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軍前線斷糧了,老百姓一聽說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飯送去

作者:梁老師說曆史

(老梁說)今天早上起來,臉都沒洗,就打開電腦開始翻閱資料,翻閱第一波資料的時候,就看到了這個紅軍故事,看完之後,小編心裡有說不出的一個滋味。

是以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一直琢磨從哪裡下手,才能把這個故事寫好。

抱歉,以上算是兩句廢話,小編隻是想表達一下激動的心情。

好了,開篇之前,再說兩句感慨之言,您也别介意。

咋說呢?共産黨的部隊從紅軍打成八路軍,又從八路軍打成了解放軍。

從頭到尾這就是一支為老百姓打仗的部隊,而他們的對手一個比一個強大,先是類似于軍閥部隊的國民黨部隊,接着是實力強大的日本人,最後是被美軍從頭到腳武裝起來的國民黨部隊,号稱美械部隊,甚至于最後美國人親自上手帶着一幫子聯合國部隊,在北韓戰争中和共産黨的部隊進行了一番較量。

一個個的被打倒,被擊穿,隻剩下一個大寫的服字。

人民子弟兵,人民子弟兵,縱觀全世界的曆史,就隻有這麼一支軍隊可以戴上這個稱号。

人民子弟兵愛老百姓,老百姓也愛他們,有了這一條做基礎保障,天下哪有打不赢的仗?

好了,廢話不多說了,直接進入正題。

按照老規矩首先我們來說一下背景。

背景

紅軍前線斷糧了,老百姓一聽說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飯送去

因為這篇故事,是小編參考吳先恩回憶黃安獨立一師,在宋埠活動的一篇文章所寫。

是以咱就以吳先恩老将軍的經曆作為背景說道說道。

吳先恩,是河南省新縣人,出生在1907年,家庭條件也不好,和當年大多數人一樣都是貧農。

八歲的時候就開始給地主家裡放牛,就為了給自己掙點吃食,捎帶着給家裡弄個補貼啥的。

到了1919年,也就是他十二歲的時候,就開始跟着哥哥出去做挑夫,做苦力了。

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這樣過來的,人還沒成年就要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了。

苦日子并沒消磨了吳先恩,反而激起了他改變這個舊中國的願望。

在1925年秋天開始,麻城附近有了共産黨的影響,共産黨的思想開始在老百姓中間傳播,并且在麻城和黃安(也就是現在的紅安縣)成立了中國共産黨特别支部和共青團特别支部。

是以在1926年的時候,吳先恩就加入了村子裡頭的農協會,做起了農協會的宣傳委員。

轉過年來到了1927年的春天,黃安和麻城兩縣的特别支部就别改為縣委,共産黨員在這個時期也迅猛發展,有了九十多人,加入農協會的會員更是高達十八萬。

并且有了兩支農民自己的武裝——農民自衛軍,當然人數不是很多,兩支武裝也就是三百多人。

也就是在這一年,吳先恩加入了三鄉農民協會自衛隊,并當起了中隊長,這一年他整整二十歲。

說道這裡,估計熟讀曆史的小夥伴,已經知道了後邊要發生的事。

沒毛病,也就是在這一年,中共黃安和麻城兩縣的縣委根據訓示,發動了秋收起義。

這是九月份發生的事情,這一次起義很不順利,因為沒有經驗,是以指引方向的革命政權沒有建立,作為主心骨的革命軍隊更是沒有,再加上外部環境國民黨軍隊的施壓,是以起義就陷入了停滞狀态。

紅軍前線斷糧了,老百姓一聽說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飯送去

雖然這一次的起義不順利,可是黃安和麻城兩縣的群衆基礎很好,是以在十月份的時候組織就先後派了符向一,吳光浩,劉鎮一等人加入到了起義的上司隊伍當中。

最終,我們就看到了曆史上發生的著名起義——黃麻起義。

在這次起義中,還成立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下轄兩路部隊,人員一共有三百人。

作為曆史的看客,我們都知道,這次起義失敗了。

吳先恩作為農民自衛軍的一員,參加了黃安城保衛戰,在這一仗中,吳先恩得到了一句話,而這句話伴随了他一輩子,管了他一輩子。

在黃安城保衛戰中,吳先恩胸部中彈,周圍的戰友一個個的倒下,而敵人一步步的将黃安城占領了。

“咋辦呀?”吳先恩問吳煥先。

“隻要不死,就要幹革命!”這是吳煥先的回答,也是吳先恩記了一輩子的回答。

後來在1936年的時候,吳先恩參加了紅四方面軍的西征。

我們都知道紅軍的這次西征失敗了,而吳先恩用了一百零八天的時間,一路讨飯回到了延安。

一句話管了一輩子。當然這是後話,我們接着說事。

當黃麻起義失敗之後,鄂東軍有留下來堅持鬥争的,也有繼續留在部隊裡頭接受更加嚴酷考驗的。

最終部隊轉移的時候,鄂東軍就剩下七十二人,他們将長槍掩埋,攜帶五十三支短槍,挺進木蘭山堅持戰鬥,并在1928年的一月份,這部分鄂東軍被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

紅軍前線斷糧了,老百姓一聽說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飯送去

說實話,小編第一次看到這支部隊的時候,也挺驚訝,說是一個軍,下轄才七十來個人,就算是後來和第八軍彙合(第八軍取消融入第七軍),整個第七軍也就是一百來人。

您都不知道,就是依靠這一百來人,到1928年的五月份,部隊就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以柴山保根據地為中心,建立起縱橫五十公裡的鄂豫邊蘇區,前後也就四個月的時間。

吳先恩就是這支部隊中的一員,他在傷愈之後,就歸隊了。

在1929年秋天的時候,吳先恩被編入了中國工農紅軍,擔任起湖北黃安獨立團第一營的政治委員,獨立團經理處處長(後勤部處長)。

後來黃安獨立團擴編,成為黃安獨立第一師,而吳先恩就成為了黃安獨立第一師的經理處的處長。

而我們要說的事情,就是吳先恩做黃安獨立第一師經理處處長發生的事情。

題目中發生的事情。

紅軍前線斷糧了,老百姓一聽說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飯送去

話說,在1931年的四月份左右,黃安獨立第一師,被調到了長江北邊的宋埠一帶,對入侵的敵人給予打擊,指令中要求黃安獨立第一師,要保護好老百姓種在地裡頭的糧食。

這就是1931年黃安獨立第一師打響的夏糧保衛戰。

當時國民黨對鄂豫皖進行第二次圍剿,是以戰鬥形勢是很嚴峻的。

咋說呢?紅軍以弱勝強也不在少數,敵人敢來,紅軍就敢收拾他,利用各種方法不要讓這些敵人騷擾到老百姓的田地。

開頭的時候,敵人士氣正旺,雖然戰鬥激烈,但黃安獨立第一師打得還不錯,也沒有讓敵人讨到多少便宜過去。

但這仗打着打着就出了問題了,怎麼回事呢?

黃安獨立第一師發生了斷糧問題了,其實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情。

畢竟老百姓馬上面臨夏收,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老百姓的手裡也沒有多少糧食,那就更加别說部隊裡頭了。

開頭和敵人交火的時候,部隊還有點存糧,能抗幾天。

現在米袋都見底了,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啊,打仗那可是嚴重消耗體力的事情,咱不說吃好吃的有營養啥的,至少得吃飽吧,現在炊事班除了能燒點熱水之外啥都做不了。

于是前線指揮部直接就把電話打給了黃安獨立第一師經理部,也就是部隊的後勤部。

這一打就是好幾個,前線着急,後方經理部也着急啊。

“咋的嘛?部長同志,糧食弄來了嗎?戰士們都餓着肚子呢?你說說這怎麼打嗎?能快點不?”

前線打仗部隊上司壓着火,畢竟戰士們都在餓着肚子打仗,指揮員沒吼就很不錯了。

經理部的人也着急上火的,糧食這東西不好弄啊,他是種出來的,不是變出來的。

當然經理部的人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耍貧嘴也幹不了事,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怎麼辦才好。

一個人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于是按照慣例,經理部召開了會議,把各團裡頭的經理主任,以及連裡頭的司務長都叫過來,總之把部隊裡頭管吃飯的人都叫過來開會,想辦法。

“斷糧了,前線打仗的同時還餓着肚子,怎麼辦?不能讓戰士們餓肚子啊!不然這場仗怎麼保證勝利呢?那麼大家夥說說,我們怎麼才能讓戰士們不餓肚子?”

一聽經理部長這個開場白,來開會的人有點傻眼了,他們還以為師裡弄到了糧食,一個個的都抓着口袋來了,好拿到東西,趕緊回去給戰士下鍋,哪怕煮點米湯也成啊,結果是讨論怎麼給戰士填飽肚子。

紅軍前線斷糧了,老百姓一聽說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飯送去

是以大家夥都悄悄地把口袋收了起來,一時之間會場上鴉雀無聲,停了好幾分鐘。

“說點啥嗎?就算是意見不怎麼行得通,拿出來我們一起研究研究!”經理部部長一瞅這架勢,趕緊說道。

結果大家夥你一句,我一句地開始說起來了,當然一開始說的都是籌集糧食的困難。

向老百姓籌集糧食吧,現在都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老百姓家裡的米缸裡就算是有點米,那也是保證一家一戶能過得下去的糧食,這點東西部隊能動嗎?

不能動啊!紅軍就是保護老百姓的,這種事打死都做不出來。

按照一般情況下,遇到這種情況,那麼隻能去白區裡頭籌集糧食了,但問題是部隊現在正在打仗呢?哪裡有多餘的人手出去呢?畢竟就算是在白區了籌集到了糧食,那也得需要部隊保護才能運輸回來啊!

說了半天還是沒法子。

不過最後一團三營的司務長王奇華站了出來,您都不知道,他站起來的時候,看那樣子貌似還有點不好意思:“我這個法子不知道成不成?”

“有主意就說嘛?”

他是啥主意呢?百家飯,有的時候也叫千家飯。

這是咱民間的一個習俗,家裡要是有了孩子,做爺爺的通常會在正月初一的時候,抱着這個不滿周歲的孫孫,裝扮成乞丐的樣子,沿街向鄉裡鄉親的乞讨,不管是饅頭,米,菜都成,不用太多一點就成,回去之後,把這些東西煮成糊糊,給孩子喝下去。

這樣做可以讓這孩子受到百家或者千家的庇護,順順利利地長大。這也是沒有法子的事情,過去咱的醫療條件不成,孩子有個病還真就不好躲過,保不齊就長不大啊!

好了咱接着說,王奇華這麼一說,大家夥立馬就明白了。

現在黃安獨立第一師駐紮的地方,村子還不少,老百姓家裡雖然也沒有多餘的餘糧,但等到每家生火做飯的時候,讓每家都湊一口出來,他也能湊出點東西來,積少成多嗎?老百姓也不用挨餓,就是少吃一口,而戰士們也能吃點東西了。

這主意一說出口,參會的人員都認為,這個法子可行,老百姓的負擔就不會太重,生活上也不會受到影響。

而部隊隻要挨過了這陣子,夏糧下來了就好說了,當然就算是夏糧一時半會籌集不起來,那也沒問題,可以直接去白區籌集糧食。

是以這個法子就一緻通過了,當然使用這個法子的前提是,不許群衆挨餓。

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王奇華開完會從師部回來就回了營部,這個點天也晚了,事隻能等到第二天再辦了。

這一晚王奇華失眠了,他就一直在想着向老百姓咋開口呢?籌集百家飯千家飯的,老百姓會不會有意見呢?

紅軍前線斷糧了,老百姓一聽說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飯送去

這些問題在他的腦子裡來回的轉,轉得他頭都暈了,是以他能夠睡着,那才見鬼了。

好不容易等到了天色有點發亮了,王奇華幹脆也不睡了,叫上營裡頭的炊事員老李,又拉了兩個戰士,他們一人一個挑子,挑着木桶就上路了。

這一走就是十幾裡路,等到他們來到龍頭寺村的時候,趕上老百姓家裡也升起了炊煙,老百姓正準備做早飯呢?

好吧,王奇華硬着頭皮就過來了。

紅軍前線斷糧了,老百姓一聽說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飯送去

這個時候,村子高處放哨的兒童團,大老遠的也瞅見了王奇華一行,是以就主動走了過來。

而村口幾個年輕人應該是擔架隊的人,正在捆着一張張的擔架,也有閑不住的老鄉坐在村口。

現在前線打仗呢?老百姓也緊張前線的戰鬥,是以看到王奇華他們一行過來,很想知道前線是個啥情況?

是以這些人也聚攏了過來。

“紅軍同志,你們是從前邊過來的?現在打的咋樣了?”

“那些家夥能打過來嗎?”

“地裡的麥子能留住嗎?”

好吧,還沒等王奇華開口,老百姓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的詢問起前線的戰況。

他們這裡動靜有點大,村子裡頭的人一聽說前線的紅軍過來了,手裡沒有事的老百姓都擠過來,想要探聽一下前線的情況,于是越圍越多。

“還不錯,前線打的很好,他們呆不了多長時間,光昨天一個晚上,我們就消滅了一個營的敵人!”

一說到戰況,王奇華很高興,是以也沒有他想的遇到老百姓嘴巴不利索的情況:“至于夏糧,那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說完前線的戰況,王奇華想要說說他今天要辦的事情,這就結巴上了:“不過,前線部隊遇到……”

“咋個回事嗎?你這位同志,說話咋就結結巴巴的,情況有多壞,你到是說嘛?之前也不是沒有遇到過!”

聚集的老百姓,一聽開頭的話,還挺高興,但王奇華一結巴,老百姓心裡就咯噔了一下,心裡難免就想:“今天的戰況不好?敵人要過來啦?”

王奇華趕忙解釋:“不是這個意思,就是前線部隊斷糧了,我們這次來就是想讓大家夥,從你們的飯食裡頭每家勻一點出來,給前邊的部隊送過去。”

一聽這話,圍過來的老百姓倒是松了口一起:“啥事嗎?咋不早說呢?部隊保護我們,還能讓部隊餓肚子?”

紅軍前線斷糧了,老百姓一聽說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飯送去

“趕緊的,大家夥都回家,給部隊的同志拿飯!都快點,别耽誤時間!”圍過來有一個威望高的老爺子回頭就對周圍的人說道。

一聽這話,大家夥就都散了,跑着回家拿飯,還有一邊跑一邊說:“大家夥把飯做熟,都少吃點,給紅軍同時多留點。”

王奇華和來的幾個同志也沒想到,事情很順利的就辦到了。

沒一會,老百姓就從家裡出來了,每人手裡端着家裡的鍋碗瓢盆就過來了。

這一家幾個窩窩頭,那一家幾支蕃薯,南瓜,稀飯,大家夥把省出來的飯,都裝到了王奇華帶過來的六個木桶裡頭。

還有個老婆婆,直接掏出幾顆雞蛋營塞給了王奇華,按照老婆婆的話說,他們家的雞都是紅軍從敵人的手裡救下來的,紅軍吃幾個雞蛋而已。

您要知道過去那會,老百姓家裡養上一隻老母雞,就盯着老母雞下的那幾顆雞蛋換點鹽巴之類的金貴東西。

老婆婆一拿就一籃子。

還有一個小孩子,端來了一大碗白面做的面條。而過去老百姓家一年都見不到一碗白面,小女孩之是以能有一碗白面做的面條,那是因為自己的媽媽生病了,家裡湊了點錢,賣了一碗白面做的面條。

王奇華不要,可小女孩回手就倒入了木桶中了。

是以前後沒多長時間,王奇華帶來的六個木桶很快就被裝滿了。

等到王奇華把這六個木桶送到前線,戰士們打開一看以為是剩飯。

王奇華把事情一說清楚。

大家夥才知道,别看這六個木桶的飯不多,那可是千家飯,按照王奇華的說法,這可是一千個廚師給大家夥做的飯。

戰士們飯還沒有吃完,敵人的進攻就來了。

戰士們發下碗筷,就沖上了陣地。

這次戰鬥同樣激烈,但敵人還是被打退了。

紅軍前線斷糧了,老百姓一聽說就急了,出“1000人”做六桶飯送去

在打掃戰場的時候,戰士們發現了和王奇華一起去村子裡挑飯的炊事員老李,他和一個敵人的屍體扭抱在了一起,旁邊就是一把帶血的菜刀,還有兩個被菜刀砍翻的敵人。

這件事小編為什麼單獨要說一下呢?因為老李在接過老百姓送上來的千家飯,他就說過,他手裡沒有槍,他也要用菜刀拼死幾個敵人,不然他對不起這些老鄉。

他做到了,他用他的菜刀砍死了兩個,掐死了一個。

而整個夏收保衛戰我們打赢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