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红军前线断粮了,老百姓一听说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饭送去

作者:梁老师说历史

(老梁说)今天早上起来,脸都没洗,就打开电脑开始翻阅资料,翻阅第一波资料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个红军故事,看完之后,小编心里有说不出的一个滋味。

所以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一直琢磨从哪里下手,才能把这个故事写好。

抱歉,以上算是两句废话,小编只是想表达一下激动的心情。

好了,开篇之前,再说两句感慨之言,您也别介意。

咋说呢?共产党的部队从红军打成八路军,又从八路军打成了解放军。

从头到尾这就是一支为老百姓打仗的部队,而他们的对手一个比一个强大,先是类似于军阀部队的国民党部队,接着是实力强大的日本人,最后是被美军从头到脚武装起来的国民党部队,号称美械部队,甚至于最后美国人亲自上手带着一帮子联合国部队,在朝鲜战争中和共产党的部队进行了一番较量。

一个个的被打倒,被击穿,只剩下一个大写的服字。

人民子弟兵,人民子弟兵,纵观全世界的历史,就只有这么一支军队可以戴上这个称号。

人民子弟兵爱老百姓,老百姓也爱他们,有了这一条做基础保障,天下哪有打不赢的仗?

好了,废话不多说了,直接进入正题。

按照老规矩首先我们来说一下背景。

背景

红军前线断粮了,老百姓一听说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饭送去

因为这篇故事,是小编参考吴先恩回忆黄安独立一师,在宋埠活动的一篇文章所写。

所以咱就以吴先恩老将军的经历作为背景说道说道。

吴先恩,是河南省新县人,出生在1907年,家庭条件也不好,和当年大多数人一样都是贫农。

八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地主家里放牛,就为了给自己挣点吃食,捎带着给家里弄个补贴啥的。

到了1919年,也就是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哥哥出去做挑夫,做苦力了。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这样过来的,人还没成年就要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了。

苦日子并没消磨了吴先恩,反而激起了他改变这个旧中国的愿望。

在1925年秋天开始,麻城附近有了共产党的影响,共产党的思想开始在老百姓中间传播,并且在麻城和黄安(也就是现在的红安县)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和共青团特别支部。

所以在1926年的时候,吴先恩就加入了村子里头的农协会,做起了农协会的宣传委员。

转过年来到了1927年的春天,黄安和麻城两县的特别支部就别改为县委,共产党员在这个时期也迅猛发展,有了九十多人,加入农协会的会员更是高达十八万。

并且有了两支农民自己的武装——农民自卫军,当然人数不是很多,两支武装也就是三百多人。

也就是在这一年,吴先恩加入了三乡农民协会自卫队,并当起了中队长,这一年他整整二十岁。

说道这里,估计熟读历史的小伙伴,已经知道了后边要发生的事。

没毛病,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共黄安和麻城两县的县委根据指示,发动了秋收起义。

这是九月份发生的事情,这一次起义很不顺利,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指引方向的革命政权没有建立,作为主心骨的革命军队更是没有,再加上外部环境国民党军队的施压,所以起义就陷入了停滞状态。

红军前线断粮了,老百姓一听说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饭送去

虽然这一次的起义不顺利,可是黄安和麻城两县的群众基础很好,所以在十月份的时候组织就先后派了符向一,吴光浩,刘镇一等人加入到了起义的领导队伍当中。

最终,我们就看到了历史上发生的著名起义——黄麻起义。

在这次起义中,还成立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两路部队,人员一共有三百人。

作为历史的看客,我们都知道,这次起义失败了。

吴先恩作为农民自卫军的一员,参加了黄安城保卫战,在这一仗中,吴先恩得到了一句话,而这句话伴随了他一辈子,管了他一辈子。

在黄安城保卫战中,吴先恩胸部中弹,周围的战友一个个的倒下,而敌人一步步的将黄安城占领了。

“咋办呀?”吴先恩问吴焕先。

“只要不死,就要干革命!”这是吴焕先的回答,也是吴先恩记了一辈子的回答。

后来在1936年的时候,吴先恩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的西征。

我们都知道红军的这次西征失败了,而吴先恩用了一百零八天的时间,一路讨饭回到了延安。

一句话管了一辈子。当然这是后话,我们接着说事。

当黄麻起义失败之后,鄂东军有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也有继续留在部队里头接受更加严酷考验的。

最终部队转移的时候,鄂东军就剩下七十二人,他们将长枪掩埋,携带五十三支短枪,挺进木兰山坚持战斗,并在1928年的一月份,这部分鄂东军被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

红军前线断粮了,老百姓一听说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饭送去

说实话,小编第一次看到这支部队的时候,也挺惊讶,说是一个军,下辖才七十来个人,就算是后来和第八军汇合(第八军取消融入第七军),整个第七军也就是一百来人。

您都不知道,就是依靠这一百来人,到1928年的五月份,部队就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以柴山保根据地为中心,建立起纵横五十公里的鄂豫边苏区,前后也就四个月的时间。

吴先恩就是这支部队中的一员,他在伤愈之后,就归队了。

在1929年秋天的时候,吴先恩被编入了中国工农红军,担任起湖北黄安独立团第一营的政治委员,独立团经理处处长(后勤部处长)。

后来黄安独立团扩编,成为黄安独立第一师,而吴先恩就成为了黄安独立第一师的经理处的处长。

而我们要说的事情,就是吴先恩做黄安独立第一师经理处处长发生的事情。

题目中发生的事情。

红军前线断粮了,老百姓一听说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饭送去

话说,在1931年的四月份左右,黄安独立第一师,被调到了长江北边的宋埠一带,对入侵的敌人给予打击,命令中要求黄安独立第一师,要保护好老百姓种在地里头的粮食。

这就是1931年黄安独立第一师打响的夏粮保卫战。

当时国民党对鄂豫皖进行第二次围剿,所以战斗形势是很严峻的。

咋说呢?红军以弱胜强也不在少数,敌人敢来,红军就敢收拾他,利用各种方法不要让这些敌人骚扰到老百姓的田地。

开头的时候,敌人士气正旺,虽然战斗激烈,但黄安独立第一师打得还不错,也没有让敌人讨到多少便宜过去。

但这仗打着打着就出了问题了,怎么回事呢?

黄安独立第一师发生了断粮问题了,其实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毕竟老百姓马上面临夏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老百姓的手里也没有多少粮食,那就更加别说部队里头了。

开头和敌人交火的时候,部队还有点存粮,能抗几天。

现在米袋都见底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打仗那可是严重消耗体力的事情,咱不说吃好吃的有营养啥的,至少得吃饱吧,现在炊事班除了能烧点热水之外啥都做不了。

于是前线指挥部直接就把电话打给了黄安独立第一师经理部,也就是部队的后勤部。

这一打就是好几个,前线着急,后方经理部也着急啊。

“咋的嘛?部长同志,粮食弄来了吗?战士们都饿着肚子呢?你说说这怎么打吗?能快点不?”

前线打仗部队领导压着火,毕竟战士们都在饿着肚子打仗,指挥员没吼就很不错了。

经理部的人也着急上火的,粮食这东西不好弄啊,他是种出来的,不是变出来的。

当然经理部的人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耍贫嘴也干不了事,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怎么办才好。

一个人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按照惯例,经理部召开了会议,把各团里头的经理主任,以及连里头的司务长都叫过来,总之把部队里头管吃饭的人都叫过来开会,想办法。

“断粮了,前线打仗的同时还饿着肚子,怎么办?不能让战士们饿肚子啊!不然这场仗怎么保证胜利呢?那么大家伙说说,我们怎么才能让战士们不饿肚子?”

一听经理部长这个开场白,来开会的人有点傻眼了,他们还以为师里弄到了粮食,一个个的都抓着口袋来了,好拿到东西,赶紧回去给战士下锅,哪怕煮点米汤也成啊,结果是讨论怎么给战士填饱肚子。

红军前线断粮了,老百姓一听说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饭送去

所以大家伙都悄悄地把口袋收了起来,一时之间会场上鸦雀无声,停了好几分钟。

“说点啥吗?就算是意见不怎么行得通,拿出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经理部部长一瞅这架势,赶紧说道。

结果大家伙你一句,我一句地开始说起来了,当然一开始说的都是筹集粮食的困难。

向老百姓筹集粮食吧,现在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老百姓家里的米缸里就算是有点米,那也是保证一家一户能过得下去的粮食,这点东西部队能动吗?

不能动啊!红军就是保护老百姓的,这种事打死都做不出来。

按照一般情况下,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只能去白区里头筹集粮食了,但问题是部队现在正在打仗呢?哪里有多余的人手出去呢?毕竟就算是在白区了筹集到了粮食,那也得需要部队保护才能运输回来啊!

说了半天还是没法子。

不过最后一团三营的司务长王奇华站了出来,您都不知道,他站起来的时候,看那样子貌似还有点不好意思:“我这个法子不知道成不成?”

“有主意就说嘛?”

他是啥主意呢?百家饭,有的时候也叫千家饭。

这是咱民间的一个习俗,家里要是有了孩子,做爷爷的通常会在正月初一的时候,抱着这个不满周岁的孙孙,装扮成乞丐的样子,沿街向乡里乡亲的乞讨,不管是馒头,米,菜都成,不用太多一点就成,回去之后,把这些东西煮成糊糊,给孩子喝下去。

这样做可以让这孩子受到百家或者千家的庇护,顺顺利利地长大。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过去咱的医疗条件不成,孩子有个病还真就不好躲过,保不齐就长不大啊!

好了咱接着说,王奇华这么一说,大家伙立马就明白了。

现在黄安独立第一师驻扎的地方,村子还不少,老百姓家里虽然也没有多余的余粮,但等到每家生火做饭的时候,让每家都凑一口出来,他也能凑出点东西来,积少成多吗?老百姓也不用挨饿,就是少吃一口,而战士们也能吃点东西了。

这主意一说出口,参会的人员都认为,这个法子可行,老百姓的负担就不会太重,生活上也不会受到影响。

而部队只要挨过了这阵子,夏粮下来了就好说了,当然就算是夏粮一时半会筹集不起来,那也没问题,可以直接去白区筹集粮食。

所以这个法子就一致通过了,当然使用这个法子的前提是,不许群众挨饿。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王奇华开完会从师部回来就回了营部,这个点天也晚了,事只能等到第二天再办了。

这一晚王奇华失眠了,他就一直在想着向老百姓咋开口呢?筹集百家饭千家饭的,老百姓会不会有意见呢?

红军前线断粮了,老百姓一听说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饭送去

这些问题在他的脑子里来回的转,转得他头都晕了,所以他能够睡着,那才见鬼了。

好不容易等到了天色有点发亮了,王奇华干脆也不睡了,叫上营里头的炊事员老李,又拉了两个战士,他们一人一个挑子,挑着木桶就上路了。

这一走就是十几里路,等到他们来到龙头寺村的时候,赶上老百姓家里也升起了炊烟,老百姓正准备做早饭呢?

好吧,王奇华硬着头皮就过来了。

红军前线断粮了,老百姓一听说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饭送去

这个时候,村子高处放哨的儿童团,大老远的也瞅见了王奇华一行,所以就主动走了过来。

而村口几个年轻人应该是担架队的人,正在捆着一张张的担架,也有闲不住的老乡坐在村口。

现在前线打仗呢?老百姓也紧张前线的战斗,所以看到王奇华他们一行过来,很想知道前线是个啥情况?

所以这些人也聚拢了过来。

“红军同志,你们是从前边过来的?现在打的咋样了?”

“那些家伙能打过来吗?”

“地里的麦子能留住吗?”

好吧,还没等王奇华开口,老百姓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的询问起前线的战况。

他们这里动静有点大,村子里头的人一听说前线的红军过来了,手里没有事的老百姓都挤过来,想要探听一下前线的情况,于是越围越多。

“还不错,前线打的很好,他们呆不了多长时间,光昨天一个晚上,我们就消灭了一个营的敌人!”

一说到战况,王奇华很高兴,所以也没有他想的遇到老百姓嘴巴不利索的情况:“至于夏粮,那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说完前线的战况,王奇华想要说说他今天要办的事情,这就结巴上了:“不过,前线部队遇到……”

“咋个回事吗?你这位同志,说话咋就结结巴巴的,情况有多坏,你到是说嘛?之前也不是没有遇到过!”

聚集的老百姓,一听开头的话,还挺高兴,但王奇华一结巴,老百姓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心里难免就想:“今天的战况不好?敌人要过来啦?”

王奇华赶忙解释:“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前线部队断粮了,我们这次来就是想让大家伙,从你们的饭食里头每家匀一点出来,给前边的部队送过去。”

一听这话,围过来的老百姓倒是松了口一起:“啥事吗?咋不早说呢?部队保护我们,还能让部队饿肚子?”

红军前线断粮了,老百姓一听说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饭送去

“赶紧的,大家伙都回家,给部队的同志拿饭!都快点,别耽误时间!”围过来有一个威望高的老爷子回头就对周围的人说道。

一听这话,大家伙就都散了,跑着回家拿饭,还有一边跑一边说:“大家伙把饭做熟,都少吃点,给红军同时多留点。”

王奇华和来的几个同志也没想到,事情很顺利的就办到了。

没一会,老百姓就从家里出来了,每人手里端着家里的锅碗瓢盆就过来了。

这一家几个窝窝头,那一家几支红薯,南瓜,稀饭,大家伙把省出来的饭,都装到了王奇华带过来的六个木桶里头。

还有个老婆婆,直接掏出几颗鸡蛋营塞给了王奇华,按照老婆婆的话说,他们家的鸡都是红军从敌人的手里救下来的,红军吃几个鸡蛋而已。

您要知道过去那会,老百姓家里养上一只老母鸡,就盯着老母鸡下的那几颗鸡蛋换点盐巴之类的金贵东西。

老婆婆一拿就一篮子。

还有一个小孩子,端来了一大碗白面做的面条。而过去老百姓家一年都见不到一碗白面,小女孩之所以能有一碗白面做的面条,那是因为自己的妈妈生病了,家里凑了点钱,卖了一碗白面做的面条。

王奇华不要,可小女孩回手就倒入了木桶中了。

所以前后没多长时间,王奇华带来的六个木桶很快就被装满了。

等到王奇华把这六个木桶送到前线,战士们打开一看以为是剩饭。

王奇华把事情一说清楚。

大家伙才知道,别看这六个木桶的饭不多,那可是千家饭,按照王奇华的说法,这可是一千个厨师给大家伙做的饭。

战士们饭还没有吃完,敌人的进攻就来了。

战士们发下碗筷,就冲上了阵地。

这次战斗同样激烈,但敌人还是被打退了。

红军前线断粮了,老百姓一听说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饭送去

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战士们发现了和王奇华一起去村子里挑饭的炊事员老李,他和一个敌人的尸体扭抱在了一起,旁边就是一把带血的菜刀,还有两个被菜刀砍翻的敌人。

这件事小编为什么单独要说一下呢?因为老李在接过老百姓送上来的千家饭,他就说过,他手里没有枪,他也要用菜刀拼死几个敌人,不然他对不起这些老乡。

他做到了,他用他的菜刀砍死了两个,掐死了一个。

而整个夏收保卫战我们打赢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