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犯「犯」144

罪犯,◆1.罪愆。○[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臣少多病,年纔五十,髮白齒落,理不久長,加以罪犯至重,所處又極遠惡,憂惶慚悸,死亡無日。”○《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王招宣]贖免[張士廉]罪犯,將家私給還。”○[元][無名氏]《飛刀對箭》第二摺:“兀那小的,你得何罪犯,元帥要殺壞你。”○《水滸傳》第八十回:“[高太尉]見了,使人在城上叫道:‘如今朝廷赦你們罪犯,特來招安。’”◆2.犯罪的人。○[明][唐順之]《公移‧牌》:“況近來[鎮江]拿使雕刻本司關防罪犯,係是[蘇][常]之人。”○[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四:“罪犯們都有一雙血手,但在這雙血手上時時又帶上一雙白手套。”

主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或在共同進行犯罪活動中起主要作用的罪犯。

重犯,◆犯嚴重罪行的人。○《六部成語注解‧刑部》:“重犯,身犯重罪之人也。”○[魯迅]《<偽自由書>後記》:“它在‘叔’上添一‘干’字,於是‘女’就化為‘侄女’,[楊江生]也因此成了‘逆倫’或准‘逆倫’的重犯了。”

知法犯法,◆懂得法律條例而故意違犯。○《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爺!知法犯法!”[歐陽予倩]《屏風後》:“你們知法犯法,我等會長回來告訴他!”◆补证条目■懂得法律条例而故意违犯。○《赛红丝》第八回:“禁役朱貴,監守得財謀命,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亦杖一百,流三千里。”

政治犯,◆由於從事某種政治活動被政府認為犯罪的人。○[巴金]《利娜‧第十二封信》:“[利娜],你要知道第三廳就是密探部,專門對付政治犯的。”

正犯,◆法律名詞。共同犯罪的人中直接實施犯罪行為者。舊律則以首謀者為正犯。○《元典章‧刑部五‧檢驗》:“今省部定到屍形格式於內,於是開寫正犯、干犯名色。”○《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權發監中,待提到正犯就放。”○[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比差》:“凡抗拘不到,已改差拿,而牌上正犯,仍有不到,必該差明知必責,定受重賄,希圖破調。必重責,嚴限補拘,自無不到。”

真犯,◆指情真罪實的犯人。○[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問擬》:“真犯死罪,宜加顯戮者也。”

戰犯(战犯),◆發動非正義戰爭或在戰爭中犯嚴重罪行的人。

賊犯(贼犯),◆盜竊犯。○[明][湯顯祖]《牡丹亭‧圓駕》:“[生]老黃門,俺是箇賊犯!”[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己亥四十歲》:“奉委查辦[寧遠]賊犯[姚武]搶劫一案,亦係言官參奏。”○《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我老爺把重要賊犯交你看管,你膽敢將他凌虐至死!”

雜犯(杂犯),◆古代指各專類罪名以外的其他罪名。○《唐律疏議‧雜律上》:“[李悝]首制經法,而有雜法之目……然至[後周],更名雜犯律。○[隋]又去‘犯’,還為雜律。諸篇罪名,各有條例,此篇拾遺補闕,錯綜成文,班雜不同,故次詐偽之下。”○《宋史‧刑法志》:“雜犯死罪條目至多,官吏儻不盡心,豈無枉濫?”○《西游記》第十九回:“與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門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條,打進大門而入,該個雜犯死罪哩!”

餘犯(余犯),◆首犯、主犯以外的犯人。○[清][李漁]《凰求鳳‧墮計》:“首犯既然要去,還有幾名餘犯,一定也是漏不下的。”

有犯無隱(有犯无隐),◆封建時代所提倡的一種事君之道。謂臣下寧可冒犯君上而不可有所隱瞞。○《禮記‧檀弓上》:“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唐][劉禹錫]《代請朝覲表》:“臣聞臣之事君,有犯無隱。懇誠所至,敢不罄陳。”○《舊唐書‧李遜傳》:“事君之義,有犯無隱,陳誠啟沃,不必擇辰。”○[清][昭槤]《嘯亭雜錄‧裘文達公》:“凡遇政事,諸大臣或探聖意,噤齘不前,而公獨抗聲有犯無隱。”

逸犯,◆猶逃犯。○[清]林則徐《楊長淋等謀殺三命案審明定擬摺》:“逸犯[楊潰]等飭緝,獲日究辦。”○《六部成語注解‧刑部》:“逸犯,犯人之逃逸者也。”

一人犯法一人當,◆见“一人有罪一人當”。

一客不犯二主,◆同“一客不煩兩家”。◆《西游記》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沒有,我也定不出此門。’”[明]《殺狗記‧雪夜救兄》:“一客不犯二主,一發是你去。”○《水滸傳》第三回:“常言道:‘一客不煩二主。’大官人便是出錢的,這位娘子便是出力的。”○《醒世姻緣傳》第二二回:“一客不煩二主,俺們既做莊家,難道不使箇頭口?爽利每人分個牛與我們,一發成全了奶奶這件好事。”○[老舍]《老張的哲學》第十:“早飯吃了你,晚飯也饒不了你,一客不煩二主。”

要犯,◆重要的罪犯。○[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堂規式》:“如要犯不到,原差究責,嚴限捕拘。”

煙犯(烟犯),◆謂栽種、販售和吸食鴉片煙的罪犯。○《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十月初二日》:“親提煙犯訊供。”○《林則徐日記‧嚴辦煙案栽贓人犯片》:“獲到煙犯一名,即令獲犯之人,將如何查拏情形,當堂詳細供指,使煙犯聞知,無可置喙。”

刑事犯,◆觸犯刑法,負有刑事責任的罪犯。○[阿英]《灰色之家》七:“××租界的西牢……最大的一個,就是[提籃橋]的,專門收容[中國]人的刑事犯,約五千人。”

邪不犯正,◆亦作“邪不伐正”。謂邪妖之法不能壓倒剛正之氣。○[漢][王符]《潛夫論‧巫列》:“夫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也。”○[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貞觀]中,西域獻胡僧,咒術能死生人……帝以告太常卿[傅奕]。○[奕]曰:‘此邪法也。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相犯,◆1.先後重複。○[宋][吳聿]《觀林詩話》:“古人五字,往往句有相犯者。如[潘安仁]、[王仲宣]皆云:‘但愬杯行遲。’[曹子建]、[應德璉]皆云:‘公子敬愛客。’”◆2.侵犯。○《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言寄華]﹞是夜又夢見在駙馬府裏,正同着公主歡樂,有鄰邦[玄菟][樂浪]二國前來相犯。”

未決犯(未决犯),◆還沒有經法院判決定罪的人犯。

尾犯,◆1.從犯。○[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款犯》:“除訪犯收監,尾犯羈倉,其餘應取保者取保,應寧家者寧家。”◆2.詞牌名。又名《碧芙蓉》。雙調,以九十四字為較常見。仄韻。◆3.曲牌名。屬南曲中呂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亦有與全闋同者。用作引子。南曲中呂宮又有《尾犯序》,與詞牌略異,用作過曲。

同犯,◆謂同案的罪犯。○《唐律疏議‧名例五‧犯罪共亡》:“犯罪事發,已囚未囚,及同犯別犯而共亡者,或流罪能捕死囚,或徒囚能捕流罪首,如此之類,是謂輕罪能捕重罪首。”

四犯,◆古代樂曲轉調的名稱。曲調中宮調犯四調者謂之四犯。○[唐]人以為犯有正、旁、偏、側四種,即宮犯宮為正犯,宮犯商為旁犯,宮犯角為偏犯,宮犯羽為側犯。其實宮調可犯商、角、羽諸調,而十二宮之間則不容相犯。○[宋][姜夔]《凄涼犯》詞序:“凡曲言犯者,謂以宮犯商、商犯宮之類。如:道調宮‘上’字住,雙調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調曲中犯雙調,或於雙調曲中犯道調,其他準此。○[唐]人《樂書》云:‘犯有正、旁、偏、側。宮犯宮為正,宮犯商為旁,宮犯角為偏,宮犯羽為側。’此說非也。十二宮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宮特可犯商、角、羽耳。”○[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自[宣][政]間,[周美成]、[柳耆卿]輩出,自製樂章,有曰側犯、尾犯、花犯、玲瓏四犯。”○[宋][張炎]《詞源》卷下:“[崇甯]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諸人討論古音,審定古調……而[美成]諸人又復增慢曲、引、近,或移宮換羽,為三犯、四犯之曲。”

首犯,◆1.首先進攻。○《舊五代史‧晉書‧白奉進傳》:“[莊宗]之破夾寨也,[奉進]挺身首犯賊鋒。”◆2.組織、帶領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首要分子。◆补证条目■组织、带领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清龚炜《巢林笔谈·拐子》:“如我吴殺孩一案,承審官以首犯已斃,遂欲寬其餘黨,幸蒙大部神明,屢次嚴駁。”

詩犯(诗犯),◆猶詩囚。喻指苦吟的詩人。○[許地山]《綴網勞蛛‧無法投遞之郵件》:“做個大監牢--野獸當邏卒,古樹作柵欄,煙雲擬桎梏,蔦蘿為索煉,--閑散地囚盡你這流動人愁懷的詩犯?”

傷犯(伤犯),◆冒犯,觸犯。○《朱子語類》卷七十:“那人也無十分傷犯底事。”○《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其中便有難於嚴禁之處,恐怕傷犯客人面子。”○[郭沫若]《<孔雀膽>二三事》:“[中國]成為‘民國’已經三十三年了,‘皇帝陛下’這些名稱似乎已經是博物館裏面的東西,然而[秦始皇]還是傷犯不得。”

散犯,◆單獨或零散監禁的囚犯。○[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監禁》:“牢頭詐飽,又唆散犯各出錢五六文,買雞肉等,送與新犯。”

三犯,◆1.三度觸犯。○《南齊書‧天文志下》:“﹝[永明]五年五月﹞庚子,太白三犯畢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2.三度犯法。○《新唐書‧食貨志四》:“[大中]初,鹽鐵轉運使[裴休]著條約: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論死。”○《元史‧太宗紀》:“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論死。”◆3.詞曲中犯調的一種。一首詞曲中宮調或句法犯三調者謂之三犯,如《三犯渡江雲》。○[宋][張炎]《詞源‧原序》:“[美成]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宮換羽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為之,其曲遂繁。”參見“犯調”。

入犯,◆1.入侵;進犯。○[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列朝‧陪臣飛魚服》:“至[嘉靖]間,遂啟[倭]賊入犯之禍。”◆2.侵入。○《宋史‧天文志三》:“流星犯之,外國使來;入犯左角,兵起。”

人犯,◆舊時泛指訴訟案件中的被告和有牽連的人。○《水滸傳》第二七回:“當下縣吏領了公文,抱着文卷並[何九叔]的銀子、骨殖、招詞、刀杖,帶了一干人犯,上路望[東平府]來。”京劇《串龍珠》第十二場:“[老王]有諭,曉諭各人犯,帶至王府審問。”閩劇《煉印》第四場:“命你將案件、人犯一起送到本院臺前定奪。”

情犯,◆犯法罪狀。○[宋][岳飛]《官吏修舉職事札子》:“欲望特降指揮,如有似此之人,許本司一面對移事理,重者放罷,仍具情犯職名奏聞。”

侵犯,◆1.侵凌觸犯。○《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纍巨萬,橫恣[潁川],淩轢宗室,侵犯骨肉。”○《南史‧傅昭傳》:“及[昭]至,有人夜見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騰虛而去。”○[毛澤東]《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在有些地方,他們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錯誤,例如:一方面排斥貧農入社,不照顧貧農的困難;另一方面又強迫富裕中農入社,侵犯他們的利益。”◆2.進犯。○《漢書‧王莽傳中》:“[莽]曰:‘[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條,侵犯[西域],延及邊垂,為元元害,罪當夷滅。’”[宋][岳飛]《奏郾城縣並絳州垣曲縣捷狀》:“有番賊馬軍一千餘騎徑來侵犯[郾城縣]北[五里店]。”○[清][昭槤]《嘯亭雜錄‧解易占》:“[噶爾丹]叛時,侵犯[烏闌布通],其勢甚急。”○[袁靜]《伏虎記》第七回:“[美國]財閥們的貪欲和侵略野心是無止境的,這次又發動侵犯[朝鮮]的戰爭。”◆3.抵觸。○《朱子語類》卷九四:“只是那一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

逆天犯順(逆天犯顺),◆背逆天意正道。○《周書‧齊煬王憲傳》:“[直]若逆天犯順,此則自取滅亡。”○[宋][蘇軾]《乞約鬼章討阿里骨札子》:“且[夏]賊逆天犯順,本因輕料朝廷,以為必不能討己。”

逆犯,◆1.猶違犯。○《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而陛下不諮之公輔,便盛意驅馳,六軍流離悲懼,逆犯天地,天地以災。”◆2.犯有叛逆罪的人。○《金瓶梅詞話》第九二回:“你當初為娶這個婦人來家,今是他家女婿,因這婦人帶了許多裝奩,金銀箱籠,口口聲聲稱是當朝逆犯[楊戩]寄放應沒官之物,來問你要。”○《娛目醒心編》卷五第二回:“因諸臣欲害[郭勳],故誣[張寅]為逆犯。”

命犯,◆有殺人罪的犯人。○[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看須知》:“現今在監命犯若干名。”

明知故犯,◆明明知道不對,還故意去做。○[明][李贄]《與周友山書》:“然弟之改過實出本心,蓋一向以貪佛之故,不自知其陷於左道,非明知故犯者比也。”○[清]林則徐《會批義律稟》:“因此次尚在收繳之際,是以從寬驅逐,如將來再有他夷明知故犯,定照新例嚴辦,不能再邀寬貸也。”○[浩然]《艷陽天》第一一九章:“因為她當事者迷,一時還連不上許多事情;再加上她明知故犯的壞事也只是這一件了。”

賣犯(卖犯),◆謂受賄而寬縱犯人。○《醒世姻緣傳》第十三回:“[晁源]聽艷妾之唆使,逼元婦以投繯;[伍聖道]倚役詐財,賣犯漏網;均配非誣。”

麻犯,◆1.猶麻煩。○《金瓶梅詞話》第十二回:“你這賊天殺的,單管弄死了人,緊着他恁麻犯人。”○《醒世姻緣傳》第六八回:“我說的好話,倒麻犯我起來!”◆2.猶肉麻。○《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你這個令(酒令)收起來罷!把我麻犯的一身雞皮疙疸了!”◆补义条目■纠缠;狎弄。○《后水浒传》第十七回:“黑兒便乘空去撩撥麻犯他,他便含嗔變臉,假作聲張,使黑兒驚慌走避。”又第四三回:“太陰老母見他不理,便勃然發怒道:‘你敢是嫌我貌陋,恁是推聾作啞?即今便放你不過!’説罷,走近身來麻犯。”◆训斥;啰唆。○《金瓶梅词话》第九四回:“這守備無計奈何,自出外邊麻犯起張勝、李安來了。”○《醒世姻缘传》第四回:“晁大舍聽了,明知道是取了《金剛經》進城,所以狐精敢于下手,叫了幾聲苦,只得將來報的莊客麻犯了一頓。”又第十一回:“那伍小川、邵次湖雖也自知理虧,口裏還强着麻犯了幾句才去。”

六犯清音,◆[明][清]戲曲中串合十數曲為一曲的曲名之一。此由六曲組成,故名。○[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音律》:“曲譜無新,曲牌名有新……更有以十數曲串為一曲,而標以總名,如《六犯清音》、《七賢過關》、《九迴腸》、《十二峰》之類,更覺渾雅。”

陵犯,◆冒犯;侵犯。○《周禮‧地官‧司虣》:“掌憲市之禁令,禁其鬥囂者,與其虣亂者,出入相陵犯者。”○[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四:“又京師去[岐]咫尺,人心易以危懼,設有陵犯,損威愈甚。”

累犯(\纍犯),◆1.多次犯罪。○《元典章新集‧刑部‧再犯賊人》:“前後十次如此兇惡,累犯不悛。”◆2.已經犯過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服刑完畢或赦免後,在一定期限內又犯必須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人。◆补证条目■已经犯过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服刑完毕或赦免后,在一定期限内又犯必须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人。○《文汇报》2006.10.25:“且李斌在刑满释放后五年内又重新犯有数罪,系累犯,故依法应从重处罚。”

軍犯(军犯),◆充軍的罪犯。○《隋唐演義》第十三回:“老爺坐後堂審事,叫[潞州]解子帶軍犯[秦瓊]聽審。”

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兩不相犯。○《紅樓夢》第六九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麼就沖了他?”[老舍]《龍鬚溝》第二幕:“何苦呢!幹嗎不接着錢,大家來個井水不犯河水。”◆补证条目■比喻两不相犯。○《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我是中國人,他們是外國人,我同他井水不犯河水,他爲甚麽要告我呢?”

進犯(进犯),◆指敵軍向某處侵犯。○[清][魏源]《聖武記》卷一:“閏六月,[吳志葵]率海上軍由[泖湖]進犯[蘇州]。”○[吳組緗]《山洪》三十:“目前[蕪湖]、[南陵]那面他們也正在結集騎炮兵准備進犯,戰事早晚要爆發。”○《解放軍文藝》1975年第12期:“大雪飛,洗征塵,敵進犯,送禮品。”

江水不犯河水,◆比喻彼此互不相干,沒有關係。○[羅暟嵐]《瘋婆子》:“雖然父親和叔父名義上沒有分家,其實各有各的院子,各有各的油鹽醬醋帳,正所謂江水不犯河水,劃得清清楚楚的。”

監犯(监犯),◆監獄中的罪犯。○[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監禁》:“凡監犯有病,獄卒即遞病呈。”○《清文獻通考‧刑三》:“監犯病斃,向例不分本犯情罪輕重,司獄官一例處分。”

河水不犯井水,◆比喻互不干犯。○[郭沫若]《海濤集‧涂家埠》:“河水不犯井水,我們彼此不相干犯。”○[錢鍾書]《圍城》九:“還有,咱們從此河水不犯井水,一切你的事都不用跟我來說。”

過犯公私,◆犯罪。元代法律犯罪分公罪、私罪。○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他又不曾耽疾病,又無甚過犯公私。”○元无名氏《百花亭》第四折:“高常彬差使洛陽時,有多少過犯公私:剋軍需盗把官錢使,戀烟花豔質嬌姿;强奪人他妻我婦,成就他燕子鶯兒。”

過犯(过犯),◆猶過錯。○[唐][韓愈]《曹成王碑》:“觀察使噎媢不能出氣,誣以過犯,御史助之,貶[潮州]刺史。”○[明][馮夢龍]《酒家傭‧梁翼愎諫》:“大將軍,俺家累世椒房之親,賓客縱橫,多有過犯。”○[郭沫若]《虎符》第四幕:“大王,大王,請你饒恕我!我是沒有過犯。”

國事犯(国事犯),◆即政治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二回:“外國人向來有這麼個規矩,凡是犯了國事的,叫做‘國事犯’,別國人有保護之例。據他說所犯的是‘改革政治’,就是‘國事犯’。”

故犯,◆1.故意犯罪。○《書‧大禹謨》“刑故無小”[孔]傳:“故犯,雖小必刑。”◆2.故意違犯。○《五燈會元‧保寧勇禪師法嗣‧上方日益禪師》:“問:‘一切含靈具有佛性。既有佛性,為甚麼卻撞入驢胎馬腹?’師曰:‘知而故犯。’”○《鏡花緣》第六一回:“此物既與人無益,為何令尊伯伯卻又栽這許多?豈非明知故犯麼?”

干名犯義(干名犯义),◆干犯名教和道義。○[清][李漁]《奈何天‧調美》:“誰想不前不後,剛剛是太老爺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姪。這樣干名犯義的事,如何做得!”

干犯,◆1.冒犯;觸犯;干擾。○《後漢書‧史弼傳》:“干犯至戚,罪不容誅。”○[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先是京城惡少及屠沽商販,多繫名諸軍干犯府縣法令,有罪即逃入軍中。”○[清][黃鈞宰]《金壺浪墨‧劉中丞書》:“不軌之民,干犯國法。”○[郭沫若]《一隻手》:“這在形式上已經把工人團結了起來,假使他們再有一種精神結合,就給一堆石塊砌成了一座保壘,那是不可干犯的。”◆2.舊時刑律用語。指與罪案有牽連的人。○《元典章‧刑部五‧檢驗》:“今省部定到屍形格式於內,於是開寫正犯、干犯名色。”

負犯(负犯),◆謂違犯法紀。○[唐][韓愈]《瀧吏》詩:“[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儂幸無負犯,何由到而知。”○[前蜀][杜光庭]《宣勝軍使王讜為亡男昭胤明真齋詞》:“臣積生釁咎,往世冤讎,及主務以來,公私負犯,或賞刑不當,或裁斷失宜,俗有怨嗟,過書陰騭。”○《宋史‧道學傳三‧朱熹》:“又慮其勢有所偏,而因重以壅己也,則時聽外廷之論,將以陰察此輩之負犯而操切之。”

風流罪犯(风流罪犯),◆細小的過失。○[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摺:“把孩兒風流罪犯尋些箇,吊着腳腕又不敢將腳尖那。”

非犯,◆非禮冒犯。○[宋][羅燁]《醉翁談錄‧張氏夜奔呂星哥》:“[星哥]方在驚憂中,亦不以此相強。遂買舟西趨,直抵[成都],略無非犯。”

犯罪,◆觸犯法律而構成罪行。○《漢書‧宣帝紀》:“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宋][司馬光]《論不得言赦前事札子》:“臣伏睹今月二十三日手詔,應官吏黎庶犯罪在赦前者,並依前後敕條施行。”○《水滸傳》第三七回:“小人是個犯罪配送[江州]的人,今日錯過了宿頭,無處安歇。”○[洪深]《五奎橋》第一幕:“你們今天所做的事,幾乎沒有一件不是犯罪的。”

犯眾(犯众),◆1.觸犯眾人。○《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專欲無成,犯眾興禍。”◆2.(人少的)侵犯人多的。○[漢][劉向]《說苑‧雜言》:“少以犯眾,弱以侮強,忿怒不量力者。”

犯治,◆犯法於治世。○《荀子‧正論》:“故治則刑重,亂則刑輕,犯治之罪固重,犯亂之罪固輕也。”○[楊倞]注:“治世家給人足,犯法者少,有犯則眾惡之,罪固當重也。”

犯證(犯證),◆亦作“犯証”。◆1.干證。指訴訟雙方的有關證人。○《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官府看見訴語希奇,弔取前日一干原被犯證里鄰問他,他們眾口如一說。”◆2.指犯人與干證。○[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詞訟》:“後刻某縣正堂為某事仰本告某,持票着同約地即拘,後開犯証,赴縣聽審。”

犯証(犯证),◆見“犯證”。

犯政,◆違反政令。○《國語‧晉語三》:“不聞命而擅進退,犯政也。”○《晉書‧劉頌傳》:“夫大姦犯政而亂兆庶之罪者,類出富強,而豪富者其力足憚,其貨足欲,是以官長顧勢而頓筆。”

犯正,◆以下犯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大將軍既反,至石頭,周伯仁往見之。謂周曰:‘卿何以相負?’對曰:‘公戎車犯正,下官忝率六軍,而王師不振,以此負公。’”

犯齋人(犯斋人),◆指妻妾。○[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後吾鄉[杭堇浦]太史掌教[粵]東,與[何]唱和。○《嘲杭病起》云:‘門外久疏參學侶,簾前漸立犯齋人。’”參見“犯齋”。

犯齋(犯斋),◆《後漢書‧儒林傳下‧周澤》:“常臥疾齋宮,其妻哀[澤]老病,闚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後因以“犯齋”為典,謂夫妻反目。○[宋][黃庭堅]《次韻寄晁以道》:“不聞犯齋收,猶聞畫眉詡。”

犯疑,◆生疑。○《紅樓夢》第三一回:“這會子急急的當一件正經事去回,豈不叫太太犯疑!”○《孽海花》第二三回:“這會兒悶在家裏,自個兒也保不定一時高興,給人家說着笑着,又該叫你犯疑了!”[柳青]《銅墻鐵壁》第四章:“總是多了[陳家溝]這層事,更犯疑。”

犯夜,◆違禁夜行。○[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王安期]作[東海郡],吏錄一犯夜人來。○[王]問:‘何處來?’云:‘從師家受書還,不覺日晚。’”[唐][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飲》詩:“醉歸應犯夜,可怕[李金吾]?”[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二摺:“我走到半路,被那巡更的歹弟子孩兒,把我攔住,道我是犯夜的,拏我巡鋪裏去,整整弔了一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三回:“那裏鬧得他過!鬧起來,他一把辮子拉到局裏去,說你犯夜。”

犯言,◆言語互相抵觸,爭論。○《金瓶梅詞話》第六七回:“[伯爵]道:‘老先兒,你不知他是你小姪人家。’[西門慶]道:‘我是他家二十年舊孤老。’[陳經濟]見二人犯言,就起身走了。”

犯牙兒(犯牙儿),◆鬥嘴,爭論。○《金瓶梅詞話》第四六回:“賊奴才,還要說嘴哩,我可不這裏閒着和你犯牙兒哩。”

犯性,◆違背天性。○《列子‧楊朱》:“尊榮則逸樂,卑辱則憂苦。憂苦,犯性者也;逸樂,順性者也。”

犯心,◆鬧意見。○[老舍]《趙子曰》第二十:“那是!難道你不明白前幾天我和[老武]犯心嗎?現在他作了官,不用說,你得求他提拔你了。”

犯想,◆思量。○《三俠五義》第九回:“這日[包公]走至[三星鎮],見地面肅靜,暗暗想道,地方官制度有方。正自犯想,忽聽喊冤之聲,卻不見人。”

犯尾,◆謂作詩犯上尾病。具體指格律詩中上句尾字與下句尾字犯同聲調之病。此係[南朝][梁][沈約]提出的作詩八病之一。○[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八病嚴於[沈約]。八病謂平頭、犯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辨。”參見“上尾”。

犯威,◆冒犯天威。謂挑起戰爭。

犯危,◆不避危難。○《管子‧法法》:“爵不尊祿不重者,不與圖難犯危,以其道為未可以求之也。”○《呂氏春秋‧本味》:“相得然後樂,不謀而親,不約而信,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懽樂之。”○《北齊書‧文襄帝紀》:“犯危履難,豈避風霜。”

犯土禁,◆舊時謂營建房舍興土木而得罪土神為“犯土禁”。○《後漢書‧來歷傳》:“時皇太子驚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聖]舍。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吉]等以為[聖]舍新繕修,犯土禁,不可久御。”○[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下‧陳狀元犯土禁》:“未幾,[蔣夫人]亦卒,咸以為犯土禁所致云。”亦省作“犯土”。○[宋][陸游]《病後作》詩:“道士言犯土,拜章安舍宅。”○[宋][洪邁]《容齋四筆‧繕修犯土》:“今世俗營建宅舍,或小遭疾厄,皆云犯土。故道家有謝土司章醮之文。”

犯土,◆見“犯土禁”。

犯頭(犯头),◆侵犯的由頭。○《西游記》第三回:“我等在此,恐作耍成真,或驚動人王,或有禽王、獸王認此犯頭,說我們操兵造反,興師來相殺,汝等都是竹竿木刀,如何對敵?”

犯歲(犯岁),◆1.觸犯歲星。謂其他行星與歲星(木星)同度。◆2.觸犯歲星。謂舉兵進犯歲星所在之分野。○《晉書‧苻堅載記下》:“往年車騎滅[燕],亦犯歲而捷之。天道悠遠,非汝所知也。”○[前燕]古為[幽州],屬尾宿與箕宿之分野,[前秦]滅[前燕]時,歲星正在尾、箕之次,故云。

犯私,◆私下違反規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廟裏留客本是件犯私的事。”

犯順(犯顺),◆1.違背情理;違反正道。○《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其辭順,犯順不祥。”○[南朝][宋][顏延之]《又釋何衡陽達性論》:“至人尚矣,何為犯順而居逆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陸機]犯順履險,[潘岳]乾沒取危。”◆2.叛亂。○《晉書‧甘卓傳論》:“[甘卓]伐暴寧亂,庸績克宣,作鎮扞城,威略具舉。及兇渠犯順,志在勤王。”○《新五代史‧東漢世家‧劉旻》:“[郭公]舉兵犯順,其勢不能為[漢]臣,必不為[劉]氏立後。”○[清][錢謙益]《潘僉事哀辭序》:“[奴兒哈赤]犯順,襲我城堡,殺我大將。”◆3.不遜順。○《晉書‧劉毅傳》:“昔[馮唐]答[文帝],云不能用[頗牧]而[文帝]怒,今[劉毅]言犯順而陛下歡,然以此相校,聖德乃過之矣。”

犯霜露,◆1.形容旅途艱苦。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行》:“嚴駕越風寒,解鞍犯霜露。”◆2.泛指辛苦奔走。○[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任秀》:“吾家故無恒產,八口衣食,皆恃一人犯霜露。今不幸,殂謝異域。”

犯手勢(犯手势),◆謂着手做。○《朱子語類》卷九四:“只是自然有實理,恁地不是人做底,都不犯手勢。”○《高子遺書‧語之三六》:“然常惺惺,其心收斂,一著意便不是。蓋此心神明,難犯手勢,惟整齊嚴肅,有妙存焉。”

犯手腳(犯手脚),◆謂動手做。○[明][高攀龍]《講義‧中庸之為德章》:“今人卻認壞了‘中庸’,俱就世情俗見上,以圓融委曲、不犯手腳、不惹是非的為‘中庸’。”

犯手,◆1.着手;動手。○《朱子語類》卷一百:“[康節]本是要出來有為底人,然又不肯深犯手做,凡事直待可做處,方試為之。”○《高子遺書‧語之三六》:“﹝[朱子]﹞未嘗不惺惺,未嘗不收斂,內外卓然,絕不犯手也。”◆2.沾手。○[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霍筠》:“此藥忌陰人犯手,須親敷乃可。”

犯事,◆幹出犯法或嚴重違犯紀律的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漢武帝]乳母嘗於外犯事,帝欲申憲,乳母求救[東方朔]。”○《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沒事喚我怎的?我須不曾犯事!”○《紅樓夢》第一○七回:“如今犯事遠出,家財抄盡。”○[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那些[李逵]式的官長,看見兄弟們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亂處置一頓。”

犯聲(犯声),◆指詞曲變調。○[唐][元稹]《投吳端公崔院長》詩:“能唱犯聲歌,偏精變籌義。”○[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一》:“[隋]柱國[鄭譯]始條具七均,展轉相生,為八十四調,清濁混淆,紛亂無統,競為新聲。自後又有犯聲、側聲、正殺、寄殺、偏字、傍字、雙字、半字之法,從變之聲,無復條理矣。”

犯上作亂(犯上作乱),◆違抗尊長君上,為悖逆或叛亂之行。語出《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清][孔尚任]《桃花扇‧截磯》:“那[黃得功]一介武夫,還知報效;俺們倒肯犯上作亂不成?”[冰心]《斯人獨憔悴》:“我只恨你不學好,離了我的眼,便將我所囑咐的話,忘在九霄雲外,和那些血氣之徒連在一起,便想犯上作亂。”

犯上,◆冒犯或違抗尊長。○《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唐][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贈刑部尚書滎陽鄭公墓志銘序》:“州民有暴悖者相率遮道,麾訶不去。公忿其犯上,立斃六七人。”○[清][李漁]《憐香伴‧冤褫》:“你自己的干證,說你犯上是真,還有甚麼講!”[魯迅]《吶喊‧社戲》:“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犯傷(犯伤),◆觸犯傷害。○《水滸傳》第三七回:“卻纔甚是冒瀆,犯傷了哥哥,望乞憐憫恕罪。”

犯色,◆1.指犯顏直諫。○《漢書‧外戚恩澤侯表》:“[孝景]將侯[王氏],[脩侯]犯色,卒用廢黜。”◆2.色彩不協調。○[冰心]《一個母親的建議》:“兩根大小辮兒,再繫上兩種犯色的絲帶。”

犯人,◆犯罪的人。多指在押的。○《水滸傳》第九回:“如有流配來的犯人,可叫他投我莊上來。”○《說岳全傳》第七四回:“再命把[張]、[秦]、[羅]、[萬]四個犯人,推出斬首。”○[魯迅]《吶喊‧藥》:“聽說今天結果的一個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

犯闕(犯阙),◆指舉兵入犯朝廷。○[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時天下無事,號太平者垂五十年。及[羯]胡犯闕,乘傳遽以告。”○[宋][陸游]《跋京本<家語>》:“[李氏]書,屬[靖康]之變,[金]人犯闕,散亡皆盡。”○[清][惜華]《桃花源彈詞》:“餘黨舉兵來犯闕,乘輿播蕩眾驚惶。”

犯逆,◆違反。○《後漢書‧郅惲傳》:“將軍如何不師法[文王],而犯逆天地之禁,多傷人害物?”

犯難(犯难),◆I發生困難;為難。○[劉紹棠]《青枝綠葉》:“[春果],你知道我日子不富裕,這些人的工錢真掏不起,青黃不接,管飯都犯難。”○[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八:“放他回去,交給咱們老百姓,要再有不是,再來整他,也不犯難。”◆II猶冒險。○《逸周書‧史記》:“犯難爭權,疑者死。”○[宋][王讜]《唐語林‧方正》:“老母在堂,犯難以危身,不孝。”○《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他[安鄧]兩家都受過[十三妹]從前相救之恩,正想報答,深慮那姑娘此去,輕身犯難,難免有些差池。”◆2.發難。[孫中山]《第二次護法宣言》:“護法責任繫於一身,決不屈於暴力,以失所守,故冒險犯難,孤力堅持。”○《新華日報》1942.3.29:“[廣州]之役,諸烈士不避生死,冒險犯難,卒至慷慨犧牲。”

犯命,◆違抗命令。○《周禮‧地官‧小司徒》:“施其賞罰,誅其犯命者。”○《左傳‧昭公六年》:“有犯命者,君子廢,小人降。”○《呂氏春秋‧异用》:“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吾取其犯命者。”

犯迷,◆犯糊涂;发昏。○顾工《淫秽照片在扩散》:“李小丽慌里慌张,心里一时犯迷,就被这对肮脏男女拖上了车。”○《大河报》2008.7.4:“据统计,当前大陆银行卡发卡量超过11亿张,一时犯迷把银行卡忘在取款机的迷糊人也越来越多。”

犯門(犯门),◆指違禁強行打開城門。○《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乃盟[臧氏],曰:‘毋或如[臧孫紇]于國之紀,犯門斬關。’”○《南史‧梁紀下‧元帝》:“﹝[梁元帝]﹞遂使皇太子、[王裒]出質請降。有頃,黃門郎[裴政]犯門而出。”

犯律,◆違犯戒律。○《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寧盡身命,無容犯律。”○[宋][陸游]《跋南堂語》:“予入[蜀]時,[南堂]入滅已久,獨有一二弟子在,然皆破齋犯律,諸禪皆詆訾之。”

犯亂(犯乱),◆犯法於亂世。○《荀子‧正論》:“故治則刑重,亂則刑輕,犯治之罪固重,犯亂之罪固輕也。”○[楊倞]注:“亂世人迫於飢寒,犯法者多,不可盡用重典,當輕也。”

犯令,◆违反法令、法律。○《周礼·秋官·司寇》:“犯令者,刑罰之。”○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律所謂者,令曰勿爲,而爲之,是謂‘犯令’。”○《尉缭子·兵令上》:“有功必賞,犯令必死。”

犯歷(犯历),◆1.猶違反。○《六韜‧上賢》:“任氣游俠,犯歷法禁。”◆2.猶行遍。○[漢][焦贛]《易林‧大有之復》:“火之井谷,楊芒生角,犯歷天市,闚觀太極。”

犯吏,◆觸怒官吏。○《宋書‧謝方明傳》:“[江]東民戶殷盛,風俗峻刻,強弱相陵,姦吏蜂起……一人犯吏,則一村廢業,邑里驚擾。”

犯狂,◆猶發狂。謂做事出於常情之外。○[劉心武]《班主任》:“他敢犯狂,我們就跟他鬥!”

犯科,◆犯法。○[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犯禁,◆違反禁令。○《周禮‧地官‧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與其不物者而搏之。”○《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后傳》:“太后詔書流布,咸稱至德,莫敢犯禁。”○[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下》:“[王忱]為[盩厔]鎮將,清苦肅下,有軍士犯禁,杖而枷之。”○[鄒韜奮]《抗戰以來》十一:“你如在刊物上登啟事告訴你的投稿者,說他的某篇文章‘奉命免登’,也是犯禁的事情。”

犯界,◆侵犯邊界。○《說岳全傳》第二四回:“[岳飛]因[金]兵犯界,守住要地。”京劇《將相和》第二三場:“你二人,一文一武,一將一相,同心輔[趙],[秦]兵不敢犯界。”

犯節(犯节),◆違背禮節。○《禮記‧樂記》:“是故其聲哀而不莊,樂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孔穎達]疏:“朋淫於家,是慢易以犯禮節也。”一說,無節奏謂之“犯節”。見《史記‧樂書》[張守節]正義。

犯教,◆違反教令;違背禮教。○《儀禮‧鄉射禮》“遂適階西,取扑搢之以反位”[漢][鄭玄]注:“扑,所以撻犯教者。”○[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人間多事,堆案盈几,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

犯間(犯间),◆猶冒犯。○《左傳‧哀公二十年》:“[吳]犯間上國多矣,聞君親討焉,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從。”○[陸德明]釋文:“閒,閒廁之閒。”

犯好,◆相好;姘居。○《醒世姻缘传》第六回:“〔晁大舍〕近日又搭識了一個監門前住的私窠子,與他使錢犯好,推説監中宿班,整幾夜不回下處。”

犯寒,◆1.禦寒。○《韓非子‧解老》:“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南朝][梁][沈約]《泛永康江》詩:“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來。”◆2.冒着寒冷。○[唐][鮑溶]《冬夜答客》詩:“幸君霜露裏,車馬犯寒過。”○[宋][惠洪]《十月桃》詩:“雪中桃花夜來折,兒稚犯寒爭欲摘。”

犯害,◆1.受害。○《莊子‧達生》:“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明][李贄]《答耿司寇書》:“避害之心不足以勝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顧。”◆2.侵害。○《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朝][齊][王琰]《冥祥記》:“[吉]所居西北有一山高峻,中多妖魅,犯害居民。”

犯規(犯规),◆違反規則。○[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凡背書不過,寫字不堪,或損污書倣,犯規有罪者,詞林老師,批數目付提督責之。”○[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司文郎》:“積數月,敦習益苦。及試,[宋]曰:‘此戰不捷,始真是命矣!’俄以犯規被黜。”○《人民日報》(海外版)1988.6.15:“﹝她們﹞利用對方主力隊員犯規被罰下場的有利時機連連得分。”

犯官,◆1.犯罪之官。○[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守邊而徙河,犯官也,從而賞之,王之臣無守職者矣。”○[清][孔尚任]《桃花扇‧歸山》:“犯官[周鑣]、[雷縯祚]私通[潞藩],叛跡顯然。”◆2.用於有罪官員之自稱。○《紅樓夢》第一○五回:“實在犯官不理家務,這些事全不知道。”

犯干,◆1.違反;觸犯。○《韓非子‧內儲說上》:“天失道,草木猶犯干之,而況於人君乎?”[漢][王充]《論衡‧量知》:“其能力言者,文醜不好者,有骨無肉,脂腴不足,犯干將相指,遂取間卻。”◆2.指干涉。○[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況乎自慰之事,他人不當犯干,詩人朗詠以寫心,雖暴主不相犯也。”

犯風(犯风),◆1.冒着大風。○[清][吳敏樹]《許孝子傳》:“﹝[許伯泰]﹞聞母在家病急,時官有施藥者,其藥良,急求得之,犯風下[湘],溺死[洞庭]中。”◆2.指頂風。○[張志民]《老朱和房東》:“這冷天,哪能不燒炕的……犯風啊!不好燒。”

犯分,◆僭越等級名分。○《荀子‧性惡》:“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明][沈德符]《野獲編‧宮闈‧修女戒》:“至於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若寵之太過,以驕恣犯分……鮮有不為禍亂者。”○《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九年》:“設帳房于御幄之後,無君臣之分;又恃以提調[寧徽寺]為名,出入[托果斯皇后]宮,犯分之罪尤大。”

犯法,◆違反制度;違反法律、法令。○《國語‧魯語下》:“若[子季孫]欲其法也,則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則苟而賦,又何訪焉!”[唐][韓愈]《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臣竊見陛下憐念黎元,同於赤子,至或犯法當戮,猶且寬而宥之,況此無辜之人。”○《三國演義》第五一回:“[玄德]曰:‘昔吾三人結義時,誓同生死。今[雲長]雖犯法,不忍違卻前盟。’”[鄒韜奮]《萍蹤憶語》二四:“謀個職業或掉換一個職業,這原是每個人應有的自由權利,但在他卻似乎覺得是一件不應該的犯法的事情。”

犯而不校,◆別人觸犯自己也不計較。○《論語‧泰伯》:“[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晉][潘尼]《安身論》:“故遠絕榮利,知爭競之遘災也;故犯而不校,知好伐之招怨也。”○[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三官保》:“[保]自此爽然若失,幡然而悔……見人謙抑巽順,犯而不校,卒為善士。”亦作“犯而勿校”。○[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幫閑們,這才贈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舊惡’的格言。”◆补证条目■别人触犯自己也不计较。○郁达夫《出版界的年轮》:“敌国外患,何代没有?犯而不校,斯真君子。我但求能胜国人,也就是一世之雄了。”

犯惡(犯恶),◆厭惡。○《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子良],你不是犯惡洋貨嗎?你為甚麼抽洋煙呢?”[王統照]《隔絕陽曦》:“這些東西還有好話說……真討厭。我犯惡透了這禿頭。”

犯對(犯对),◆猶作對。○[元][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摺:“強中手偏生犯對,詐風魔一命終留。”○《西游記》第十五回:“你看你說的話!不是他喫了,他還肯出來招聲,與[老孫]犯對?”

犯斗,◆神話傳說天河通海,有個住在海邊的人,見年年八月海上木筏按期往來,便帶糧乘筏,泛游至天河,見到[牛郎][織女]。見[晉][張華]《博物志》卷三。又相傳[漢][張騫]出使[大夏],尋[河]源,乘槎見所謂[牛郎][織女]。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乘槎》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後以“犯斗”指登天。○[明][陳汝元]《金蓮記‧就逮》:“每舉筆而凌雲,似乘槎而犯斗。”

犯調(犯调),◆1.詞中犯調有兩種。一是宮調相犯。即取各宮調的聲律合成一曲,使宮商相犯以增加樂曲的變化,有三犯、四犯、八犯之稱。但限於“住字”(全曲末一字,或稱“殺聲”)相同的調子方可互犯。二是句法相犯。集合各調中的句法而另成一調,有似南曲中的“集曲”。○[宋][陳暘]《樂書‧八音‧手笛》:“昔[宗同]善吹以為新引;[唐][雲朝霞]善吹以為新聲;[孫處秀]善吹而作犯調。”◆2.曲中犯調一般指南曲中的“集曲”。一說兼指北曲中的“借宮”,即在某宮調套曲內借用另一宮調曲牌的聯套方法。參閱[吳梅]《顧曲麈談》。

犯的上,◆見“犯得上”。

犯得着,◆值得。多用於反問。○[錢鍾書]《圍城》三:“嚇,為了那種小事犯得着這麼嚴重麼?”

犯得上,◆值得。○《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他打完了這躬,又望着大家道:‘你們瞧,這那兒犯得上鬧到這步田地!’惹得大家無不掩口而笑。”亦作“犯的上”。○《三俠五義》第七五回:“好煩呀!交到賬房裏去就結了。這也犯的上擠眉弄眼的。”

犯床,◆放置樂器的架子。○[宋][陳造]《吳節推趙楊子曹器遠趙子野攜具用韻謝之》:“平日從俊遊,寂寂坐多病,犯床漫飛埃,瑤笙罷重請。”自注:“犯床,置樂器床,謂宮調相犯;修樂器,惟笙曰請。”

犯齒(犯齿),◆僭越年齒輩分。○《禮記‧坊記》:“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鄭玄]注:“犯,猶僭也;齒,年也。”

犯不着,◆猶犯不上。○《紅樓夢》第二六回:“[小紅]道:‘也犯不着氣他們。’”○《官場現形記》第四四回:“我們也犯不着做什麼好人不要。”○[巴金]《春》十一:“四老爺,你也犯不着這樣生氣。”亦作“犯不出”。○[郭沫若]《卓文君》第三幕:“雖然說到舊禮制的束縛,但是你也犯不出這麼輕賤了你的金玉之質去就那浪子文人。”

犯不上,◆不值得。○《紅樓夢》第三二回:“[林姑娘]也犯不上生氣,他既會剪,就叫他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五回:“我要是不認是個官,他可拉過來就打,那更犯不上了。”○[魯迅]《且介亭雜文‧隔膜》:“那著作,是以《易》解《詩》,實則信口開河,在這裏犯不上抄錄。”

犯不出,◆見“犯不着”。

犯病,◆指舊病復發。

犯邊(犯边),◆侵犯邊境。○《後漢書‧崔駰傳》:“時[鮮卑]數犯邊,詔三公舉威武謀略之士。”○《新五代史‧死事傳‧張敬達》:“[清泰]三年,[契丹]數犯邊。”○《金史‧宣宗紀下》:“[夏]人犯邊,元帥[石盞合喜]破之。”

犯暴,◆猶侵凌。○《三國志‧蜀志‧先生傳》:“[曹公]與[夏侯淵]、[張郃]屯[漢中],數數犯暴[巴]界。”

犯案,◆作案後被發覺。○《老殘游記》第七回:“搶過之後,不是酗酒,便是賭博,最容易犯案的。”

調犯(调犯),◆譏刺,作弄。○[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摺:“怕人家調犯,早共晚夫人見些破綻,你我何安。”○[王季思]校注:“調犯,譏刺之意。”

從犯(从犯),◆法律用語。與“主犯”對稱,即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罪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四條: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

詞犯(词犯),◆謂措詞激切有所冒犯。○[唐][白居易]《和答詩序》:“在科試間,常與足下同筆硯;每下筆時,輒相顧,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則辭繁,意太切則言激。然與足下為文,所長在於此,所病亦在於此。足下來序,果有詞犯文繁之說。”

不犯,◆1.不犯法。○《漢書‧鄒陽傳》:“臣聞[秦]倚[曲臺]之宮,懸衡天下,畫地而不犯,兵加[胡][越]。”○[顏師古]注:“畫地不犯者,法制之行也。”◆2.不必;用不着。○[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二摺:“我看他今日不犯,明日送來。”○《紅樓夢》第二十回:“就算你比世人好,也不犯見一個打趣一個。”

本犯,◆該犯。○《唐律疏議‧斷獄上‧囚引人為徒侶》:“諸囚在禁,妄引人為徒侶者,以誣告罪論,即本犯雖死,仍準流徒加杖法。”○《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如此惡棍,豈可一刻容留於光天化日之下!為此,牌仰該縣,即將本犯拿獲,嚴審究報,以便按律治罪。”

暴犯,◆伤害;损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爲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跡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爲‘三横’,而處尤劇。”

案犯,◆作案的人。特指经司法机关批准逮捕或刑事法庭上被控告而尚未判定有罪的人。○刘建明《舆论传播》:“案犯刚下飞机,就落入警方所张开的法网中。”○《文汇报》2007.6.22:“3名案犯分别被处以有期徒刑5年和4年。”

上一篇: 柬「煉」047
下一篇: 敫「激」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