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婆婆不给奶嘴消毒,竟让孩子得鹅口疮,嘴巴里全是白色小疙瘩!

喂养宝宝必须注意了!宝宝抵抗力较弱,接触的东西如奶嘴,奶瓶或者牙胶等清洁不够,很容易沾染细菌导致鹅口疮。宝宝喂养的物品、衣物等要时时保持清洁,及时消毒,避免患鹅口疮。

珠海的刘小姐日前带着7个月的宝宝到医院就诊,宝宝的小嘴巴里长满了白色小疙瘩,宝宝一直哭闹,吃不好睡不好。经医生诊断,宝宝长的是鹅口疮!

婆婆不给奶嘴消毒,竟让孩子得鹅口疮,嘴巴里全是白色小疙瘩!

宝宝交给婆婆喂养,吃奶吃出满嘴白色小疙瘩

刘小姐产后一直自己带宝宝,由于休完产假就要上班,所以宝宝一直是混合喂养,白天喝奶粉,晚上喝母乳。上个月刘小姐的产假休完,孩子便交由婆婆带,白天吃两顿奶都是婆婆泡的奶粉。

谁知道不够2个星期,小宝宝便开始哭闹,胃口变得不好。一开始刘小姐以为宝宝不习惯奶奶带,需要有个适应期,便没有理会。可是一天天过去,宝宝哭闹的情况没有改善,胃口也一直不好不肯吃奶,刘小姐在宝宝哭闹时看到宝宝嘴里长了些小疙瘩,用纱布擦也擦不掉,有时碰到疙瘩宝宝就哭得更厉害。

婆婆不给奶嘴消毒,竟让孩子得鹅口疮,嘴巴里全是白色小疙瘩!

宝宝长鹅口疮,元凶竟然是日常喂养的奶嘴和奶瓶!

经医生细问,原来宝宝长鹅口疮的元凶竟然是宝宝每天吃奶的奶嘴奶瓶。据医生了解,宝宝的奶奶每天都会给宝宝泡2次奶。每一次喂完宝宝喝奶之后,奶奶用清水冲洗之后再用温开水洗一次就封好,怕奶瓶弄脏。恰恰就是因为宝宝的奶奶这个举动,使奶瓶奶嘴滋生细菌霉菌。

婆婆不给奶嘴消毒,竟让孩子得鹅口疮,嘴巴里全是白色小疙瘩!

宝宝鹅口疮是由口腔霉菌感染所致,清水冲洗奶瓶奶嘴只能洗去表面的奶迹,而奶瓶及奶嘴内会残留奶粉成分。宝宝的奶奶把潮湿的奶嘴奶瓶封起来,奶瓶内潮湿的环境还有奶粉的养分促使期中的细菌滋生,下一次冲奶的时候宝宝就把这些细菌喝进肚子里,引起鹅口疮。

婆婆不给奶嘴消毒,竟让孩子得鹅口疮,嘴巴里全是白色小疙瘩!

奶瓶奶嘴怎么清洗?如何正确喂养小婴儿?

奶瓶奶嘴是宝宝接触最多最彻底的东西,所以保持奶瓶奶嘴的清洁卫生非常重要。万一清洁不够,除了容易长鹅口疮,还可能会引起肠胃疾病,对宝宝来说非常不利。下面简单说一下清洗奶瓶奶嘴的正确步骤:

1,应该使用奶瓶专用的奶瓶刷和奶嘴刷,加上奶瓶清洁剂充分洗刷奶瓶及奶嘴内外,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婆婆不给奶嘴消毒,竟让孩子得鹅口疮,嘴巴里全是白色小疙瘩!

2,清洗完的奶瓶和奶嘴应该使用专用的消毒器进行消毒。如果不想买奶瓶消毒器,也可以买一口新的大锅,专门用来烧水消毒奶瓶奶嘴,不作其他用途。可以先在大锅烧开一锅水,然后把奶瓶奶嘴泡进开水里,盖好盖子并关火,闷5-10分钟。

婆婆不给奶嘴消毒,竟让孩子得鹅口疮,嘴巴里全是白色小疙瘩!

3,消毒后的奶瓶奶嘴需要晾干再存放,不晾干的话,瓶内潮湿的环境会让空气中的细菌在里面滋生,污染奶瓶奶嘴。

婆婆不给奶嘴消毒,竟让孩子得鹅口疮,嘴巴里全是白色小疙瘩!

除了日常消毒,宝宝的喂养工具还要注意什么?

首先要注意宝宝的奶瓶奶嘴甚至辅食餐具的材质,根据材质特点来正确的进行清洗和消毒。尽量避免使用奶瓶奶嘴喂果汁等酸性液体,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奶瓶奶嘴使用寿命减短。

1,不同材质,不同更换周期。目前市面上的奶瓶材质大多分为PP,PES,PPSU及玻璃四种材质。PP材质的奶瓶每3个月需要更换一次;PES奶瓶的话,使用频率高的话半年换一次,使用频率低可以1年换一次。PPSU由于材质具有耐高温、抗摔和稳定性强等的特点,更换周期较前两种材质要长,视乎使用频率,更换周期可长达1-3年。而玻璃材质的奶瓶可以长期使用,但要注意宝宝在使用时可能会摔破奶瓶,引起意外。

奶嘴方面多为乳胶,硅胶和材质,一般建议3个月更换一次。

婆婆不给奶嘴消毒,竟让孩子得鹅口疮,嘴巴里全是白色小疙瘩!

2,清洗消毒完,需要风干储存。长时间未使用需要再次清洗消毒方可使用。

婆婆不给奶嘴消毒,竟让孩子得鹅口疮,嘴巴里全是白色小疙瘩!

3,宝宝牙胶也需要充分清洗。宝宝牙胶多数为抗菌的硅胶材质,但需要注意的是,牙胶虽然抗菌,但空气中的粉尘,杂质及带有细菌的物质会粘附在上面,所以宝宝牙胶也要定期清洗,特别是一些中空的牙胶,外表干净但内里可能会有积水,杂质等,这些杂质也会在里面滋生细菌,影响宝宝健康。家长需要多加注意。

喂养宝宝有妙招!

如何预防宝宝长鹅口疮?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充分清洗及消毒。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不可混用。

7.一旦发现宝宝有鹅口疮症状,须及时就医治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