孩就死了,是乱麻堵塞了她的呼吸道。

这个叫士佐繁俊的日本男孩儿,就是这样吃百家奶活下来的,后来成了辽宁省抚顺市自来水公司的一名干部。每当说起这段往事,他总是泪如雨下,为死去的那位姐姐痛哭不已。

中国人为抚养日本遗孤自己的孩子被饿死,妻子离婚出走,值得吗?

为抚养三个日本遗孤,妻子负气离婚出走

收养和照料一个日本遗孤并不完全是某个养父养母的事,还会牵涉一个个家庭,以及社会、时代。毕竟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为了撑起对这些孩子们的爱,他们用自己的坚强的承受力承受着,靠坚韧的意志力背负着。

在乌兰浩特市郊,一位叫吴凤奇的老人为了抚养好三个日本开拓团的遗孤,不仅与老婆离了婚,而且终身没再娶媳妇。

那三个孩子分别叫:竹田实、永久保盛茂和永久保盛刚。

那是1945年9月的一个深夜,吴凤奇的一个看瓜的远房亲戚抱着一个小孩推门进来,当时他带着央求的口气对他说:“老五啊,这孩子是我从瓜田里捡到的日本崽儿。孩子没有作孽,可我养不活他,更供不起他念书。你可怜可怜这孩子吧,留在你身边,好歹能有口饭吃。”

吴凤奇当时一听就犯起了愁,嘴里慢慢腾腾地挤出了几个字:“老叔啊,真不瞒你说,我刚刚收养了两个日本崽儿,他们的爹娘都死了。”

“老五,那就不为难你了,我知道你也不容易,我带着崽儿先回去了,以后想办法再说吧。”远房亲戚无奈地说道。

“等等!”吴凤奇拦住了他,果断地说道:“你一个孤老头养一个孩子更难,还是将他留下来交给我吧,一个是养,两个是养,三个也是养,我总不能见死不救啊!”

吴凤奇把这个日本孩子接下了,可他媳妇不干了,并且总拿锅碗瓢盆出气,弄得家里整天鸡飞狗跳的。这也不怪他媳妇,家里已经收养了两个了,现在再加上一张嘴,使本就拮据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有一天,吴凤奇干活回来刚进家门,媳妇就向他吼了起来:“这日子我实在没有办法过了,不是我不疼他们,而是你没有这个能力养活我们。你说,要他们还是要我?给个痛快话!”

他媳妇是个好人,但眼前的生活的压力是谁都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对此吴凤奇是清楚的,而对她今天提出的要离婚这个问题,他实在没有想过。他想到这几年夫妻俩风里来雨里去的日日夜夜,想起了当初如胶似漆的恩爱,现在怎能与她分道扬镳呢?

可是,眼前这三个失去父母呵护的孩子既可爱又可怜,又怎能舍得再去送人呢?如果推出家门,对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饿死、冻死。

两难的选择,使吴凤奇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此时他的媳妇好像铁了心似的,再也没有缓和的余地了。在这三个异国的孩子与媳妇的天平上,吴凤奇毅然把心灵的筹码放到了孩子的那边。

他冷静地对她说:“我和你为了这三个孩子闹了好几年了,真是为难你了。如果再这样凑合着过,自然会苦了你,同时也苦了孩子。就照你说的办吧,这三个孩子我是要定了,我们就此分手吧。”

当即他的媳妇大哭一场,拿了自己的几件衣服,环视了家里的陈设,又瞅了瞅这三个孩子,含着泪水走了。从此,她彻底离开了这个家。

媳妇走后,家里是清静了许多,但日子更加艰难了,一个大男人要带三个孩子并不是容易的事,他既当爹又当妈、又要干活赚钱、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尽量让孩子们少受或者不受委屈,只是盼着他们快点长大。

光阴似箭,孩子们终于长大成人了。孩子们没有让他失望,个个勤劳、孝顺、懂事,竹田实还考取了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回来当老师,邻里见到他都夸他领养的孩于有出息。这使他心里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含辛茹苦,连做梦也想看到这一天。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瞬间席卷全国大地,当地的一群红卫兵三番五次到吴凤奇家里抄家,翻箱倒柜,说是要找什么日本特务的发报机。红卫兵小将们自然什么都没有找到,便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里将他带走了。

理由十分荒唐:哪里有宁愿与老婆离婚而养三个日本孤儿的人?哪有宁肯自己吃糠咽菜,却攒着钱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上大学的人?

接下来的日子,吴凤奇挨拳脚、棍棒敲打是家常便饭,一条腿被打瘸了,一次次地昏死了过去,一次次又苦撑了起来。为了孩子,他不愿意就这样死去。竹田实看到父亲身处的惨境,经常失声痛哭。从那时起,他经常从心底恨自己是日本人,正因为自己身份上有了这样一个标签,才使老实巴交的养父遭受如此大难。

可是,吴凤奇一次次地开导他:“孩子,别哭了,这一点疼我能经受得住。”同时,还不断地嘱托他:“要相信国家、相信党。你是老师,要教好你所带的孩子。我没事,你快回去吧,孩子们还等着你去上课呢,要不然不成了炸了窝的羊群了吗?”

1976年,吴凤奇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自己精心抚育起来的三个日本孩子,在临终前,他神志不清,已经不认识他们了。

中国人为抚养日本遗孤自己的孩子被饿死,妻子离婚出走,值得吗?

结语

这是两个真实的故事,也是最考验人心的故事,尤其是在被日军蹂躏长达14年的东北黑土地上。

根据相关的统计,日本战败后留在东北的日本遗孤在3000人左右,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收养日本遗孤的善良的百姓,哪一个没有受过日军的欺辱,可能他们的父母、丈夫、妻子、孩子就惨死在这些遗孤的父亲手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是沦陷区内百姓的最真实、最普遍的写照。

但他们非但没有把仇恨转嫁于这些日本弃婴的身上,反而待他们视如己出,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明所积淀出来的,人们发自内心的那种最质朴、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吧。

国恨家仇他们自然没有忘记,否则也不会有日本战败投降的那一天。

至于到底值不值得为了他们这样做,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也许大多数人会持有否定的态度。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我们作为亲历者来讲,面对当时的情况,又会作出何种选择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