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雪道的盡頭是骨科?不學會防護,很多運動的盡頭都是骨科

極目新聞記者 陳淩燕

通訊員 貝蘭

雪道的盡頭是骨科?不學會防護,很多運動的盡頭都是骨科

網上廣為流傳的骨傷帖

冬奧會即将結束,而今年冬季的冰雪運動熱,也帶熱了一個梗:雪道的盡頭是骨科。

從各個地方下雪開始,因滑雪骨折的人數就明顯增多。冬奧會期間,各地骨科醫生曬出的骨傷帖,時不時沖上熱搜。由于接診量不斷上升,武漢市第四醫院(武漢市骨科醫院)甚至從2月11日起專門開設了“冰雪運動損傷門診”。

美麗的白雪,怎麼會如此容易讓人受傷?對此,運動和醫學專家表示,運動時必須學會合理防護,并量力而行,否則很多運動的盡頭都會是骨科。

冰雪運動,對身體是一種綜合考驗

統計發現,冰雪運動的受傷者中,21-30歲的受傷患者占比最大,且男性多于女性。這與年輕人參與者多并且男性更喜歡追求刺激有關。其實,看上去悠然自在的冰雪運動,其實是以速度快、沖擊力大而著稱的。

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省中山醫院)創傷關節骨科主任王顯勳介紹,冰雪運動不僅速度快,而且由于所處的環境溫度很低,對人體的消耗更大,更容易出現碰撞,受傷風險更高。

在冰雪上滑行,對人體的力量、耐力、靈活度、平衡力等多項身體要素是一個綜合考驗,尤其對初學者而言,并不是那麼容易掌握的,是以很多傷情發生在初學者身上。

此外,冰面雪面很堅硬,人體以一定速度摔倒或碰撞,受傷的風險都會更高。而人在摔倒時,往往出于自我保護會下意識地調整姿态或用手來支撐,是以冰雪運動的骨傷多為膝關節、踝關節、上肢關節等關節扭傷,以及骨脫臼和骨折等。

一到下雪天,就算在城市裡,也會有不少人走路時因摔倒而骨折。由此也可見,冰雪的威力是很大的。“一旦出現受傷,首先不要慌張,第一件事是立刻求救。”王顯勳指出,出現損傷疼痛的部位不要亂動,在等待救援時,要注意肢體遠端保暖,同時注意周圍環境,避免二次傷害。

雪道的盡頭是骨科?不學會防護,很多運動的盡頭都是骨科

微網誌話題截圖

科學運動,多數傷情本可以避免

如何預防冬季運動損傷?王顯勳表示,首先市民要選擇專業的護具和運動場地,尤其是某個部位曾受過傷的,則要佩戴有針對性的護具。做運動前,要充分熱身,這一點至關重要,尤其是冰雪運動,熱身可以讓肌肉和韌帶的彈性得以提升,提高身體控制力和軀幹的穩定性、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此外,平時要加強核心力量鍛煉,“核心一般指包括腰、臀、腹和下背部在内的肌肉群,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軀幹的位置和運動,是人體動力鍊的中心環節。“

“很多傷者還是意識不到位,其實隻要用科學的态度去運動,相當一部分傷是可以避免的。”戶外達人Andy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很多人把冰雪運動當作簡單的玩耍,忽視了這項運動的速度、沖擊力以及自身能力之間的差距,“比如熱身,經常有人随便蹦幾下就想馬上下雪場,這就給自己增加了受傷風險。”

他還表示,初學者要穿戴好初學者專用的防護用具,學習時要有耐心,多練習以找到感覺,“尤其不要三五下就覺得自己可以了,然後直接上難度。”他介紹,雪場根據不同程度的滑雪者,劃分有不同的區域,“就像遊泳池也會分淺水區深水區一樣,雪場上不同的區域對應不同的滑雪能力。不少初學者急着更新挑戰自己,殊不知僅是坡度稍稍陡得多一點,滑行的速度就會快很多,對滑雪者的控制能力和經驗的要求也會高得多。”

Andy建議,冰雪運動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急于求成。“還有非常重要的,就是冰雪運動的服裝、器械、防護品都要選擇正規廠家的産品。有些人滑雪闆買貴的,但頭盔就随便對付一下,這種想法要不得。要知道,防護用品關鍵時刻是能救命的。”

戶外運動領隊李先生也表示,重視防護、量力而為是安全運動的前題,“越是資深玩家,往往越重視防護的齊全,在運動時也不會無端冒進,随随便便為了挑戰什麼去冒險。”他更表示,如果不學會合理防護,很多運動都會讓人進骨科。滑闆、騎車……不做好防護都可能傷至骨折。

Tips

一般性扭傷或拉傷,在損傷發生後的24-48小時内,根據POLICE原則來操作:

第一步:保護(Protection)。保護受傷部位,避免二次損傷。盡快将患者轉移出賽道,不要讓患處出現其受傷的相似動作,并進行傷口的早期必要處理,對于頸腰部、關節損傷應盡早保護固定。

第二步:适當康複(Optimal Loading)。肌肉及韌帶損傷後,局部制動休息是關鍵。保護制動期間逐漸進行适當的活動,有利于肢體功能恢複,同時可有效減輕疼痛、出血。

第三步是冰敷(Ice)。早期受傷處采用冰敷可以減少出血、緩解疼痛。每次冰敷控制在15-20分鐘,間隔時間為1-2小時,避免長時間冰敷導緻的凍傷。

第四步是加壓(Compression)。一般在受傷後的24-48小時内實施,常使用加壓繃帶包紮傷口,加壓要從遠端向近端一層層包紮,可以限制患處進一步腫脹,切記不要過緊,加壓可以與冰敷同步進行。

第五步是擡高(Elevation)。在受傷後的72小時内,盡量将受傷部位放置在高于心髒水準的地方,這樣有利于借助重力幫助血液及組織液回流,減少受傷部位腫脹,緩解疼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