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毛选:战略思维究竟为什么对我们那么重要

作者:职场的学问与实践

来自公众号:职场的学问与实践

毛选第一卷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篇经典长文,常读常新,也会多花点时间解读一下,实在是对日常工作、生活、思维都有非常大的改变。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等你学会了这篇,马上就能拿到工作中来使用,而不是和以前一样读完“哇,好厉害!”发出惊叹却马上就忘了。

那种每天给你发资料并拿一堆英美管理心里学家的理论与方法,来告诉你提升思维能力、提升个人认知、一秒看透人心、一个月透过现象看本质,建议你还是早点远离,避免长时间的奶头乐。那些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就像空中楼阁,只会加速堕落的进程,而已。

当然,一宁也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对照原文来读此文,因为它是一篇通过解释“中国革命战争”来阐述“战略”二字精髓和含义的一篇文章。

读毛选:战略思维究竟为什么对我们那么重要

以往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场景中提到“战略”二字,很多人会认为战略离我们普通人好像比较遥远,应用场景比较少,其实不然。我们对自己的个人规划、对事业的规划、对家庭的规划等等,都和战略二字密切相关。

应该说,战略二字不应该是某个阶级的专有名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对“战略”二字意义的思考,来指导和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里的烦恼和问题,甚至帮助我们去完成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这也和毛选中的文章特点有关,因为它是写给当时的无产阶级人员看的,是为了解决当时革命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写的,所有至今都具备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经久不衰。

一、

还是老习惯,我们先聊一聊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

此文写于1936年12月,从这个时间上就可以看出来,红军已经完成了长征中的三大主力会师,三大主力会师意味着哪些信息?

意味着我们已经通过包括遵义会议,以及遵义会议前后的一系列会议,转变了我们的军事路线。换句话说,此时历史已经证明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是对的,而此前从苏联那里搬过来的军事路线是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又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开始着手调整和确定我们新的政治路线。因为此前在遵义会议上,实际上并没有合适的条件去纠正政治路线上的问题,而政治和军事又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政治路线问题,纠正起来远远比军事问题难得多。因此首先把军事路线问题作一个总结和阐述,会大大的有利于纠正政治路线的问题。

而此时陕北红军大学开学,刚好有这个机会,那就正好把这个军事路线问题作一个总结,给学校的学生们学习和理解。

因此,就有了这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它除了要把自红军创立以来的所有红军战略战术作一个总结之外,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辅助纠正政治路线。

这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历史背景。

二、

此文开篇就有这样一段话,就单独摘抄出来解读一下,很有意思。

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毛选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三段话是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背后有这样一个理论依据:研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我们知道,理论的诞生和应用过程,其实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这三段话侧重的是后半句,也就是说,任何革命战争的规律,都需要根据具体事物的具体情况去研究和运用。

战争的规律固然重要,但是革命战争又是战争的一种特殊情形,而中国革命战争,又是革命战争中的一种特殊情形。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战争的规律,而且要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最后还要研究我们所处的具体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这段话阐述的意思,可以运用到任何行业,认识事物,因为它就是一种客观规律。

用《毛选》中的另外一句话来说:理论一定要结合实际。

这个规律并不难以理解,我们就不作过多阐述,在这里想说明的是:大家在读《毛选》的过程中,会逐步的发现,里面所有的观点、理论、思想都是统一的,是有内部联系的。

它不会今天提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然后明天又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出现不符合这个观点的其他观点。

比如,它绝不会在说完要“防止单纯军事化观点”之后,突然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出现“军事好了政治自然会好”的观点。

也绝不会在说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之后,又在某一篇文章中看到“打击一切中间派”这样的观点。

所以,我们看到这篇文章开篇的三段话,它表达的观点,跟后面《实践论》所表达的观点理论是一致的。

比如《毛选》中经常传达出来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等等,这些观点都是一脉相承。

从这些观点发展出去,就会看到研究在中国搞革命战争,除了要研究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还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

我们读到现在,其实已经总结了不少的观点,大家在读原文的时候,也可以去尝试自己总结观点,然后在读新文章的时候,可以不断的把原来的观点同新文章里的很多观点相对照,看看是不是统一的。

比如:《矛盾论》里提到,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同一个阶段有且仅有一个主要矛盾。

那么,你记住这个观点以后,在以后读《毛选》里那些分析当时具体实践中的文章时,你就去看看它是否违背了这个理论,看看它是否一致,看看它具体是如何运用这个观点。

那么,长此以往,我们就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慢慢的学会运用里面的东西了。

这也是我们要系统化,一篇篇去解读《毛选》的一个意义。

有时候啊,我们在网上会看到各种各样新奇的观点,有的APP专门搞个读书会,输出各种高大上的名词,什么这样思维,那样思维等等。

看上去很新奇,可是他们自己的观点常常会互相冲突,其实就是因为不成体系。

在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前,我们讲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是尝试,就是说只要理解了某个观点,就多去对 照原文,看他这个分析是用到的哪个观点,那个分析又是用到的哪个理论?

这样子,在分析下一个关键点的时候,就比较有助于我们消化。

三、

聊一聊战略

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研究事物规律有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缺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有演变成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险。

接着,我们聊一聊“战略”。

文章就叫《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如果不讲一下什么是战略,那么就很难全篇理解这篇毛选文了。

我们先看一下,《毛选》中这篇文章是如何解释战略问题的:

原文如下:

“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

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那么来看是比较清楚的了,战略指的就是一种从全局出发制定的策略、规划等,我们就可以称为战略。

一般来说,我们从这一段原文中,知道战略指的:

是一种带有全局性的东西,可以是规划、策略、计划、思考等等,总之是研究事物全局性规律的一门学问,了解到这个地方差不多了。

但是如果我们要从理论上对“战略”二字了解的更深刻,要能逐步的培养出我们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规划能力,我们更需要注意原文中这句话:

“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

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有的。

它讲到了《矛盾论》中的一个基本理论,也就是马克思理论中的“联系”和“运动”的观点。

原文说,照顾各方面,其实就需要一个“联系”的观点,只有看到了一事物与周围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谈得上说是照顾到了各方面。

同时,要有“运动”的观点,也就是说看到了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之间的变化,衍变趋势,我们才谈得上说是照顾各阶段的性质。

所以什么是全局观?什么是战略观?

其实就是用联系和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然后根据我们看到的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以及每一件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就形成了我们的战略眼光。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在练习我们的战略眼光、培养我们的战略意识的时候,就会有目标,有方法。

当你学会看待一切事物,都首先去观察这件事物与周围可能发生关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件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长此以往,战略意识、战略眼光也就逐步发展起来了。

之前说过,战略不是某个阶级的专有名词,我们普通人都可以去学习和理解;《毛选》说,一个世界可以有全局,一个国家、地区、战场都存在它们的全局。

同理,一个家庭,一个项目等等都有属于它的全局。

这样又回到了我们以前不断提到过的观点和方法:

看待事物要尽可能全面,这个全面就包含了一事物与周围事物,以及这件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

这就是战略,以及战略的练习方法。

它复杂吗?不复杂的。

但是要不断的看得准,看得好,看的全面,那就需要不断的试错,不断的实践。

我们看到,其实又回到了《毛选》实践论中的原理去了。

所以,上面的铺垫分析中,我说《毛选》里面的思想、理论是相通的,常常可以拿来互相印证、互相解释现实问题。

大家可以多用里面的观点互相印证,看到一个观点也可以拿到现实中去不断印证,这样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

四、

四渡赤水做案例分析

针对上面说的联系和运动的观点,就用四渡赤水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这是我最喜欢的案例之一,接下来打算再详细的分析几篇文章。

比如四渡赤水中,讲到鸭溪计划。这个计划里,首先就要分析我们与各路围剿军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联系。

与黔军之前,因为他们已经处于被打残的状态,所以在考虑他们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认为他们已经没有太大的攻击性。

而川军郭勋祺部,因为他们的目的主要是阻止红军进入四川,只要不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作战,那么就不会那么积极。

而湘军更不会跨过乌江,放弃防守进入湖南的封锁线而进入遵义,所以他们也不再我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基于这几种相互之间的联系的判断,就得出了可以集中一、三、五军团打击周浑元部的计划。

这是联系的观点。

可是,这时候战场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周浑元不肯孤军冒进了,所有围剿部队全局采取逐步推进,碉堡合围的战略。

那么从运动的角度去看,这种碉堡推进战略如果发展下去会如何衍变呢?

必然演变成逐渐把红军压缩到一个狭小的空间,最后凭借优势兵力将红军歼灭。

由着这种运动的方向发展下去,如果我们不采取应变措施,那么就有灭亡的危险。

这时候,实际上我们就用到了运动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发展到不同阶段,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分析出来以后,我们就采取对应的措施,于是就有了三渡赤水,将敌人调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在敌人的运动之中,我们找到缝隙进行穿插,从而躲开敌人的四面合围战略。

而在三渡赤水中,这种战略的分析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比如,我们大张旗鼓的渡过赤水河,这件事会引起敌人哪些变化?

我们派出一个团佯攻古蔺,这件事又会引起敌人哪些变化?

我们让这个佯攻的团带上电台,频繁发射信号,又会引起敌人哪些变化?

这三件事的发生,用运动的眼光去推测一下就可以预料到,有极大的可能将敌人调动到古蔺一带,从而使得我主力军团可以四渡赤水甩开敌人。

这里面实际上处处用到联系和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当我们用这两种观点去看待事物时,其实就是用全局的观点去看事物,这种眼光就是我们说的战略眼光。

五、

如何培养这种战略思维

复杂事物涉及的元素是很多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分析开始练习。

有多简单的呢?

只需要在作每一个决定、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思考每一个决策的时候,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决策、这句话、这件事如果做了,会对周围的哪些人、哪些事,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这个决策、这句话、这件事如果做了,会对自己的未来哪些方面产生哪些影响?

当你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简单的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那么你就能逐渐培养出来自己的战略眼光了。

当你思考越多,联系越多,那么在你想要达到某个目的时候,就会去考虑各事物之间的可能性,各种阶段的可能性,从而帮你作出合理的规划。

这既是战略,它没那么高不可攀,却又没那么容易掌握好。

那么有人可能会说了,人要活得那么累吗?做什么事都要考虑那么多,还有什么乐趣呢?

这个问题,用最近长征中出现的一段话来讲:

“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天下的事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想这样偏一下子办不到,等转一圈回来事情恰又办成了。”

很多事就是这样的,为了少思考而多思考,为了少烦恼而多烦恼,为了少经历曲折,而提前多经历曲折等等皆是如此。

有时候,少就是多,对立而统一。

你看,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通了,都是相通的,很奇妙。

如果觉得累,那么也是这个道理,为了活得不那么累,就得先活得累一些,不还是同样的道理吗?

考虑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用联系和运动的观点看事物更频繁一些,不是说的要斤斤计较、事必躬亲,而是一种养成的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和方法。

你看我的《我读毛选分享》就知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实践论、矛盾论我没有上传,因为这几篇太经典了,不敢用自己的浅见去分析,实在是担心误人子弟。

接下来,还会继续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来分析,可以点击下方的“在看”,保持关注。

好了,今天就和你先聊到这里。

山一程,水一程,一篇文章也是擦肩而过的缘分。

随心而写,不图热闹;

若能看到,自是有缘。

欢迎聊聊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