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陕西蓝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考古》 1988年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

泄湖遗址位于西安市蓝田县泄湖镇东北黄土断崖上。遗址东南距蓝田县城10公里,西北至西安市约30多公里,西离瀟河约1公里。地处西安经蓝田通往商洛地区的公路旁,交通十分方便(图一)。该遗址面积大堆积厚,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多层次堆积的遗址。1957年由我所考古队首先调査发现。1986年春季,我队在渭水流域调査以庙底沟类型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时再一次复査了该遗址。同年秋季和次年春季我队在此进行了试掘,在遗址上部地层中发现十余座战国时期的中小型陶器墓。现把其中保存较好的四座墓葬的情况简报如下。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墓葬形制

四座保存较好的墓葬形制有土坑墓、洞*堂塞和瓮棺葬三种。

土坑墓

土坑墓有两座(M10、M12),其中以M12最典型。

M10长方形竖六土坑。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地表4米深。墓坑长1.84、宽136米。方向330。。葬具为一棺,腐朽成板灰。棺内埋葬一人,头向西北,面向上,骨质腐朽,从痕迹看为仰身屈肢葬。在头部北侧发现小石圭片七枚,无其它随葬品(图二)。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M12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距地表深1.2米,墓底距地表深9.2米。墓坑长3.2米、宽2.4米、坑壁平直。方向110%该墓在墓坑东壁和南壁挖有脚窝,东壁一行脚窝有七个,南壁仅中部发现二个脚窝。脚窝呈三角形,斜边长0.35米,底边长0.3米。该墓有熟土二层台,台高约0.7,宽约0.6米。葬具朽为白色板灰,似为一棺一槨。棺梆中部塌陷。単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面向上,骨质腐朽。随葬阿器二件,一罐一鬲,放于头部一侧,均被压为碎片(图三)。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洞室墓

土洞室墓发现二座(M8、M11)o由竖穴基道和土洞室组成,墓道均宽于墓室,未见封门设施。其中保存最好的是M11

M11方向330度。基道位于洞室西側。墓道口被破坏,墓道底距地表深4.4米。墓道底长2.65米、宽L9米。洞室为长方形,长2.75.米、施1米、髙L15米。洞室顶部呈斜坡状与墓道相通。洞室内有一棺,棺长2.14、宽0.7米,木质腐朽。单人仰身直肢葬,骨质腐朽。在棺内头部南侧随葬铜镜一面,另有铜珠、石珠、绿松石珠各一颗,玛瑙柱一件。在棺外头端有地坑一个,坑长0.4、宽0.7、深0.35米。坑内随葬陶器五件:一纔、三盆、一釜。发现时两件盆扣置于罐口上,另一件大盆碎裂倒在一侧,原似应扣在两件盆上,成三件重迭扣置状。坑内还'有漆器一件,已朽成红色漆皮痕迹,不知形状(图四)。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瓮棺葬

瓮棺葬一座(M6)o葬具为夹砂红陶釜和泥质灰陶盆各一件。发现时已被扰乱破坏,釜和盆相离约0.6米。在釜和盆内及四周残存有婴儿骨头。釜内还有骨质装饰品銘件。

二、随葬器物

四座墓葬共出陶器14件,铜器1件,漆器1件,石器7件,各种装饰品5件。

陶器

有盆、罐、釜、鬲几种器物。盆,罐均为泥质灰陶,除个别釜是夹砂红陶外,其它釜、鬲均为夹砂灰陶。制法均为轮制。

盆;6件,可分2式:

I式5件。敞口、外折沿、折腹、平底。素面,表面打磨光滑,制作较精细。Mll:3-5,口径24.4-32,高9.4—13.5,底径8.6—12.4厘米(图版伍,4,5;图五,2、4、5)。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另有一件(M6:t)口径25.6、高10.8、底径11.6厘米,底部有一孔,为瓮棺葬具。M11出土的三件1式盆,其中两件(Mll:3、4)底部有戳印各一个。Mll:3的戳印在拓上后又被抹去,字迹模糊不清;Mll:4的字迹较清晰,为,一个字“苣"(音:ZM)字(图七2)。Mll:5.的盆底残破,估计原来底部也应有戳记,因为同出的其它四件陶器上均有戳印标记。

II式2件。敞口、平底。器形较I式盆小。素面,表面粗糙未经打磨,制作不如I式盆精细。M8:3,口径15.2、高6.5,底径8.8厘米,底部穿一孔(图五,6)。M8:4口径16.4、高11.2、底径9厘米(图五,7)。出土时此二件重迭在一起。

罐4件,可分3式:

1式2件。小口、平沿、长颈,平底。器身瘦长0 M8:l肩部有平行弦纹,口径11.4、高26.5,底径9.6厘米(图版伍,2;图五,8)。M14:l素面,口径9.8、高20.4、底径9.6厘米。

II式1件(M12:l)。敞口,短颈,鼓腹、平底。肩腹部有弦纹。口径10.6、高16.6、底径7.3厘米(图版伍,1;图五,9)。

III式1件(Mll:l)o大直口,折肩、平底。器形矮宽。肩部有弦纹。口径18.4,高20.4,底径15.6厘米(图版伍,4;图五,3)o发现时口部扣置着大中小三件I式盆(Mll:3_5)。罐内底部有戳印记一个,与Mll:4 I式盆上的戳印为相同的一个字,但方向相反(图五,3;图七,1)。

釜4件,可分2式:

I式3帝。敛口、稀沿、折肩、圜底。M14:4,夹砂虹陶,肩部饰斜绳纹,底部饰方格纹。口径15.8、高13.2厘米。底部有黑色烟臭(图版陆,1;图六,1)。M6:2,夹砂红陶,肩部饰平行绳纹,底部饰方格纹。口径20.4,高10.8厘米(图版陆,9;图六,2)o M8:2,夹砂灰陶,肩部素面,底部饰方格纹。口径15.9、高12.5厘米(图版陆,7;图六,3)。底部有烟箕。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II式1件.(Mll:2)。敝口,长颈,圆'腹、圜底。夹砂红陶,底腹部饰篮纹。肩部素面,有一戳印,两、个字,左边一字为"亭”字,右边一字模糊不清(图七,.3),“口亭a的戳记当为陶器作坊的商品标记。口径16.9,高18厘米(图版陆,2;图夭,4)o底部有烟臭。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鬲1件(M12:2)O敛口,无唇,溜肩,平挡底。器身愉轟绳纹底和髭部饰压印纹。口径15.7、蒿14.4、足福2融:(图版陆,8;图六,5)。

铜器

铜镜1面(M11:7)o残破成数块。弦纹二道、桥形纽。直径7.3,厚0.2厘米(图版陆,6)。

漆器

1件。出土于M11。仅存少量红色漆皮痕迹,看不出器形。

石器

石圭7件。均出自M10。紫红色片页岩磨制,制作粗糙。7件均不大,且大小有序。M10:l,长6.1、宽1.2、厚0.2厘米,为最大-件。M10:2,长5.9、宽1.1、摩0.15厘米。M10:3,长4.5、宽i、厚0.2厘米。M10:4,长4,7、宽1、厚0.2厘米。M1O:5,长4.8、宽约1,厚0.1厘米6 M10:6,长4.1、宽0.8、厚0.15厘米。M10:7,长3.6、宽约0.7、厚0.1厘米,为最小一件(图八,1—Z)。

陕西兰田泄湖战国墓发掘简报

装饰品

玛瑙柱1件(Ml,l:9)。黄褐色,透明。长3.1、直径1厘米。H端残破,有直径。?2厘米小孔一个,另一端无孔(图版陆,4;图八,9)

绿松石珠1个(Mll:10)。直径1、厚0.3厘米。中间穿有一孔,孔径0.2厘米(图版陆,3;图八,8)。

石珠1个(Mll:6)o灰白色,磨光,呈算盘珠形。直径21、厚1厘米。中间穿一孔,孔径0.7厘米(图版陆,5;图八,10)。

骨管2件。均出自M6瓮棺葬中。M6:l呈锥台体,外表打磨光滑,中心有不规则孔b杭2.5、台径1.1-2.3厘米(图八,11)。M6:2圆柱体,外表打磨光滑,中心有不规则孔。长3.&、直径1.4厘米(图八,12)o

铜珠1个。出自M11,残破。

三、结语

这批墓葬的时代,根据蓦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可初步定为战国中晚期。

从墓葬形制来看,我们发掘的M11和M8两座洞室墓,它们的墓道均大于洞室,二者方向一致,都在一条中轴线上,没有专门的封门槽设施,具有关中地区秦国早期洞室墓的特点。而与关中地区战国晚期流行的洞室墓,如凤翔高庄的77凤高M6,77凤高M46,西安半坡的战国晚期洞室墓等,形制特征差别较大。据此,可把这两座洞室墓的年代暂定为战国中期。M3和M12的土坑墓也具有战国中期竖穴土坑墓的特点。至于M6的瓮棺葬,单从形式上不容易确定其年代,因为瓮棺葬的流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

从出土器物来看,大致也同墓葬形制的年代是吻合的。例如,M6和M11出的1式盆,M6、M8、M11和M14所出的釜,都与朝邑战国中期的竖穴小龛墓中出土的同类器相同。;[式盆和M12的鬲还同洋西客省庄出土的I式盆和II式鬲相同。罐也是关中地区战国中期常见的形式。而且,它们还往往共存于同一座墓中。但是,这些器物在战国晚期也很流行。表明这几座墓早不超过故国中期,晚不能晚于战国晚期。

这批墓葬的随葬陶器还反映了如下组合特点。M8、M11、M14的随葬陶器都由盆、罐、釜组成,罐、釜各一件,盆多则三件(M11),少则二件(M8和M14)。M6仅以盆和釜各一件作葬具,而没有用,罐。M12则只随葬有罐和鬲各一件,而无盆和釜。这些随葬器物除了M8的两件盆,制作较粗糙,体形较小,似为专门的明器之外,其余的均为日常生活用陶器。尤其是釜,大多在腹和底部留有黑色烟危,显然是用日常生活用的炊煮器作为随葬品的。这些特点反映出墓主人大约是当时「些平民百姓,他们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因此没有能力,也不能用显示王公贵族身份的铜礼器来随葬。尤其是M8、M10和M11三座墓埋葬距离相当近,都位于约一百平方米面积之内,且深度大体一致,只是方向各不相同。很可能这三座墓的主人有较近的血缘关系。似乎反映了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流行的族坟墓制度的情况。

另外,几件少见的随葬品也值得注意。M11出土的铜镜,直径不到10厘米,较薄,质地较粗糙,是战国中晚期素面镜的典型形式。这种战国秦镜目前发现的数量还不太多。M11的这件铜镜不仅为研究战国秦镜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也为这批墓葬的年代提供了一个佐证。

M11随葬的一件漆器,也是关中地区少见的战国遗物。过去仅在西安半坡战国晚期墓中发现过漆器,现在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又发现了漆器。这些资料表明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确已兴起了漆工手工业

还有M11陶器上发现的戳印也是相当重要的资料。M11随葬的5件陶器上,除Mll:5的I式盆底部被破坏以外(估计底部原来也应有戳记),其它四件陶器上均发现了戳印。其中Mll:l的III式罐和Mll:3,Mll:4的I式盆上的戳印是相同的一个字(图七,1一2)。只是罐上的字同盆的字字形相反。经我所陈公柔、叶小燕二同志考识为一“苣”字。《辞源》解释“宦”同芷”。《史记?秦始皇本记》载:“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苣阳。”《索隐》注:“葬芷阳也广催”字印记的发现证实了史记中的记载。最近在临潼“芷阳°遗阳的调査中,也发现有相同的戳记。

Mll:2的II式釜上是另一个不同的戳记,有“口亭"两个字(图七,3),是专门生产陶器的手工作坊的标记。而且,带“亭”字的陶文出现是相当晚的,大约到战国晚期才出现。这为泄湖墓葬的年代又提供了一个佐证。两种战国戳记的发现,不仅对研究战国铭刻增加了新的材料,而且对研究秦国手工业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资料。

参加发掘者:马洪路、袁靖、吴耀利

绘 图:刘凯军;照像:马晓宁

执 笔 吴耀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