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雪道的尽头是骨科?不学会防护,很多运动的尽头都是骨科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通讯员 贝兰

雪道的尽头是骨科?不学会防护,很多运动的尽头都是骨科

网上广为流传的骨伤帖

冬奥会即将结束,而今年冬季的冰雪运动热,也带热了一个梗:雪道的尽头是骨科。

从各个地方下雪开始,因滑雪骨折的人数就明显增多。冬奥会期间,各地骨科医生晒出的骨伤帖,时不时冲上热搜。由于接诊量不断上升,武汉市第四医院(武汉市骨科医院)甚至从2月11日起专门开设了“冰雪运动损伤门诊”。

美丽的白雪,怎么会如此容易让人受伤?对此,运动和医学专家表示,运动时必须学会合理防护,并量力而行,否则很多运动的尽头都会是骨科。

冰雪运动,对身体是一种综合考验

统计发现,冰雪运动的受伤者中,21-30岁的受伤患者占比最大,且男性多于女性。这与年轻人参与者多并且男性更喜欢追求刺激有关。其实,看上去悠然自在的冰雪运动,其实是以速度快、冲击力大而著称的。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省中山医院)创伤关节骨科主任王显勋介绍,冰雪运动不仅速度快,而且由于所处的环境温度很低,对人体的消耗更大,更容易出现碰撞,受伤风险更高。

在冰雪上滑行,对人体的力量、耐力、灵活度、平衡力等多项身体要素是一个综合考验,尤其对初学者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因此很多伤情发生在初学者身上。

此外,冰面雪面很坚硬,人体以一定速度摔倒或碰撞,受伤的风险都会更高。而人在摔倒时,往往出于自我保护会下意识地调整姿态或用手来支撑,因此冰雪运动的骨伤多为膝关节、踝关节、上肢关节等关节扭伤,以及骨脱臼和骨折等。

一到下雪天,就算在城市里,也会有不少人走路时因摔倒而骨折。由此也可见,冰雪的威力是很大的。“一旦出现受伤,首先不要慌张,第一件事是立刻求救。”王显勋指出,出现损伤疼痛的部位不要乱动,在等待救援时,要注意肢体远端保暖,同时注意周围环境,避免二次伤害。

雪道的尽头是骨科?不学会防护,很多运动的尽头都是骨科

微博话题截图

科学运动,多数伤情本可以避免

如何预防冬季运动损伤?王显勋表示,首先市民要选择专业的护具和运动场地,尤其是某个部位曾受过伤的,则要佩戴有针对性的护具。做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这一点至关重要,尤其是冰雪运动,热身可以让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得以提升,提高身体控制力和躯干的稳定性、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此外,平时要加强核心力量锻炼,“核心一般指包括腰、臀、腹和下背部在内的肌肉群,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躯干的位置和运动,是人体动力链的中心环节。“

“很多伤者还是意识不到位,其实只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运动,相当一部分伤是可以避免的。”户外达人Andy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很多人把冰雪运动当作简单的玩耍,忽视了这项运动的速度、冲击力以及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比如热身,经常有人随便蹦几下就想马上下雪场,这就给自己增加了受伤风险。”

他还表示,初学者要穿戴好初学者专用的防护用具,学习时要有耐心,多练习以找到感觉,“尤其不要三五下就觉得自己可以了,然后直接上难度。”他介绍,雪场根据不同程度的滑雪者,划分有不同的区域,“就像游泳池也会分浅水区深水区一样,雪场上不同的区域对应不同的滑雪能力。不少初学者急着升级挑战自己,殊不知仅是坡度稍稍陡得多一点,滑行的速度就会快很多,对滑雪者的控制能力和经验的要求也会高得多。”

Andy建议,冰雪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急于求成。“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冰雪运动的服装、器械、防护品都要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有些人滑雪板买贵的,但头盔就随便对付一下,这种想法要不得。要知道,防护用品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

户外运动领队李先生也表示,重视防护、量力而为是安全运动的前题,“越是资深玩家,往往越重视防护的齐全,在运动时也不会无端冒进,随随便便为了挑战什么去冒险。”他更表示,如果不学会合理防护,很多运动都会让人进骨科。滑板、骑车……不做好防护都可能伤至骨折。

Tips

一般性扭伤或拉伤,在损伤发生后的24-48小时内,根据POLICE原则来操作:

第一步:保护(Protection)。保护受伤部位,避免二次损伤。尽快将患者转移出赛道,不要让患处出现其受伤的相似动作,并进行伤口的早期必要处理,对于颈腰部、关节损伤应尽早保护固定。

第二步:适当康复(Optimal Loading)。肌肉及韧带损伤后,局部制动休息是关键。保护制动期间逐步进行适当的活动,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同时可有效减轻疼痛、出血。

第三步是冰敷(Ice)。早期受伤处采用冰敷可以减少出血、缓解疼痛。每次冰敷控制在15-20分钟,间隔时间为1-2小时,避免长时间冰敷导致的冻伤。

第四步是加压(Compression)。一般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实施,常使用加压绷带包扎伤口,加压要从远端向近端一层层包扎,可以限制患处进一步肿胀,切记不要过紧,加压可以与冰敷同步进行。

第五步是抬高(Elevation)。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尽量将受伤部位放置在高于心脏水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借助重力帮助血液及组织液回流,减少受伤部位肿胀,缓解疼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