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擀面的回归

我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农村包队时学会做手擀面(擀面条)以来,至今一早一晚还时常露上一手。我喜欢手擀面,一来其工艺简便,料取天然,老少皆宜的美好口感和回味悠长的历史风韵实在让人流连忘返。二则自己亲手做手擀面又是一种身心的放松和情趣的陶冶,同时还能给家庭生活增添些许温馨的氛围。我与同事及周围不少的人们交流,亦大都有此同感。多少代、多少年了,不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手擀面早已成为人们普遍青睐的美味食品,以至于人们一提起手擀面便会口中生津,啧啧称赞!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食品业的变革亦接踵而来,科技含量日趋提高,品种不断增加,花样不断翻新的强劲势头,日新月异般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年来,形形色色机械加工的面条和方便面差不多渐渐取代了已时兴多年的手擀面,诸如宽心面、龙须面、鸡蛋面、绿豆面、蔬菜面、牛肉面、排骨面、香辣面等各种工业成品面跃然于超市的货架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此以来,不仅大大减轻了家庭主妇的劳动强度,而且确确实实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由此也彰显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是事情的发展变化往往是难以预测的。不知怎的,近来在家庭、在机关食堂、在宾馆饭店,手擀面悄然间又成了频频出现的热门食品,在招待宾客和亲友欢聚的宴会上,人们在酒足兴尽之后所点饭食首选手擀面者居多,在平日的餐桌上手擀面更是屡屡可见。
也许是人们固有的怀旧心在涌动吧,这不是倒退吗?此刻我倏然想起了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名言,就像三十多年前人们把尼龙、人造棉等化纤衣料崇为上品,而后来“纯棉为上”的观念又回归了一样,前者感到新颖时尚,后者则感到安全舒适,二者皆合理也。由此说来,手擀面存在的前后演变自然也应该是合理的了。
手擀面回归的缘由除了它的无穷魅力之外,还包含着人们诸多现实的考虑,工业污染、化学污染对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威胁迫使其更加崇尚绿色和向往天然,尽管超市里各类面条产品的包装上也醒目地标有“不含任何防腐剂、增白剂和化学色素”及“质量安全”、“支持环境保护”等类的字样,但隨着媒体对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报道以及诸如“方便面不宜作主餐长期食用”之类的宣传,人们出于某种担心,还是不得不去选择更加有益于自身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用品及生活方式。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又想起了去年“两会”上人大代表说过的一个苦涩的顺口溜:“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人们在为生活内容的日趋丰富多彩而欢欣鼓舞的同时,健康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像玉米粥、小米饭、豆浆、绿豆汤、杂面馍等五谷杂粮一族以及包括野菜在内的各种蔬菜,还有榆钱、洋槐花、柴鸡蛋、柴鸡肉等各类绿色天然食品,都与手擀面一样成了人们心悦诚服乐于享用的家常美餐。
因为手擀面的回归,现在超市里马上出现了标有“手擀面”名称的面条产品,城市的大街上也赫然出现了“某某手擀面总店”以及“某某手擀面分店”,这大概是商家在顺应社会潮流和人们的需求吧!如此说来,手擀面的回归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传统美食及生活方式的怀恋,而且还为包括餐饮食品业在内社会各方面的科学协调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张芳华)
作者简介:
张芳华,笔名清泉,山东省菏泽市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作品见诸《中国检察》《中国纪检监察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海湖》《作家报》《当代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等报刊;曾荣获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奖、首届“蔡文姬文学奖”、《齐鲁文学作品年展》优秀奖、《时代文学》年度散文奖、首届“牡丹文学奖”等奖项。著有散文集《心灵的放歌》、《仰望与飞翔》、诗文集《情怀依依》。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