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一、风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对典型的汉隶八分书来说,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蚕头雁尾。

具体到这个“风”字上,如果我们要挑选一个笔画来做它的主笔,并且把一个醒目的雁尾作为这个笔画的标志,该挑哪一个笔画呢?

通常来说,在上图的、两个笔画之间,我们会挑选笔画。写成之后,字形该是下面这样: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这是《西岳华山庙碑》中的“风”字。

和这个字对比,《张迁碑》对“风”字的处理思路显然不同:《张迁碑》没有按照惯常的思维选择以笔画为主笔,而是择定了笔画为主笔。

这个选择带来的问题是:

笔画的出波方向是往左,而受制于人体的生理结构,右手执笔的人往左写雁尾总不如往右写来得顺当——这其实也是为什么以《西岳华山庙碑》为代表的汉隶八分书要选择笔画为主笔的原因。

因为笔画的雁尾要想写出厚度来,远比笔画要容易——在笔画的线条厚度很难超过笔画的情况下还要择定前者为主笔,那么区分两个笔画的主次关系就不能再靠线条的厚度而必须依靠线条的长度了。

所以《张迁碑》把笔画的长度明显拉长。在、两笔的线条厚度都被弱化的情况下,我们仍能在视觉效果上清晰地看出这两笔的层次感。

只是这样一来,这个被弱化了雁尾的“风”字就跟八分书的模样有了些差距,反而更像是篆书的近亲——古隶了。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二、俗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俗”字的篆体是这样的: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对照篆形,我们不难看出,《张迁碑》的“俗”字,其声符“谷”中的四点,其实是篆形隶定的结果。

但是《张迁碑》中的这四点,其笔势的俯仰向背有些奇特。照篆形的笔势隶定,这四点该写成下方左图这样: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对比《张迁碑》,四点的走势完全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银雀山汉简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具体地说,是从汉文帝至汉武帝时期)的早期隶书形态。

这一时期的隶书还属于刚刚脱离了篆形的古隶的范畴。而《张迁碑》是东汉晚期的作品,诞生于汉隶八分书已然成熟的年代。它的结字和用笔已经在古隶的基础上发生了不小的蜕变。

具体到我们临写的这个“俗”字,我觉得,它的字形其实跟东汉前期的《肥致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如果我们把《肥致碑》的笔画拆做两笔来写,那它几乎就跟《张迁碑》里的那个“俗”字一模一样。

只是这样去理解《张迁碑》的“俗”字,这个字的四点,从笔顺上就跟银雀山汉简不一样了: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俗”字: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三、开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四、定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定”字,《说文解字》说从“宀”从“正”,而“正”又从“一”从“止”。“止”在篆形中与“之”无异,所以《石门颂》当中的“定”字才会写成下面这样: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对照这个字形,《张迁碑》的“定”字,将“之”的两点穿透顶上一横探了出去,这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常见的书写习惯,比如《礼器碑》的书写也有类似的情况: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虽说作为一个时代的风气,这种写法已经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存在。但是从文字发展的原理上说,这种写法其实缺乏坚实的根据。要将它引入我们自己的创作,还需三思而后行。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隶书《张迁碑》临帖,要注意笔顺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风俗开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