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别让幼儿的依赖变成无理命令

阅读经典,让心田滋润,为思维丘壑泉流奔涌绵延不断补充。

别让幼儿的依赖变成无理命令

近年来,大陆教育界有一种强烈呼唤,回归教育本原,遵循教育规律。为此,我总想了却心里存在的一些育人困惑,自然萌发出反省自己以往教育行为的偏颇,反思孩子们出现林林总总的反常现象。可总是不理不乱,理则更乱。为此,我总想找到一种牵引的力量,让自己走出这种纷扰。我想到了先贤们,将求助的目光追随他们思想的光芒,让自己心里敞亮起来。

我从追随卢梭出发,先拜读了他的《爱弥儿》第一卷,再温习了“自然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主要思想。他归纳出幼儿教育的四大准则,提炼出最核心的思想,“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我思考再三,得出的最大的感悟是“别让幼儿的依赖变成无理命令”。

一、幼儿的依赖是一种自然本能,要长大成人理当给足照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在幼儿阶段,是娇弱的,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的,不论体力方面,还是智慧方面,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充分帮助,以弥补他们的不足。这就如同刚出土的幼苗,需要特别的呵护,为他们适时提供照料,是父母天然的责任。但这种照料一定要是孩子实际需要的,而不是成人想当然提供的。幼儿,尤其是还不能说话的幼儿,表达自己需要的信号,往往是啼哭;他们表达自己需要满足的信号,往往是微笑。这时作为照料人,主要是父母理当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让他们活得开开心心。

母不母,父不父,则子不子。母子、父子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父母尽到自己责任,给孩子真正而实在的爱。父母要完成生育人的义务,完成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的义务,完成为国家造就合格公民的义务。父母在这个时候最大的责任,就是建设好幸福的家庭氛围。家庭的快乐、愉悦是养成孩子良好品质的最好养料。一些年青的父母,在孩子幼儿时,恰是最需要他们照料的时候,他们则把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转交给保姆,或年老的父母,或托儿所的老师们;甚至总以自己的社会交往、工作繁忙等为借口,忘记嗷嗷待哺的孩子。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们未来出现的性格偏执,对父母的不尊重,经不起挫折等等,我们往往会在孩子幼儿缺失父母足够照料方面找到因子。

二、幼儿的依赖超过自然能力,长大后会变成被无理欲望左右

当孩子对事物有辨别能力时,父母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在选择中,让孩子们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能做的。要让他们明白,人不是万能的,不能为所欲为。奥特曼类的动漫剧为什么能得到孩子们的热衷,就在于满足了孩子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自我”意识。孩子们的请求、意愿,如果超出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就是无理的欲望,父母要学会拒绝。

孩子在幼儿时谋求无理欲望时,会亮出他们最锐利的武器——啼哭,甚至是嚎叫,让父母因此而屈服,陷入孩子巧设的圈套之中。这时,父母应对的最好办法是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作为,由此吃点苦头,他们就会长记性,产生最早形态的敬畏心理。如果父母真要坚持“把天上的月亮夺下来给孩子”,无疑会助长孩子的坏脾气,养成无理有三分,强求好处的习惯。长此以往,这样就形成孩子最早形态的骄狂、蛮横。由此看来,幼儿得到大人的帮助,应当只限制于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绝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不合理的欲望。

三、幼儿的依赖变成过度侍候,长大后会变成性格偏执或懦弱

破茧成蝶的蜕变有一个千辛万苦折腾的艰难过程。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有这样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不只是身体在成长,同时心智也在成长。而身体和心智的成长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幼儿有一个天性的现象就是好动,这是孩子的身体在成长。这种好动恰恰是孩子外显的学习状态。孩子越好动,意味着学习欲望和能力越强。生活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大人站在孩子旁边静静观摩会发现,孩子们的动,就是在自主学习,他们乐在其中,在动中掌握事物的远近、东西的高低、物品的冷暖……

一些父母总想把幼儿侍候到极致,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无障碍的活动场所,想当然搬走孩子的学习工具。如孩子在跌跌撞撞学走路时,一些父母就会用学步车、手推车、引步带来侍候好自己的孩子,其本意是让他们更好、更快地学会走路。素不知,这些父母给孩子们如此便利,反而让他们丧失了宝贵的学习体验。这时,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如果大人无端地打断幼儿自娱自乐的活动时,他们会显得茫然无措,不知所为,就会用啼哭表达自己的不解,甚至愤怒的情绪。粗心大意的父母,如果不思改变,一直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萌发最初形态的“逆反心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恰恰被大人们好心而温柔地“剥夺”了。孩子们在无形中会产生不认同父母作为的心理阴影。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怀疑外界的人和物,形成两个极端,或是未来性格会偏执,或是未来性格懦弱。

老话说,孩子是在跌伤中长大的。孩子们跌倒一百次,享受到学习自由的益处,是远远可以补偿跌倒中受到的小伤。只要不是特别危险,孩子们在跌倒中受些小伤,父母们都可以假装没有看到。如果孩子因此而哭泣,父母完全可以假装没有听到。他们愈哭,父母就愈不要理他。这样下去的美好结果是,孩子就会趁早养成自主、自立,自强的好品格。适当的侍候好孩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而过度的侍候孩子往往会养成孩子命令人的习惯。由此,父母要以实际的活动让孩子真正明白,他不是任何人,包括父母在内的主人,不能随意命令人;他更不能命令东西,东西是不受制于人的。

四、幼儿的依赖成为成人操控,长大后会变成无理命令人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老师。一些父母总认为自己最明智,往往不考虑孩子们的实际能力可以学到什么,而是把孩子当作成人看待,按成人的方式培育非成年的孩子。这些父母自以为是把自己适合现在社会一套完整的东西,套用在20、30年后才成大人的幼儿身上,还美其名曰科学设计孩子的人生。这样的结果是,现在父母操控幼儿时的孩子,以身示范,孩子就学会无理由操控别人,以自我意志强制他人想事、做事。孩子长大后,只认同自己,不理解他人,往往少了宽容之心,为人处事可能会处处碰壁,进而怀疑自己,从而丧失自我。

五、幼儿的依赖只是一味提供舒适,长大后会变成怨天尤人。

人的命运时时刻刻会遭到痛苦。一些父母在孩子幼儿时,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尽可能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孩子们沉浸在自己万般温柔中。这些父母的想法是让孩子们从小就不要受到折磨,如同温室里培育花朵。这样的做法,恰恰是将孩子幼儿时的舒适,换成在孩子未来身上积累众多的灾难和危险。孩子在未来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怨天尤人,把自己遇到的难转化为环境和他人对自己的不公,产生天下负他的思想。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利于自己的才是对自己的爱,不利于自己的则是对自己的恶。由此,他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出现较大偏执,甚至极大的破坏作用。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会想不通,孩子小时挺乖的,大了却让人特别操心、揪心。其实,在孩子幼儿时,父母应当教他们在成人过程尽可能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磨砺他们的耐挫心理和能力,在命运的波折中学会保护好自己,能经得住命运的打击,甚至可以苦心给他们营造在艰苦环境里过上最有意义的生活的锻炼机会。

幼儿教育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过程,遵循教育规律,父母要走出育人误区,不能把孩子成长套上自己成长的理想态,少些成人操控,多些用心呵护,在幼小时给孩子种下和善、宽容、自主、自立、自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