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决战草原:朱棣给名将们上一堂课,战争还可以这么打

作者:岩岩说史

李世民、朱棣,两位“千古一帝”,他们都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帝王,也都是藩王逆袭成功的代表,战斗力没得说。李世民、朱棣,谁更加厉害呢?两人早期的战斗,各有千秋,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到了晚年,朱棣更胜一筹,他一直保持着战斗精神,高昂的斗志。李世民晚年战术保守,魄力不足。

决战草原:朱棣给名将们上一堂课,战争还可以这么打

1414年,忽兰忽失温之战,54岁的朱棣身披铠甲,手持弯刀,率先冲杀,与瓦剌重装铁骑血战,大获全胜。644年,安市之战,45岁的李世民保守,两次拒绝采纳部将奔袭柳京的建议,结果打了一场持久战,唐军损失惨重。如此,韩国影视剧中,李世民被射中眼睛,韩军攻入长安,李世民被活捉,跪地求饶。

相对李世民而言,朱棣的优势在于,他一直保持昂扬的斗志,在角色扮演中,他更像是一位小兵,而不是大明的皇帝。当然,朱棣并非匹夫之勇,他的战略眼光以及战役指挥水平都非常强。父亲朱元璋有的,朱棣也有;岳父徐达有的,朱棣也有的。

有朱元璋的治国手腕,加上徐达的用兵韬略,造就了“世界级大帝”朱棣,让他得以大放异彩。在此,我们不妨从1414年的忽兰忽失温之战,分析朱棣的战役指挥艺术,他着实给古代的名将们上了精彩的一堂课,原来战争还可以这么打。

决战草原:朱棣给名将们上一堂课,战争还可以这么打

明朝初年,明军多次北伐,与蒙古铁骑进行厮杀。相对塔尔湾之战、太原之战、沈儿峪之战、灰山之战、捕鱼儿海之战而言,忽兰忽失温之战所投入的兵力并不多,但指挥艺术非常精彩。朱棣的打法,李牧、卫青、霍去病、李靖、苏定方都没有做到。

对中原王朝而言,兵强马壮时,如果直接决战,击败游牧骑兵并不难。即便是一向不被看好的宋朝,只要宋军的“大阵”不乱,契丹铁骑也只能撤退,不敢强硬进攻。中原王朝不怕游牧骑兵来决战,怕的是找不到人。大军一出动,游牧骑兵就跑;班师回朝后,游牧骑兵又来袭扰。如此反复多次,中原士兵就吃不消了。

游牧骑兵来去如风,机动性非常强,想要将其围歼,并非易事。中原王朝出兵北伐时,后勤补给是个问题,不可能长期在草原上晃悠悠,最后补给线被切断,成为待宰羔羊。例如,汉武帝的小舅子,名将李广利,两次全军覆没,干脆投降匈奴。

决战草原:朱棣给名将们上一堂课,战争还可以这么打

那么,李牧、卫青、霍去病、李靖、苏定方、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等名将,又是如何击败游牧骑兵呢?主要是三种方式,经常使用。

第一种,吸引游牧骑兵主力来会战,然后摆下阵型,步兵、骑兵、车兵配合,将对手吊打一顿。例如,李牧的“赵破匈奴之战”,在雁门关布阵,全歼10万匈奴骑兵。徐达的太原之战、沈儿峪之战,20万蒙古骑兵灰飞烟灭。

第二种,北伐草原时,发生遭遇战,双方布阵交战。例如,漠北之战,卫青跟匈奴单于决战,就是典型的遭遇战。一番厮杀后,匈奴单于远遁,卫青获胜。

第三种,出其不意,长途奔袭,直接闪击。霍去病、李靖、苏定方、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等名将,都曾这么干过。例如,徐达的黑山之战,蓝玉的捕鱼海之战;霍去病、常遇春、李文忠,都是长途奔袭。李靖、苏定方的阴山之战,颉利可汗已经答应归顺唐朝,突厥没有防备,两人“不讲武德”,直接闪击。

决战草原:朱棣给名将们上一堂课,战争还可以这么打

长期厮杀下来,游牧骑兵对中原王朝的战术了解很深,在力量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不会犯下“错误”,继续送人头。所以,中原王朝一旦北伐,游牧骑兵立刻转移阵地,不断地改变位置,将主力隐藏起来。此外,他们会派出小股骑兵袭扰对手的后勤补给线。

在草原上转悠悠,中原王朝士兵吃不消,主要是补给线太脆弱,所携带干粮耗尽之后,只好撤兵返回。此时,中原士兵没了补给,游牧骑兵一路袭扰,让对手不得安宁,最后发起进攻,两侧包抄而来,逆袭成功。当年,金国顶峰时期,完颜宗弼率10万女真兵北伐,就是这么被蒙古骑兵破解的。

游牧骑兵不愿意打,跟着中原王朝打游击,该如何是好呢?朱棣给出的答案,就是故意进入对手的伏击圈,让他们认为胜利在望,从而寻得决战的机会。

决战草原:朱棣给名将们上一堂课,战争还可以这么打

进入对手的“伏击圈”,然后再决战,非常冒险,很少有名将敢这么玩。汉高祖刘邦,率32万兵马北伐,进入伏击圈后,只能答应“和亲”,换取冒顿单于退兵漠北。当然,刘邦是轻敌冒进,而不是故意进入伏击圈,朱棣则恰恰相反。

1414年,朱棣率6万兵马北伐,长途跋涉三个月,未曾得到休整,然后就进入了马哈木预先设置好的伏击圈。此时,瓦剌占据周围的高山,明军处在山下,被包围着。更关键的是,瓦剌骑兵是突厥化风格,身披铠甲,手持长矛冲刺,近战还有蒙古弯刀。

无论是远距离冲刺,还是近距离格斗,瓦剌骑兵都要强于传统的蒙古骑兵。马哈木有3万铁骑,装备精良,且选择好战场、战术,以及自己擅长的打法,优势非常明显。可惜,马哈木遇到了朱棣,还是一样的惨败。

决战草原:朱棣给名将们上一堂课,战争还可以这么打

故意进入伏击圈,朱棣拿自己当“诱饵”,自然有必胜的把握。单兵战斗力,明军骑兵没啥优势,朱棣麾下的重装铁骑也就三四千,数量太少。但是,朱棣是多兵种联合作战,步兵、轻骑兵、重骑兵、火器兵协同。平日里,朱棣经常训练士兵,以盟友兀良哈三卫作为模拟对象,各兵种配合相当给力。

3万瓦剌铁骑居高临下,朱棣派出骑兵前往挑战,吸引瓦剌冲刺。接下来,明军骑兵往两边撤,由“神机营”发射火铳,他们轮番齐射,挡住瓦剌的攻势。瓦剌后撤时,明军骑兵两侧出击,神机营配合作战。明军从山下仰攻,瓦剌从山上冲杀而来,战役难度很大。

肉搏时,瓦剌骑兵众多,明军多兵种配合,双方旗鼓相当,战场进入白热化。此时,朱棣身披铠甲,手持弯刀,跨上战马,开始冲锋陷阵。皇帝表率,身后的重甲骑兵也出击,他们远距离火铳射击,近距离则格斗,瓦剌招架不住。

决战草原:朱棣给名将们上一堂课,战争还可以这么打

皇帝亲自冲锋,明军再次爆发出战斗力,瓦剌被斩首数千级,二十多位王子被俘虏,马哈木狼狈而逃。次年,马哈木求和,主动称臣。又过一年,马哈木被曾经的手下败将阿鲁台击败,然后跑去里海作战,阵亡沙场。可知,忽兰忽失温之战后,瓦剌已经元气大伤。

忽兰忽失温的精彩之处在于,朱棣是故意进入对手伏击圈,换取决战的机会,这得需要多少勇气。要知道,忽兰忽失温距离京师两千里,明军长途跋涉3个月,还没休息就进行战斗,又多少人敢像朱棣这么做。从这个角度看,李世民在安市之战时的表现,就有点保守了。

朱棣给名将们上了一课:让对手看到胜利的希望,信心满满时,然后泼冷水。

参考书目:《明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