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于建成:中医的“整体性原则”,是卓越超前的思想

作者:建木医社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大家耳熟能详。但是,西医其实也有整体观点。所不同的是,西医把生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而中医则是把天地人和万物看做一个整体。

于建成老师认为,这是系统哲学中的“整体性原则”,是中医卓越超前的思想,体现了现代特别是后现代科学精神。中华先祖闪光的思想火花,如果我们现在不珍惜,没有做领军的雄心,将来只能做跟屁虫,丢掉的是民族荣誉和知识产权!值得我们深思!

于建成:中医的“整体性原则”,是卓越超前的思想

中医的“整体性原则”

高明在哪里?

文 / 于建成 于子惠

整体观念商榷

所谓观念,就是一个时刻秉持的念头。如无菌观念,就是时刻想着手术中要无菌。至于怎么达到无菌的目的,有一整套流程,这个流程称之为无菌技术。

整体观念,就是要时刻想着整体。这种时刻想着的念头,中西医没有差别。没有差别,何来特点?差别在于中西医的整体内涵不同,西医是把生物体看做是一个整体,中医是把天地人物看做一个整体,并把这一整体观渗入到中医学方方面面,即整体性原则,这个才可称为特点。

整体论、整体性、整体观、整体性原则和整体观念的基本语义是不同的。

论,学说或理论;性,事物所具有的功用;观,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原则,行事包括构建理论的法则;观念,时刻秉持的一个念头,对一个想法常常想。

纵观现代中医对整体观念的阐述,包含了上述关于整体的各种语义,不同概念语义不清,来回偷换概念。这些应该是小学语文课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21世纪高等教育中医教材中出现,岂不叫人贻笑大方?

相关论述,末了都要加上一句,“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相应观。”

模式,事物的标准样式。常常想,与标准样式还能比较?这样的比较,想说明什么?想说,现代医学(西医,下同)再发展一步就成了中医?中医早就实现了生物医学模式?中医的心理学在哪儿呢?生物医学有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基因等等等等,中医怎么完成的?这还不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吗?

众多专家指出,现代培养不出真中医来,是中医教育出了问题,问题的根结在于中医的课时太少。就这样的教材,全部课时都用来学它,就能培养出真中医来?

纵观现代中医对“整体观念”的阐述,揣测其意图,似乎是想表达,中医有别于现代医学的特点,是系统哲学中的“整体性原则”,因为它才能“体现了现代特别是后现代科学精神”。

系统哲学是由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为主要人物之一创建的,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物理学、技术工程、社会、经济等领域。系统哲学认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事物都与其它事物相互作用。每一事物不是系统,就是系统的成分。

这些观点,对于早于系统哲学两千余年的中医,用四个字儿就可概括——天人合一,天地人和万物是一个整体。

整体性原则,就是把整体性做为法则,始终贯穿于中医的方方面面。

第一、生命观和疾病观。《黄帝内经》认为,先天秉赋、天地之气、心神志意三者是生命之本,也是造成疾病,使人不能顺利尽其天年的根本原因。《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气合”方能成为“病邪”,乘之藏府才成为“病因”,而引起疾病。先天秉赋、天地之气、心神志意三者是一个整体。

第二、研究方法。《易传·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医用的不是八卦,而是五运六气。这是最原始的科学研究活动,至今也是最科学的研究方法,观测、记录、总结、建模、预测,如今哪一门子科学能舍弃这样的科学方法?只不过现代观测手段和建模方法更为先进,研究对象更为深入罢了。然而,通过《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记录的气候、物候、流行病大样本大数据观测数据来看,这种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碎片化研究的现代科学也是望尘莫及的。

第三、理论建模。《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上经就是五运六气,下经就是依其构建的临床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依据五运六气构建的病之变化理论,其基本框架是,五运六气有如脚手架,四部五论是框架结构。阴阳论从生死本质,器官论从机械联系,形体论从全息联系,藏象论时间联系,经络论从空间联系,气化论从药食之气和精气神形转化角度,全方位地把生命和疾病联系同天地万物在一起。

第四、利用万物。既然,万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那么,找出并利用其规律就是相当科学的方法。比方说,具有“寒”性的病,就可用热来治疗,包括夏天之气,所谓冬病夏治。中药学和方剂学就是“整体性原则”最佳体现,不但利用了天然药物的形质,更利用了各药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辩证法的灵活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中医“整体性原则”的高明之处

中医“整体性原则”有很多高明之处,笔者以为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是,心身统一。现代医学模式尽管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理论上并没有统一,临床上也没有把其结合在一起。肿瘤手术不能切掉抑郁,化疗也没有考虑悲伤。而中医天地之气、先天禀赋和心神志意是统一的,一个处方是都可以解决的。

二是,天人合一。尽管现代医学的系统生物学、信息生物学、系统医学、系统医学、特别是流行病与易感人群规律研究方兴未艾,但较之中医纳天地人物诸元素并数理模型化的临床医学理论尚有距离。不过随着时代的跃迁,西医的临床医学做到这一点也是早晚的事儿,看看对待大数据的态度就知道了。

三是,复方制剂。一个医生一生也就用二三百味药,不同的配伍,以应对百病。这个境界现代医学尚难理解,想理解就得首先理解中医理论。从日本人在西方抢注《伤寒杂病论》210个方剂事件来看,西方对此并不嗤之以鼻,加以研究也是有可能的。

四是,面对新病。中医不像现代医学见到一个新病就麻爪,坐等疫苗和新药发明,而数理模型化的中医,辨证论治往往都能取得满意疗效。

五是,第三状态。亦称为亚健康。70%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现代医学不但找不到病因也找不到理化指标支持,无从下手,大多认为属于心理疾病。而中医对其游刃有余,名曰治未病,西医加以研究找到理化指标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基因就是一个方向,且已经出现苗头。

尽管,系统哲学诞生在生物学界,是西医的基础部分,但是,现代临床医学还没有加以应用,即便应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未必能达到中医的境界,所以,说“整体性原则”是中医的特点也不确切。

既然,对“整体性原则”,中西医的区别在于是在基础医学,还是在临床医学上,那么,可称之为特点的,还是中医学为一门临床医学理论。

以上种种,现代中医教材并没有体现出来,至少是没有系统体现出来。

原因是放弃了五运六气,和天地人物相参的研究方法,天人合一就成了无水之源、空中楼阁。还有把中西医不可通约的同名概念强行对接了,把某些医学概念完全哲学化了。

使得现代中医,临床靠经验,理论随意编,美其名曰哲学思辨。医者意也,全靠悟。中医如民间杂耍一般,以文化和手艺的形态,屹立在科学之林。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时代,任何闪光的思想火花,都可能被人接纳和利用。中医有很多卓越超前的思想,自己不珍惜,别人也许会珍惜。现在没有做领军的雄心,未来必然只能做跟屁虫。谁带来医学的进步,都是人类的福音,不过,至少还涉及一个民族荣誉和知识产权。

I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于建成 于子惠,原文发表于“岐黄正传”公众号,版权归权利人所有。编辑/百会。

本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