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作者:变形记

今天,聊点悲伤的,说说那个25岁就离开人世的天才。

15岁考入北京大学,19岁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25岁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从他进入北大到离开人世仅仅十年

但在这十年间,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

直到今日依旧温暖着人心

他就是那个以梦为马,思念前生

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

家境贫寒,父亲靠走街串巷做裁缝养活一家人

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喂养孩子

查海生对文字的敏感在两三岁便初露头角

在父母亲发现他异于常人的记忆时,就千方百计地教他识字,读书,背语录

于是,年仅4岁的查海生在公社举办的“毛泽东语录背诵比赛”上

一连背出50多条

那一天,查海生在村里出了名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查湾村有个小天才的消息不胫而走

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查海生的童年生活

他依然可以正常地去读书,去看麦田,去想象大海

直到15岁那年

查海生考上了北京大学

为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查海生兴奋至极,开心地坐上了去京的火车

多年后回忆起那次离开家乡的旅程

他写下了“那时的夜晚几乎像白天”的句子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八十年代初是中国诗歌最显耀的时代

北大是彼时诗歌氛围最浓烈的大学

北岛和芒克创办的《今天》杂志几乎在北大校园内人手一本

查海生也因此接触了诗歌,爱上了诗歌并开始了创作诗歌

“海子”这个颇为文艺的笔名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里

海子刚进北大,因为年纪小,性格敏感

没有什么朋友,在生活上很孤单

但,海子的诗歌之路却并不寂寞

他在北大认识了骆一禾和西川

直到海子离世,他们三人都保持着极为亲密的朋友关系

他们三人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标签

并称“北大三剑客”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骆一禾在三人中年纪最大,读书最多

这位胸怀天下的诗人给了海子很多启发

教会了海子“文雅,正直,爱朋友,富有责任感”等精神

海子也一直将骆一禾看做亦师亦友的兄长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骆一禾

西川和海子认识的时候是海子在北大最后一年

两人一见如故,对于都没有功利心的两位诗人来说

在一起是无比的舒适与惬意

西川和海子在都未出名的时候,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们的诗集

两人一合计,共同买了油印本

将各自的诗集印刷在一本油印本上,两人给这本诗集叫做——《麦地之瓮》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西川

在海子以诗歌为生命的人生中

他遇到了两位挚友

给了他除了诗歌之外的生活

但上天对天才的“考验”总是悲惨且持久的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1983年,海子从北大毕业来到到中国政法大学

第二年,20岁的海子遇到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人

她叫王波婉,内蒙古人

相识是在一次诗歌讲座上

海子在讲座上问同学们最喜欢的诗人是谁,同学们纷纷回答:顾城、北岛、梁小斌、江河等

在此起彼伏的回答中

一位中等身材,圆圆脸庞的女生大声喊道:我喜欢海子的诗!

从未尝过爱情的海子在那一刻坠入了爱河

一位近乎狂热的崇拜,一位将对方视为灵感女神

两人感情迅速升温,海子甚至为波婉写了封两万字的情书

在爱情的滋润下,海子不停地写诗对波婉示爱

他在《你的手》中写到——“北方/拉着你的手/手/摘下手套/她们是两盏小灯笼。”

《历史》——“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蓝色的水/盛满陶罐/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

《写给脖子上的菩萨》——“两片抖动的小红帆/含在我的唇间。”

两人还一同到秦皇岛旅游

但再坚固的爱情终究敌不过世俗

王波婉的家庭极力反对这位一穷二白,不修边幅的诗人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海子与王波婉的感情最终破裂,于1986年秋天分手

此后

海子又经历了几段失败的感情

之后的每段感情中,海子都将自己爱慕,思恋之情用诗歌记录了下来

其中最为缠绵悱恻,为人熟知的便是

海子为同事白佩佩所写的《日记》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海子认识白佩佩时,白佩佩早已生儿育女

除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寄托,海子和白佩佩不会有任何结果

但海子依旧无法自拔地爱上了白佩佩,称呼其为“姐姐”

并写下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样的诗句

白佩佩迫于外界压力下慢慢也逐渐减少了与海子的交往

直到1989年

海子的五段恋情都无疾而终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海子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每月能拿到90元的工资

但对于海子来说,诗歌比工资更重要

自己的老大哥骆一禾在《十月》杂志工作几年后便推出了《十月的诗》栏目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在总共只有十几期的栏目中

海子就独占了三期,可见骆一禾对海子的认可和照顾

但此举却引来了一大批诗人的不满

他们大多认为,海子的诗不合时宜,没有深度

海子就这样每天都沉浸在质疑声中

除了备受质疑

在很多场合,除了骆一禾就没人搭理海子

海子从四岁被冠上“天才”的帽子

到今天除了三两好友,整个诗坛似乎都在排挤他

失败的感情和事业杂糅在一起

这对于海子来说无疑是极为致命的打击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1989年3月26日

海子独自来到秦皇岛山海关

躺在十年前带他离开家园的火车铁轨上

自杀了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身边带着《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和几封遗书

遗言说到: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西川曾经谈到海子的死:作为海子自杀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海子的爱情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

对于海子的自杀,我无法随意猜测

但海子那个时候或许是真的很孤独

备受爱情失意,诗坛质疑的折磨

仿佛世界上没人理解他,便在自己面对着最璀璨的太阳时离去

或许他的挚友西川能体会海子当时的痛苦

才会有今天“别人爱他妈理解不理解”的感悟

15岁进北大,25岁选择自杀,至今作品依旧温暖人心

图片来源:网络,《十三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