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作者:凭栏翠袖

最近,某知名量化投资大V的聊天记录被广为流传。该丁姓大V在微信群表示:

“我儿子小学的时候我就给他买了好的手机,给他办了微信,打了不少钱过去,让他请女学生吃零食。反正我不培养儿子,就让他去渣,给我多生几个娃,他现在(初二)已经有两个女朋友了……亲自教育他,大学了就给我生娃。我这一辈子太苦了,从小到大读书,三十岁还在读书,我不希望我儿子过我这样的生活,我就让他渣点。”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这惊人的论调引发公众不满,也有很多专家批评说“此言论冲击社会公序良俗,群体模仿将导致社会风气堕落”。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对此丁大V表示:“随便传、不在乎。”

其实抛开他的成功人士身份和褒贬不一的事业成就不谈,单说他这个教子理念,其实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理念,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男性代代认可却又不敢宣之于口的。

〈红楼梦〉里,贾府“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这种赫赫扬扬近百年的奢华生活,源于贾衍、贾源两兄弟当年随同太祖皇帝打江山。他们的年代是激情燃烧的,也是出生入死的,贾衍被自己的马童焦大从百万军中死人堆里背出来时,连水都没得喝,差点儿渴死。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他们的年轻时代吃苦、冒险,就是没有享乐和安逸。所幸他们取得了成功。古人功成名就最终目的,就是“封妻荫子”。妻子不用说,大多是同辈人,跟着一起奋斗吃苦担惊受怕过的。而儿子呢?他们只要投胎正确就好了。他们人生中本该吃的苦,已经被父辈吃完了。所以他们的人生只需要享乐了。

而他们的父亲,其实也是乐于看到自己的孩子享乐的。父辈们成功时已经人到中老年,很多福气已经消受不了,只能留给儿孙。

刀口上舔血过来的贾源要是知道自己重孙宝玉高卧怡红院,有袭人侍寝晴雯补裘玉钏喂汤芳官唱戏,一定是高兴得含笑九泉。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当然,据赖嬷嬷说,老爷们小时都挨过父亲的打骂。可挨打是为了什么呢?我们能看到的是,贾琏挨打是因为反对父亲夺石呆子的扇子,贾蓉挨骂是为了端午节打醮时先于父亲跑去歇脚了。宝玉挨打是因为得罪了忠顺王府又逼死了金钏……总之,似乎都属于处世的范畴,都与成才、劝学之类无关。

这里有一个规律,就是,凡是有继承权的少爷,都毫无例外地成长为了渣男。比如贾赦、贾珍,贾琏和贾蓉,都是酒色之徒。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需要努力奋斗,就能拥有一切。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而自幼好读书的贾政就是次子,本来没有继承权的,因为皇帝额外开恩,赏了他一个官做,他从此也就放松下来,安心做那个五品官,每天下班就是与一帮清客相公喝茶聊天儿。

也因为他知道自己给不了儿子一个好前程,偏他儿子又比较多,所以他鸡娃鸡得比谁都厉害,贾珠和宝玉都被他骂着去读书,因为他有深深的不安全感。

东府的贾敬能努力读书考中进士,大概也因为他是次子。后来父兄都去世了,他知道自己和儿子的荣华富贵都有了保障,就立刻把爵位让给儿子,自己修道去了。可见,努力学习走仕途,原本就不是他兴趣所在。

而那些天然有继承权的长子,从贾家第二代就开始广纳美女了。贾代善虽然去世多年,依然在世的小妾就有六个,估计早先还有老死病死难产死的等等,所以代善的确艳福不浅,而且这艳福可以一直延续给贾赦。贾琏若不是娶了凤姐这个醋缸,八成也早就妻妾成群了。而贾宝玉虽然不是长房长孙,但是因为贾母宠爱,得到了特殊待遇,小小年纪屋里就美婢如云。

而代善的弟弟(也许是堂弟)贾代儒,因为没有继承权,只能搬出贾府,苦学多年,未及一第,只能开私塾谋生,虽然也有当代老儒的名誉,但家境清寒,唯一的孙子重病要吃独参汤都吃不起,典型的因病返贫的节奏。

代儒这样的家长是决不会鼓励后代左拥右抱做渣男的,他一心一意要教导子孙苦读成功。儿子大概是被他管教过度,早早死了,孙子贾瑞跟着他在私塾里做助教,二十岁的人,别说婢妾,连老婆都不给他娶,可私塾里接触的很多是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贾瑞羡慕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快就堕落为色中饿鬼,而代儒是绝不允许他近女色的,于是贾瑞饥不择食勾搭凤姐,最终枉送了性命。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类似的情况还有秦钟父子,父亲官职不高,就拼命逼儿子苦读,结果叛逆期的儿子沉迷酒色,少年夭折。

对于那些未富先老的人来说,努力把孩子培养出来以保障阶层上升的趋势,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如果孩子不能实现这个心愿,还不如打死。今天很多类似的青少年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自杀的悲剧也是源于此。

今天我们如果看学校里的花名册,那些贵气的、霸气的名字,多半是家境普通人家的孩子的。而那些真正的巨富名门给孩子取名往往都比较简单,要么是小名式的“宝宝”“贝贝”“瓜瓜”“果果”要么是信手拈来的现成洋名“安娜”“安琪”,之类,很少有那种让人一见就肃然起敬的胸怀大志的名字。

因为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不同。王朔说自己的女儿:“我希望她干吗呀?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

他为什么憎恨成功?因为他深知成功路上需要付出太多,他心疼孩子,觉得没必要。这是成功人士才说得出的话。换个普通家长绝不会这样说,他们自己还没成功呢,要是再不引导孩子努力追求成功,那就等着被啃老吧。

贾母纵容宝玉不读书,天天在女孩堆里混,因为她不期待宝玉成功,不期待宝玉帮助她实现自己不曾得到的荣华富贵。但王夫人是支持丈夫督促宝玉读书的,她努力消灭宝玉身边“狐狸”似的女孩子,因为她怕宝玉被色所迷,耽误了努力奋斗。她自承是没享过大富贵的,虽然嫁入公府,但丈夫是没爵位的五品官,也没什么才干和雄心,又宠爱小妾赵姨娘,大儿子死了,女儿虽嫁得好,终究只是女儿。所以,王夫人对小儿子宝玉的期望极高,她指望他能帮自己在晚年翻盘。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对于四大家族这样的人家来说,家长自己也是蒙祖荫享受的,自然没有太多动力去督促孩子奋斗。倒不如多纳妻妾,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原始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多生孩子,其中说不定就有天资出色的,将来可以振兴贾家。

封建时代,大家价值观比较单一,觉得除了读书仕途,别无出路。而在朝为官的也不能放松,因为伴君如伴虎,政治风云多变,不定哪一步走错,整个家族都完了,可是如果不让子孙走仕途,何来现在的荣华富贵?况且,即便是贾家这样有封袭的家族,也难免随代降等的命运,如果家族中没有得力的人才,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下降,家族还是会衰落下去。

而现代的豪门似乎就不必有这样的担忧。老一辈创立了一番事业,如果儿女有天赋有热情继承家业,自然最好,但是如果儿女对家族事业没有兴趣,也完全可以聘请职业经理人,继续发展和管理企业,子女享有股权、信托等等,之后,或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或者干脆躺平,都于大局无碍。只要孩子不吸毒、不赌博、不创业,就不会有倾家荡产的风险。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当然,现实中总有一些想不开的富豪,生怕自己的孩子闲着,就算孩子明明没有天分,也要重金培养,甚至不惜行贿去上海外名校。而孩子拿到文凭之后,往往眼高手低,并不能执掌家业。

我原来的公司也是知名大厂,996的生涯早就习以为常,但总有些客户或者领导非要把自家宝贝送来这里“培养锻炼”,而我们老板往往出于业务考虑,也就招进来,安排经理带这些孩子做项目。

可是这些纨绔子弟在公司里也常常是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因为老板叮嘱要多照顾,所以经理们也不敢多用——用了反而耽误工作。这些子弟的父辈大多是富一代,所以尚未习惯土豪生活,总觉得自己发迹凭的是运气,前途未稳,一定要把后代也培养成人才才能继承家业、发扬光大。但他们自己在孩子小时候不善于培养教育,只能寄希望于名校和大厂帮他们培养。

事实上,这样的子弟反而学不到什么。白白浪费自己时间,也耽误了能干的同龄人出头。我见过一个男孩子,来公司五年基本没正经干过活儿,老板期望他老爸能介绍客户,所以不敢不给他升职加薪,他也就视此为理所当然,然而他并未带来什么效益,最终还是被裁员了。

有个女孩是某名人家的孙媳妇,来公司呆了两年,不是休产假就是在准备休产假,因为头胎是女儿,婆家要求她一定要生个男孩,其实以她婆家的势力,完全可以安排她去做个清闲自在的工作,却非要塞进我们这种公司,也真是想不开。

还有个女孩子是富豪独生女,留学回来,被父母介绍来我们公司,但她的性格真的不适合打工,在得罪了n个领导和客户之后,终于辞职,后来又跳了几个公司,还是没能找到适合她的职业,最后嫁了个门当户对的外国富二代,生了三个娃,这才算是找到了自己正确的人生定位。

其实子承父业本身就是一种执念。每个人的禀赋是完全不同的。白先勇虽然被军阀出身的父亲取了个奋勇当先的名字,却并没有成为军事家,而是成为剧作家、艺术家;蒋经国的孙子蒋友柏搞设计、经商,就是不碰政治,也很成功。

今天的时代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成才的路径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而性别的解放也拓宽了人生之路。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有人说四大家族的衰败是气数,是末世的必然,因为子弟都没有出息,但是如果在现代,贾家完全可以交给探春这样的能干女儿来执掌。薛宝钗也一定能把薛家的家族企业经营得蒸蒸日上。林黛玉完全可以继承父母遗产,靠着信托基金留学、追求个人理想。

宝玉也不必被逼着去考公务员了,他仅凭个人爱好,就能进军时尚圈,成就另一番事业。

He can be his own person—他能做自己的主人。

总之,如果豪门一定要自家骨肉继承事业,那就只能多生孩子才能有效规避智商回归的自然规律,挑出最优秀的子弟来培养。只要肯多生又抛开性别偏见就能成功。

但今天,更多有钱人越来越想得开了,他们不求孩子“继承王位”,只希望孩子足够优秀。这就要求父母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缺一不可。培养孩子需要有钱才能买到足够好的教育资源,而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天分,发展成就更好的自我,则需要父母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这比财力更加重要。

奥运冠军谷爱凌被人们认为是积累了数代资源培养的结果,这个积累,与其说是金钱,不如说,更多是优质基因和精力心血的积累。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姥姥姥爷都是知识分子和体育爱好者,妈妈谷燕出身北大,就职华尔街,也曾回国创业,要说有钱,其实未必比那位丁大V家境更加优越。谷燕做过兼职滑雪教练赚外快,曾经每天开车八小时送孩子去雪场训练。而真正有钱人家都是在雪场附近买房或租房的。即便如此,在培养孩子滑雪上,也是投入了上百万美元之巨,冰雪运动真的是富豪运动,普通人家很难做到。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氛围里,正如某网友所说,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就算是拥有爱凌这样的天赋,也只能老老实实高考,老老实实北漂,只是在人到中年的某个寒假带着孩子去附近新开的滑雪场,第一次站上雪道,才感受到一种来自基因中的颤栗,从此终于成为一个......滑雪爱好者。

所以,谷爱凌其实是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里,被母亲引导着进行了广泛的兴趣尝试,她从小就接触了网球、钢琴、舞蹈、马术、足球、奥数……最终早早找到了自己的天赋点,深耕细作,才获得成功。因为有母亲的倾情投入,才有这样的丰硕成果。

谁说离异家庭的孩子就培养不好呢?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谷燕不是一个单身母亲,而是一个单身父亲,爱凌能不能有今天呢?我觉得,可能性要略打折扣。

因为男性和女性就算都深爱孩子,但做法往往不同。大多数爸爸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努力赚钱给孩子,至于孩子有钱了怎么花,那是孩子和孩子妈决定的事,他们花得越任性,就越能证明爸爸的成功。

如果爸爸没那么多钱,他能做的往往是陪着孩子干活、做手工、做饭等等,但同时,他会对孩子寄予很高期望。张一得的爸爸就是如此,给孩子做玩具、设计菜式、刻英语单词、拍照片……这个的结果是愉悦了孩子也展现了爸爸的才艺,还感动了旁人。于是爸爸成了网红。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当然一得也很出色,可是他背负了极大的压力。在一次SAT考试失利后,一得的妈妈对他说:“当你长大后,你会发现你和其他人一样平凡。你也会健忘、平庸。别再觉得自己那么特别了,只要做你期待的就好。如果人们都在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一得反驳了母亲的话,并认为,“就在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了妈妈为什么在我还只有1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爸爸”。

他希望自己不要平庸,一切做到最好,不能辜负爸爸的付出。最终他终于不堪重负,结果是悲剧性的。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如果是个成功的爸爸,他可能会对孩子比较宽松,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成才。这种爸爸多半不会有时间和兴趣去陪伴孩子体验那么多兴趣爱好、不断试错。他顶多是会把自己的工作场所和经验介绍给孩子,然后在孩子的升学和就业上提早安排,以至于孩子早早就能利用上父亲在行业内的人脉和资源(如同我前文举例的那几位)。至于孩子能不能做自己,是不是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爸爸们一般想不到那么多。他自己在哪行取得了成功,就让孩子子承父业即可。

所以,很多孩子的天赋会被浪费,这不仅仅是财力的问题。

有的父母逼孩子练钢琴、练舞蹈、学奥数,是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这些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希望孩子替他们实现理想,这跟贾政逼宝玉考科举是一样的。孩子只是他们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其实丁大V也是一样,只是他自幼的个人理想不是成为科学家艺术家之类,而是做个“渣男”,所以他并不关心孩子的理想和天赋,只希望孩子实现他自己没机会实现的龌龊理想。

此处我真为杀人犯吴谢宇感到遗憾,他要是能投胎作了丁大V的儿子,那将是多么各得其所的美满人生!吴学霸不必弑母就能摆脱苦读生涯、过上淫逸生活,而丁大V也不必费心思教就能得到一个天生渴望放纵爱女色的渣男儿子。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父母的格局会决定孩子的高度。在丁大V这种艰苦奋斗出头的小镇做题家看来,一个人的天赋和价值只能体现在读书考试上,如果孩子在学业上没有表现出过人之处,那就没有必要过多培养、寻找他其他方面的禀赋了——爸爸没这个时间和兴趣。

此外,小镇做题家由于扭曲的成长环境,多半没有太多兴趣爱好和生活情调,在压抑本性的环境里读书、谋生,本身也没学会树立正常的两性关系概念,既不知道怎样享受爱情,也不懂得如何经营婚姻。身为博士的丁大V也承认自己“素质不高”,“老男人吹牛”。

的确,应试教育的体系里,文凭跟素质是两回事儿。一个只知道教材知识和做题技巧的人,可以成长为一个赚钱工具和业内专家,但他们的精神是空虚的,个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也还是原始的食色二字。

像很多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一样,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做个渣男,不用读书,多搞女人多生孩子,就是幸福人生了。只是他们虽然都这样想,但敢于公开说的也就只有丁大V,因为他名下没什么企业,也没有客户了,所以没有那么多需要保持的商誉,也不用担心儿子败家会败掉自己的企业,所以说话格外肆无忌惮。他也明白很多人与他想法一致,所以并不以为耻。

从阿Q想象自己革命成功后可以随便挑拣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和吴妈,到前几年衡中高才生演说的“猪拱白菜”理想,再到丁大V“教子成渣”的宣言,可知一百年来,钓丝们的人生理想并没有质的改变。

就连徐州的董某民,贫困潦倒,念念不忘的,也只是买个女人来锁在屋里给他生八个儿子而已。

这样的父辈,你能指望他们教出什么样的孩子来呢?

《红楼梦》:“教有方”的贾府与某投资大V高度契合的 育儿理念

对于很多人来说,教育孩子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谋生,如果家里有足够的钱财、吃用不尽,孩子就不必努力奋斗了。所以前几年,有新闻报道说一个小学生问爸爸:“咱家有六套房,为什么我还要上学读书?”当爸的居然无言以对。

这说明,那个当爸的自己也没读过书,或者虽然读了书,却不曾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我指的是精神上的丰足而不是拿文凭就业这种)。

所以,个人素质和追求,是代代相传的,比基因还顽固。精神上贫困的人,就算一时时来运转发家致富了,也还是会在教子传家这个事儿上,被打回原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