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毛選:戰略思維究竟為什麼對我們那麼重要

作者:職場的學問與實踐

來自公衆号:職場的學問與實踐

毛選第一卷中《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是一篇經典長文,常讀常新,也會多花點時間解讀一下,實在是對日常工作、生活、思維都有非常大的改變。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等你學會了這篇,馬上就能拿到工作中來使用,而不是和以前一樣讀完“哇,好厲害!”發出驚歎卻馬上就忘了。

那種每天給你發資料并拿一堆英美管理心裡學家的理論與方法,來告訴你提升思維能力、提升個人認知、一秒看透人心、一個月透過現象看本質,建議你還是早點遠離,避免長時間的奶頭樂。那些說的都是正确的廢話,就像空中樓閣,隻會加速堕落的程序,而已。

當然,一甯也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對照原文來讀此文,因為它是一篇通過解釋“中國革命戰争”來闡述“戰略”二字精髓和含義的一篇文章。

讀毛選:戰略思維究竟為什麼對我們那麼重要

以往我們經常會在各種場景中提到“戰略”二字,很多人會認為戰略離我們普通人好像比較遙遠,應用場景比較少,其實不然。我們對自己的個人規劃、對事業的規劃、對家庭的規劃等等,都和戰略二字密切相關。

應該說,戰略二字不應該是某個階級的專有名詞,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對“戰略”二字意義的思考,來指導和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生活裡的煩惱和問題,甚至幫助我們去完成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這也和毛選中的文章特點有關,因為它是寫給當時的無産階級人員看的,是為了解決當時革命面臨的實際問題而寫的,所有至今都具備極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經久不衰。

一、

還是老習慣,我們先聊一聊這篇文章的曆史背景。

此文寫于1936年12月,從這個時間上就可以看出來,紅軍已經完成了長征中的三大主力會師,三大主力會師意味着哪些資訊?

意味着我們已經通過包括遵義會議,以及遵義會議前後的一系列會議,轉變了我們的軍事路線。換句話說,此時曆史已經證明了毛澤東的軍事路線是對的,而此前從蘇聯那裡搬過來的軍事路線是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以後,又召開了瓦窯堡會議等一系列會議,開始着手調整和确定我們新的政治路線。因為此前在遵義會議上,實際上并沒有合适的條件去糾正政治路線上的問題,而政治和軍事又是密切相關的。

但是政治路線問題,糾正起來遠遠比軍事問題難得多。是以首先把軍事路線問題作一個總結和闡述,會大大的有利于糾正政治路線的問題。

而此時陝北紅軍大學開學,剛好有這個機會,那就正好把這個軍事路線問題作一個總結,給學校的學生們學習和了解。

是以,就有了這篇《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它除了要把自紅軍創立以來的所有紅軍戰略戰術作一個總結之外,另一個目的也是為了輔助糾正政治路線。

這就是《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的曆史背景。

二、

此文開篇就有這樣一段話,就單獨摘抄出來解讀一下,很有意思。

戰争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戰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革命戰争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革命戰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

中國革命戰争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中國革命戰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毛選第一卷,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

這三段話是聯系在一起的,其實背後有這樣一個理論依據:研究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

我們知道,理論的誕生和應用過程,其實是一個從特殊到一般,又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

這三段話側重的是後半句,也就是說,任何革命戰争的規律,都需要根據具體事物的具體情況去研究和運用。

戰争的規律固然重要,但是革命戰争又是戰争的一種特殊情形,而中國革命戰争,又是革命戰争中的一種特殊情形。

是以,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研究戰争的規律,而且要研究革命戰争的規律,最後還要研究我們所處的具體的中國革命戰争的規律。

這段話闡述的意思,可以運用到任何行業,認識事物,因為它就是一種客觀規律。

用《毛選》中的另外一句話來說:理論一定要結合實際。

這個規律并不難以了解,我們就不作過多闡述,在這裡想說明的是:大家在讀《毛選》的過程中,會逐漸的發現,裡面所有的觀點、理論、思想都是統一的,是有内部聯系的。

它不會今天提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然後明天又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出現不符合這個觀點的其他觀點。

比如,它絕不會在說完要“防止單純軍事化觀點”之後,突然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出現“軍事好了政治自然會好”的觀點。

也絕不會在說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之後,又在某一篇文章中看到“打擊一切中間派”這樣的觀點。

是以,我們看到這篇文章開篇的三段話,它表達的觀點,跟後面《實踐論》所表達的觀點理論是一緻的。

比如《毛選》中經常傳達出來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結合實際等等,這些觀點都是一脈相承。

從這些觀點發展出去,就會看到研究在中國搞革命戰争,除了要研究戰争規律、革命戰争規律,還要研究中國革命戰争規律。

我們讀到現在,其實已經總結了不少的觀點,大家在讀原文的時候,也可以去嘗試自己總結觀點,然後在讀新文章的時候,可以不斷的把原來的觀點同新文章裡的很多觀點相對照,看看是不是統一的。

比如:《沖突論》裡提到,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同一個階段有且僅有一個主要沖突。

那麼,你記住這個觀點以後,在以後讀《毛選》裡那些分析當時具體實踐中的文章時,你就去看看它是否違背了這個理論,看看它是否一緻,看看它具體是如何運用這個觀點。

那麼,長此以往,我們就能更深刻的了解,并慢慢的學會運用裡面的東西了。

這也是我們要系統化,一篇篇去解讀《毛選》的一個意義。

有時候啊,我們在網上會看到各種各樣新奇的觀點,有的APP專門搞個讀書會,輸出各種高大上的名詞,什麼這樣思維,那樣思維等等。

看上去很新奇,可是他們自己的觀點常常會互相沖突,其實就是因為不成體系。

在讀《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之前,我們講這個問題,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按照這種方法是嘗試,就是說隻要了解了某個觀點,就多去對 照原文,看他這個分析是用到的哪個觀點,那個分析又是用到的哪個理論?

這樣子,在分析下一個關鍵點的時候,就比較有助于我們消化。

三、

聊一聊戰略

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研究事物規律有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缺了這樣一個過程,就有演變成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危險。

接着,我們聊一聊“戰略”。

文章就叫《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如果不講一下什麼是戰略,那麼就很難全篇了解這篇毛選文了。

我們先看一下,《毛選》中這篇文章是如何解釋戰略問題的:

原文如下:

“隻要有戰争,就有戰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戰争的一全局,一國可以是戰争的一全局,一個獨立的遊擊區、一個大的獨立的作戰方面,也可以是戰争的一全局。凡屬帶有要照顧各方面和各階段的性質的,都是戰争的全局。

研究帶全局性的戰争指導規律,是戰略學的任務。研究帶局部性的戰争指導規律,是戰役學和戰術學的任務。——《毛澤東選集,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

那麼來看是比較清楚的了,戰略指的就是一種從全局出發制定的政策、規劃等,我們就可以稱為戰略。

一般來說,我們從這一段原文中,知道戰略指的:

是一種帶有全局性的東西,可以是規劃、政策、計劃、思考等等,總之是研究事物全局性規律的一門學問,了解到這個地方差不多了。

但是如果我們要從理論上對“戰略”二字了解的更深刻,要能逐漸的培養出我們的戰略眼光和戰略規劃能力,我們更需要注意原文中這句話:

“凡屬帶有要照顧各方面和各階段的性質的,都是戰争的全局。”

這句話有什麼特别的含義嗎?有的。

它講到了《沖突論》中的一個基本理論,也就是馬克思理論中的“聯系”和“運動”的觀點。

原文說,照顧各方面,其實就需要一個“聯系”的觀點,隻有看到了一事物與周圍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我們才談得上說是照顧到了各方面。

同時,要有“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看到了一個事物發展過程中不同的階段之間的變化,衍變趨勢,我們才談得上說是照顧各階段的性質。

是以什麼是全局觀?什麼是戰略觀?

其實就是用聯系和運動的觀點去看待事物,然後根據我們看到的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各種聯系,以及每一件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就形成了我們的戰略眼光。

明白了這一點,那麼我們在練習我們的戰略眼光、培養我們的戰略意識的時候,就會有目标,有方法。

當你學會看待一切事物,都首先去觀察這件事物與周圍可能發生關系的事物之間的聯系,這件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長此以往,戰略意識、戰略眼光也就逐漸發展起來了。

之前說過,戰略不是某個階級的專有名詞,我們普通人都可以去學習和了解;《毛選》說,一個世界可以有全局,一個國家、地區、戰場都存在它們的全局。

同理,一個家庭,一個項目等等都有屬于它的全局。

這樣又回到了我們以前不斷提到過的觀點和方法:

看待事物要盡可能全面,這個全面就包含了一事物與周圍事物,以及這件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曆史淵源。

這就是戰略,以及戰略的練習方法。

它複雜嗎?不複雜的。

但是要不斷的看得準,看得好,看的全面,那就需要不斷的試錯,不斷的實踐。

我們看到,其實又回到了《毛選》實踐論中的原理去了。

是以,上面的鋪墊分析中,我說《毛選》裡面的思想、理論是相通的,常常可以拿來互相印證、互相解釋現實問題。

大家可以多用裡面的觀點互相印證,看到一個觀點也可以拿到現實中去不斷印證,這樣學習效果是比較好的。

四、

四渡赤水做案例分析

針對上面說的聯系和運動的觀點,就用四渡赤水的例子來具體說明一下,這是我最喜歡的案例之一,接下來打算再詳細的分析幾篇文章。

比如四渡赤水中,講到鴨溪計劃。這個計劃裡,首先就要分析我們與各路圍剿軍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聯系。

與黔軍之前,因為他們已經處于被打殘的狀态,是以在考慮他們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認為他們已經沒有太大的攻擊性。

而川軍郭勳祺部,因為他們的目的主要是阻止紅軍進入四川,隻要不是為了實作這個目的作戰,那麼就不會那麼積極。

而湘軍更不會跨過烏江,放棄防守進入湖南的封鎖線而進入遵義,是以他們也不再我們考慮的範圍之内。

基于這幾種互相之間的聯系的判斷,就得出了可以集中一、三、五軍團打擊周渾元部的計劃。

這是聯系的觀點。

可是,這時候戰場形勢突然發生了變化,周渾元不肯孤軍冒進了,所有圍剿部隊全局采取逐漸推進,碉堡合圍的戰略。

那麼從運動的角度去看,這種碉堡推進戰略如果發展下去會如何衍變呢?

必然演變成逐漸把紅軍壓縮到一個狹小的空間,最後憑借優勢兵力将紅軍殲滅。

由着這種運動的方向發展下去,如果我們不采取應變措施,那麼就有滅亡的危險。

這時候,實際上我們就用到了運動的觀點,去分析事物發展到不同階段,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分析出來以後,我們就采取對應的措施,于是就有了三渡赤水,将敵人調動到另外一個地方,在敵人的運動之中,我們找到縫隙進行穿插,進而躲開敵人的四面合圍戰略。

而在三渡赤水中,這種戰略的分析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比如,我們大張旗鼓的渡過赤水河,這件事會引起敵人哪些變化?

我們派出一個團佯攻古蔺,這件事又會引起敵人哪些變化?

我們讓這個佯攻的團帶上電台,頻繁發射信号,又會引起敵人哪些變化?

這三件事的發生,用運動的眼光去推測一下就可以預料到,有極大的可能将敵人調動到古蔺一帶,進而使得我主力軍團可以四渡赤水甩開敵人。

這裡面實際上處處用到聯系和運動的觀點去看待事物。

當我們用這兩種觀點去看待事物時,其實就是用全局的觀點去看事物,這種眼光就是我們說的戰略眼光。

五、

如何培養這種戰略思維

複雜事物涉及的元素是很多的,一般來講,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分析開始練習。

有多簡單的呢?

隻需要在作每一個決定、說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思考每一個決策的時候,問自己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這個決策、這句話、這件事如果做了,會對周圍的哪些人、哪些事,産生哪些影響?

第二,這個決策、這句話、這件事如果做了,會對自己的未來哪些方面産生哪些影響?

當你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都簡單的思考一下這兩個問題,那麼你就能逐漸培養出來自己的戰略眼光了。

當你思考越多,聯系越多,那麼在你想要達到某個目的時候,就會去考慮各事物之間的可能性,各種階段的可能性,進而幫你作出合理的規劃。

這既是戰略,它沒那麼高不可攀,卻又沒那麼容易掌握好。

那麼有人可能會說了,人要活得那麼累嗎?做什麼事都要考慮那麼多,還有什麼樂趣呢?

這個問題,用最近長征中出現的一段話來講:

“為了進攻而防禦,為了前進而後退,為了向正面而向側面,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天下的事并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你想這樣偏一下子辦不到,等轉一圈回來事情恰又辦成了。”

很多事就是這樣的,為了少思考而多思考,為了少煩惱而多煩惱,為了少經曆曲折,而提前多經曆曲折等等皆是如此。

有時候,少就是多,對立而統一。

你看,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通了,都是相通的,很奇妙。

如果覺得累,那麼也是這個道理,為了活得不那麼累,就得先活得累一些,不還是同樣的道理嗎?

考慮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用聯系和運動的觀點看事物更頻繁一些,不是說的要斤斤計較、事必躬親,而是一種養成的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習慣和方法。

你看我的《我讀毛選分享》就知道,《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和實踐論、沖突論我沒有上傳,因為這幾篇太經典了,不敢用自己的淺見去分析,實在是擔心誤人子弟。

接下來,還會繼續對《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來分析,可以點選下方的“在看”,保持關注。

好了,今天就和你先聊到這裡。

山一程,水一程,一篇文章也是擦肩而過的緣分。

随心而寫,不圖熱鬧;

若能看到,自是有緣。

歡迎聊聊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