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奥闭幕式让我到天安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冬奥闭幕式让我到天安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天安门城楼上的大标语是很意味深长的,以前大家更多认为是象普通人家门上的春联一样,不过是一个装饰,但是疫情以来的最近两年,大家开始感受到这两句话的深刻内涵了,引发网友的再学习、再认识。昨天冬奥闭幕式上用烟花打出“同一个世界,天下一家”时,又让我想到了天安门大标语的后半句:“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冬奥闭幕式让我到天安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天安门标语完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其核心是“人民”,前后半句都有人民,前半句是中国人民,后半句是世界人民。

这两句话看起来很白,但其内涵非常古奥,难点就在“人民”一词。“人民”一词实为中国文化之核心,与中国文化一样,历久而弥新,但是现代人却只知其之弥新的一面,却不知其历久的一面。

说人民一词弥新,因她是新中国之基石,当然也是毛泽东思想之核心,因此,毛主席为新中国起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简称“人民之国”。

为何当前中国的抗疫模式与西方有本质不同?西方是自然免疫的、与病毒共存的,实质就是对病毒放任自流、任其肆虐的,而中国则是以人民健康和生命为本的,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阻击疫情,后来被归纳为“动态清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的文化是人民文化,中国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中国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的最基础的一条就是人民生命至上。

说人民一词历久,因为她和中国文明一样古老,也可以说中国文明就是“人民文明”。到后来,以人民为本、为贵的思想被设计成制度,被记录进典籍。《尚书》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春秋》说“民是所欲,天必从之”。董仲舒说“不与民争业,乃太古之道”。

说中国文明是人民文明,其更深的根源是,人民不仅是历史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承载,中国文化正是通过人民的代代相传,而亘古不绝,历久弥新。

人民是中国文化的活载体。中国有个成语是“文以载道”,其实把中国文化研究透就会发现,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人以载道”、“人民载道”。是“人民”,而非“四书五经”才是中国文化的真正承载者。

撼四书五经易,但撼人民难。学术易变,而人民耿介如石。

读懂中国文化,就会发现,人民、义理、心性(性善)、仁政,乃四位一体,四者等价,说的是一回事,只是侧面不同。人民是从主体上说,义理是从价值标准上说,心性是从思考功能、人的本质上说,仁政是从秩序的治理上说。

中国文明是人民文明,也是义理文明、心性文明、仁政式文明,中国是人民之国,也是义理之国、心性(性善)之国、仁政之国。

儒家,作为一个学派,之所以成为历史主流,根源就在于,其思想观点抓住了中国文化之内核,以民为本、讲义理、说人心性善、倡仁政。

因此,人民是中国所特有的概念,只有中国的人才是人民,中国之外有人,而无“人民”。因为,义理、心性和仁政也都是中国文明所特有的概念,义理、心性、仁政是人民的等价物,也是人民的基石。

人民的本质在人心、人性,即在心性,有人民概念的前提,是有独立的“心”、“性”概念,然后将心性作为人之本质,能从心性的维度去看人和分析研究问题。

心是中国文化所独有概念,也是一个高度抽象概念。抽象到什么程度,抽象到它打到人类文明中的最高级别的抽象,是人类文明中最抽象的概念,心之外的任何概念,都是相对来说是具体的,是“物”。这就是心物之辨的核心内核之一。

心抽象,而物具体。何谓物,心之外的一切都是物。树木山石是物,意见、思想也是物。意见、思想在现代的学术体系中属于抽象范畴,但是在心物之辨的框架中却属具象范畴,属于物的范畴。

为何说,心达到最高级别的抽象。因此心不是对具体的实体的物的抽象,而是对思考活动的抽象。我们的先人们观察到思考活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于是就对思考活动进行总结、抽象,虚拟出一个器官来发出、主导思考活动,并命其名曰:心。

概而言之,心就是人的虚拟的思考器官,或者说就是指人的思考功能本身。心与脑的区别在于,心是软件,脑是硬件。中国的古人只关注思考之软件,而不关注思考之硬件。思考功能是汉字“心”的本义、第一义,“心脏”是第一义、引申义。

因此,心就是思考功能本身,物就是思考、认知的结果。作为思考功能本身,心是“虚”的,作为思考人结果,物则是固化、固定的,并因这种固化而变“实”。

用佛教的话说,心是不着相的,物则是着相的。佛教也追求不着相,但是并没有真正做到。就象现代西方文明追求自由,并未真做到一样。

只有中国的“心”的概念真正做到了不着相,只有心性层面的独立和自由,才是真独立和真自由。不妨称之为“心性自由”,或简称“心自由”。西方的自由,都是基于物的,是有所待的“物自由”。

人民的概念,其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统一”、“团结”,而这种统一和团结的实现,是基于心性的,是心性层面的统一和团结。也唯有超越物的高度抽象的心性层面,才能实现如此的统一和团结。

西方因为缺失心性概念,没有达到心性层面的抽象,于是就将某些具象的物作为人之本质,然后对人进行区分、分化、分裂。譬如,以宗教为标准、以种族肤色为标准、以文化文明为标准、以资产为标准、以职业为标准,等等。因此,西方文明无法实现中国式的绝对的统一和团结,一定是分化的、分裂的,也因为不存在“人民”概念。

孟子说,“心之同然,谓之义,谓之理”。这个“心之同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心能够达成共识,第二层含义是,人心之所以能够达成共识,因为人心存在相同的基本属性和结构,而且这种基本属性和结果是“善”的,即“性善”。进一步,孟子将人心结构描述为“心之四端”,即四个组成部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因为,人性相同,所以会形成共识,即形成“义理”。所以,基于人心和义理,可以实现统一。这就是后人所概括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就是人民的天下,就是义理的天下,就是人民基于义理的大统一,成为“天下一家”。

中国的秩序就是建立在人心和义理之上, 孔孟称之为“仁政”。事实上,唯有基于人心和义理的秩序才是真秩序,真正的和谐、和平的秩序。以此为标准,真正的秩序只有中国有,为中国之外所无。这是理解历史上和现在西方一直混乱的法门。

毛主席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将新中国命名为人民之国,显然继承了中国文化之内核。

中国人是人,中国之外的人也是人。中国人有人心、讲义理,世界的人也必然有人心、讲义理。推己及人,世界人民也希望和需要“大团结”。

中国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个服务的内核是义理,即为人民提供义理服务,以维护义理秩序,捍卫仁政,实现人民的团结。如果考虑到人民的本质,考虑到心性,这个人民必然是“天下”的、世界的。因此,中国的国家就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也必然为世界人民服务。

通过为世界人民提供义理服务,而实现“世界人民大团结”,实现“同一个世界,天下一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