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養寶寶必須注意了!寶寶抵抗力較弱,接觸的東西如奶嘴,奶瓶或者牙膠等清潔不夠,很容易沾染細菌導緻鵝口瘡。寶寶喂養的物品、衣物等要時時保持清潔,及時消毒,避免患鵝口瘡。
珠海的劉小姐日前帶着7個月的寶寶到醫院就診,寶寶的小嘴巴裡長滿了白色小疙瘩,寶寶一直哭鬧,吃不好睡不好。經醫生診斷,寶寶長的是鵝口瘡!

寶寶交給婆婆喂養,吃奶吃出滿嘴白色小疙瘩
劉小姐産後一直自己帶寶寶,由于休完産假就要上班,是以寶寶一直是混合喂養,白天喝奶粉,晚上喝母乳。上個月劉小姐的産假休完,孩子便交由婆婆帶,白天吃兩頓奶都是婆婆泡的奶粉。
誰知道不夠2個星期,小寶寶便開始哭鬧,胃口變得不好。一開始劉小姐以為寶寶不習慣奶奶帶,需要有個适應期,便沒有理會。可是一天天過去,寶寶哭鬧的情況沒有改善,胃口也一直不好不肯吃奶,劉小姐在寶寶哭鬧時看到寶寶嘴裡長了些小疙瘩,用紗布擦也擦不掉,有時碰到疙瘩寶寶就哭得更厲害。
寶寶長鵝口瘡,元兇竟然是日常喂養的奶嘴和奶瓶!
經醫生細問,原來寶寶長鵝口瘡的元兇竟然是寶寶每天吃奶的奶嘴奶瓶。據醫生了解,寶寶的奶奶每天都會給寶寶泡2次奶。每一次喂完寶寶喝奶之後,奶奶用清水沖洗之後再用溫開水洗一次就封好,怕奶瓶弄髒。恰恰就是因為寶寶的奶奶這個舉動,使奶瓶奶嘴滋生細菌黴菌。
寶寶鵝口瘡是由口腔黴菌感染所緻,清水沖洗奶瓶奶嘴隻能洗去表面的奶迹,而奶瓶及奶嘴内會殘留奶粉成分。寶寶的奶奶把潮濕的奶嘴奶瓶封起來,奶瓶内潮濕的環境還有奶粉的養分促使期中的細菌滋生,下一次沖奶的時候寶寶就把這些細菌喝進肚子裡,引起鵝口瘡。
奶瓶奶嘴怎麼清洗?如何正确喂養小嬰兒?
奶瓶奶嘴是寶寶接觸最多最徹底的東西,是以保持奶瓶奶嘴的清潔衛生非常重要。萬一清潔不夠,除了容易長鵝口瘡,還可能會引起腸胃疾病,對寶寶來說非常不利。下面簡單說一下清洗奶瓶奶嘴的正确步驟:
1,應該使用奶瓶專用的奶瓶刷和奶嘴刷,加上奶瓶清潔劑充分洗刷奶瓶及奶嘴内外,再用清水沖洗幹淨
2,清洗完的奶瓶和奶嘴應該使用專用的消毒器進行消毒。如果不想買奶瓶消毒器,也可以買一口新的大鍋,專門用來燒水消毒奶瓶奶嘴,不作其他用途。可以先在大鍋燒開一鍋水,然後把奶瓶奶嘴泡進開水裡,蓋好蓋子并關火,悶5-10分鐘。
3,消毒後的奶瓶奶嘴需要晾幹再存放,不晾幹的話,瓶内潮濕的環境會讓空氣中的細菌在裡面滋生,污染奶瓶奶嘴。
除了日常消毒,寶寶的喂養工具還要注意什麼?
首先要注意寶寶的奶瓶奶嘴甚至輔食餐具的材質,根據材質特點來正确的進行清洗和消毒。盡量避免使用奶瓶奶嘴喂果汁等酸性液體,這樣有可能會導緻奶瓶奶嘴使用壽命減短。
1,不同材質,不同更換周期。目前市面上的奶瓶材質大多分為PP,PES,PPSU及玻璃四種材質。PP材質的奶瓶每3個月需要更換一次;PES奶瓶的話,使用頻率高的話半年換一次,使用頻率低可以1年換一次。PPSU由于材質具有耐高溫、抗摔和穩定性強等的特點,更換周期較前兩種材質要長,視乎使用頻率,更換周期可長達1-3年。而玻璃材質的奶瓶可以長期使用,但要注意寶寶在使用時可能會摔破奶瓶,引起意外。
奶嘴方面多為乳膠,矽膠和材質,一般建議3個月更換一次。
2,清洗消毒完,需要風幹儲存。長時間未使用需要再次清洗消毒方可使用。
3,寶寶牙膠也需要充厘清洗。寶寶牙膠多數為抗菌的矽膠材質,但需要注意的是,牙膠雖然抗菌,但空氣中的粉塵,雜質及帶有細菌的物質會粘附在上面,是以寶寶牙膠也要定期清洗,特别是一些中空的牙膠,外表幹淨但内裡可能會有積水,雜質等,這些雜質也會在裡面滋生細菌,影響寶寶健康。家長需要多加注意。
喂養寶寶有妙招!
如何預防寶寶長鵝口瘡?
1.産婦有陰道黴菌病時應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充厘清洗及消毒。
3.哺乳期的母親在喂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和乳頭;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對于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盡量和家長的分開,并定期消毒。
5.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傳播。
6.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的幼兒,用具不可混用。
7.一旦發現寶寶有鵝口瘡症狀,須及時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