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建成:中醫的“整體性原則”,是卓越超前的思想

作者:建木醫社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大家耳熟能詳。但是,西醫其實也有整體觀點。所不同的是,西醫把生物體看做一個整體,而中醫則是把天地人和萬物看做一個整體。

于建成老師認為,這是系統哲學中的“整體性原則”,是中醫卓越超前的思想,展現了現代特别是後現代科學精神。中華先祖閃光的思想火花,如果我們現在不珍惜,沒有做領軍的雄心,将來隻能做跟屁蟲,丢掉的是民族榮譽和知識産權!值得我們深思!

于建成:中醫的“整體性原則”,是卓越超前的思想

中醫的“整體性原則”

高明在哪裡?

文 / 于建成 于子惠

整體觀念商榷

所謂觀念,就是一個時刻秉持的念頭。如無菌觀念,就是時刻想着手術中要無菌。至于怎麼達到無菌的目的,有一整套流程,這個流程稱之為無菌技術。

整體觀念,就是要時刻想着整體。這種時刻想着的念頭,中西醫沒有差别。沒有差别,何來特點?差别在于中西醫的整體内涵不同,西醫是把生物體看做是一個整體,中醫是把天地人物看做一個整體,并把這一整體觀滲入到中醫學方方面面,即整體性原則,這個才可稱為特點。

整體論、整體性、整體觀、整體性原則和整體觀念的基本語義是不同的。

論,學說或理論;性,事物所具有的功用;觀,對事物的基本看法;原則,行事包括建構理論的法則;觀念,時刻秉持的一個念頭,對一個想法常常想。

縱觀現代中醫對整體觀念的闡述,包含了上述關于整體的各種語義,不同概念語義不清,來回偷換概念。這些應該是國小國文課就已經解決的問題,在21世紀高等教育中醫教材中出現,豈不叫人贻笑大方?

相關論述,末了都要加上一句,“以整體觀念與現代醫學模式相比較,中醫學早就從宏觀上勾畫出了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全部構架,并且給這一現代醫學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相應觀。”

模式,事物的标準樣式。常常想,與标準樣式還能比較?這樣的比較,想說明什麼?想說,現代醫學(西醫,下同)再發展一步就成了中醫?中醫早就實作了生物醫學模式?中醫的心理學在哪兒呢?生物醫學有解剖學、生物化學、生物實體學、細胞、基因等等等等,中醫怎麼完成的?這還不是自以為是,自欺欺人嗎?

衆多專家指出,現代培養不出真中醫來,是中醫教育出了問題,問題的根結在于中醫的課時太少。就這樣的教材,全部課時都用來學它,就能培養出真中醫來?

縱觀現代中醫對“整體觀念”的闡述,揣測其意圖,似乎是想表達,中醫有别于現代醫學的特點,是系統哲學中的“整體性原則”,因為它才能“展現了現代特别是後現代科學精神”。

系統哲學是由生物學家貝塔朗菲為主要人物之一建立的,廣泛應用于生物學、實體學、技術工程、社會、經濟等領域。系統哲學認為,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事物都與其它事物互相作用。每一事物不是系統,就是系統的成分。

這些觀點,對于早于系統哲學兩千餘年的中醫,用四個字兒就可概括——天人合一,天地人和萬物是一個整體。

整體性原則,就是把整體性做為法則,始終貫穿于中醫的方方面面。

第一、生命觀和疾病觀。《黃帝内經》認為,先天秉賦、天地之氣、心神志意三者是生命之本,也是造成疾病,使人不能順利盡其天年的根本原因。《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溫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靈樞·百病始生》:“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氣合”方能成為“病邪”,乘之藏府才成為“病因”,而引起疾病。先天秉賦、天地之氣、心神志意三者是一個整體。

第二、研究方法。《易傳·系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中醫用的不是八卦,而是五運六氣。這是最原始的科學研究活動,至今也是最科學的研究方法,觀測、記錄、總結、模組化、預測,如今哪一門子科學能舍棄這樣的科學方法?隻不過現代觀測手段和模組化方法更為先進,研究對象更為深入罷了。然而,通過《黃帝内經》五運六氣記錄的氣候、物候、流行病大樣本大資料觀測資料來看,這種時間之長、範圍之廣、規模之大的科學研究活動,進行碎片化研究的現代科學也是望塵莫及的。

第三、理論模組化。《素問·病能論》“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上經就是五運六氣,下經就是依其建構的臨床醫學理論。《黃帝内經》依據五運六氣建構的病之變化理論,其基本架構是,五運六氣有如腳手架,四部五論是架構結構。陰陽論從生死本質,器官論從機械聯系,形體論從全息聯系,藏象論時間聯系,經絡論從空間聯系,氣化論從藥食之氣和精氣神形轉化角度,全方位地把生命和疾病聯系同天地萬物在一起。

第四、利用萬物。既然,萬物是普遍聯系和互相作用的,那麼,找出并利用其規律就是相當科學的方法。比方說,具有“寒”性的病,就可用熱來治療,包括夏天之氣,所謂冬病夏治。中藥學和方劑學就是“整體性原則”最佳展現,不但利用了天然藥物的形質,更利用了各藥物間的互相聯系和互相作用的關系,是辯證法的靈活應用。“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中醫“整體性原則”的高明之處

中醫“整體性原則”有很多高明之處,筆者以為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是,心身統一。現代醫學模式盡管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但理論上并沒有統一,臨床上也沒有把其結合在一起。惡性良性腫瘤手術不能切掉抑郁,化療也沒有考慮悲傷。而中醫天地之氣、先天禀賦和心神志意是統一的,一個處方是都可以解決的。

二是,天人合一。盡管現代醫學的系統生物學、資訊生物學、系統醫學、系統醫學、特别是流行病與易感人群規律研究方興未艾,但較之中醫納天地人物諸元素并數理模型化的臨床醫學理論尚有距離。不過随着時代的躍遷,西醫的臨床醫學做到這一點也是早晚的事兒,看看對待大資料的态度就知道了。

三是,複方制劑。一個醫生一生也就用二三百味藥,不同的配伍,以應對百病。這個境界現代醫學尚難了解,想了解就得首先了解中醫理論。從日本人在西方搶注《傷寒雜病論》210個方劑事件來看,西方對此并不嗤之以鼻,加以研究也是有可能的。

四是,面對新病。中醫不像現代醫學見到一個新病就麻爪,坐等疫苗和新藥發明,而數理模型化的中醫,辨證論治往往都能取得滿意療效。

五是,第三狀态。亦稱為亞健康。70%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現代醫學不但找不到病因也找不到理化名額支援,無從下手,大多認為屬于心理疾病。而中醫對其遊刃有餘,名曰治未病,西醫加以研究找到理化名額也不是什麼難事兒,基因就是一個方向,且已經出現苗頭。

盡管,系統哲學誕生在生物學界,是西醫的基礎部分,但是,現代臨床醫學還沒有加以應用,即便應用,在相當長的時間内也未必能達到中醫的境界,是以,說“整體性原則”是中醫的特點也不确切。

既然,對“整體性原則”,中西醫的差別在于是在基礎醫學,還是在臨床醫學上,那麼,可稱之為特點的,還是中醫學為一門臨床醫學理論。

以上種種,現代中醫教材并沒有展現出來,至少是沒有系統展現出來。

原因是放棄了五運六氣,和天地人物相參的研究方法,天人合一就成了無水之源、空中樓閣。還有把中西醫不可通約的同名概念強行對接了,把某些醫學概念完全哲學化了。

使得現代中醫,臨床靠經驗,理論随意編,美其名曰哲學思辨。醫者意也,全靠悟。中醫如民間雜耍一般,以文化和手藝的形态,屹立在科學之林。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資訊時代,任何閃光的思想火花,都可能被人接納和利用。中醫有很多卓越超前的思想,自己不珍惜,别人也許會珍惜。現在沒有做領軍的雄心,未來必然隻能做跟屁蟲。誰帶來醫學的進步,都是人類的福音,不過,至少還涉及一個民族榮譽和知識産權。

I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于建成 于子惠,原文發表于“岐黃正傳”公衆号,版權歸權利人所有。編輯/百會。

本号分享文章及視訊,僅供學習交流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士請勿随意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