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了患者,我们的纪录没有上限”

“感谢无名英雄,也感谢所有医护人员,是你们给了妈妈第二次生命。我也会加入器官捐献队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月13日清晨,当看到母亲汪琳顺利完成肺移植,从中国科大附一院的手术室推出来时,来自安徽肥东的李红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泪水在布满血丝的双眼里打转。

这一夜,与李红一样不眠不休的,还有中国科大附一院的百人移植团队。从2月12日8时至2月13日8时,24小时内,这个团队用4台肺脏移植、4台肾脏移植和2台肝脏移植,为饱受肝癌、尿毒症、尘肺病等疾病折磨的10位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这也创下了该院乃至安徽同一时段内的移植数量纪录。

“为了患者,我们的纪录没有上限”

“这是一场刻不容缓的大考,也是惊心动魄的24小时!”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普外科刘连新教授表示,“我们这个团队都很拼。为了患者,我们的纪录没有上限。”

“为了患者,我们的纪录没有上限”

对普通人来说,自由呼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对于那些患有肺部疾病的人来说,大口呼气成了一种奢望。家住安徽芜湖的杨大叔,今年56岁,在煤矿工作了10年,不幸患上了尘肺病,10年来胸闷气喘让他备受折磨,连最简单的穿脱衣都需要帮忙,住院也成了家常便饭。

“换肺是他们的唯一生路。”医院胸外科副主任柯立说。从2月12日下午到13日清晨,在多科室密切配合下,胸外科移植团队历经17小时连续奋战,成功为杨大叔等4位患者进行了肺移植手术,目前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

“为了患者,我们的纪录没有上限”

来自安徽淮南41岁的徐大哥,患乙肝已经20多年,近两年来,因肝癌和肝癌肝内复发,先后接受了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和“肝癌肝内复发”微波消融术,但效果均不理想。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主任王继洲指出,对乙肝后肝硬化、肝癌术后的患者,延长生命最好的方式就是肝移植。“结合孙大哥的病史,我们建议他进行肝移植手术。”

2月12日至13日,由普外科刘连新教授和普外科肝胆外科王继洲教授共同主刀,在多科室全力协助下,顺利为徐大哥等2人完成肝移植手术,目前2人正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

“为了患者,我们的纪录没有上限”

“我还年轻,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感谢捐献者的大爱,感谢这里的医护人员。”等待了4年的小路终于迎来了匹配他的肾源。尽管才29岁,但是小路确诊尿毒症已有11年。尿毒症的常年折磨,让他行走困难,脸色苍白,也比同龄人显老一些。

2月12日,肾移植科主任刘洪涛带领团队接续奋战,小路等4位尿毒症患者先后顺利接受肾脏移植手术,目前所有患者术后恢复状态良好。

“24小时完成4例肾脏移植,包括围手术期的管理,对我们都是不小的挑战。但只要能为患者新生带来希望,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刘洪涛说。

24小时后,战斗仍在继续。如何让这10份“生命的馈赠”最快、最有效地在患者体内发挥功能,移植术后的持续监测和精准处置,围手术期的管理至关重要。“接棒”的重症监护病房(ICU)里,医护人员们仍在奔走忙碌着。

24小时,能创造多少生命的奇迹!在这里,“天使的守护”从未停止。

(注: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所有患者均为化名)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丁一鸣 通讯员方萍、方咏)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丁一鸣 通讯员方萍、方咏

责编:张永群

编辑:朱晓帆 常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