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伯施曼:中国建筑有极致的完美,其他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

伯施曼:中国建筑有极致的完美,其他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

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请将“探照灯好书”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伯施曼:中国建筑有极致的完美,其他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

早在1906—1909年,德国人恩斯特·伯施曼便穿越中国14个省区,对当时的建筑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比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早了20年,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建筑摄影鼻祖”的称号。

《中国建筑》一书是伯施曼1906—1909年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于1925年,共收录700余幅照片,13余万字。原书分两卷,共包含20章,从城墙、大门、殿堂、屋顶装饰等建筑结构本身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本书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对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 / 恩斯特·伯施曼

中国人根据宇宙图式来建立自身和社会的秩序,在他们的建筑艺术作品中,也能映现出宇宙的图景。中国人力求遵循宇宙的观念来建造和发展建筑作品。根据他们的观念,生命不过是一个寓言罢了,人类的创造物于某种程度上必须见证自身的存在。

在建筑的形式中,纯粹观念得以渐入和显现,与之相应的就是人们能够从建筑营533 结语中国建筑之本质结语中国建筑之本质 建和形态上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将此感知作为自身存在的基础,将其表现为一系列象征符号。这些符号背后,数的象征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需求中,处处充满着数,进而还有线、面和三维空间。它们既相互区分,又相互依存,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基本要素。人们在和谐有序地安排建筑时,常常会运用到这些元素。人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有意识地将其转化成生命本身的形态之间的紧密关联,对于根据几何法则进行建造来说,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此外,还需要富有创造力。这些创造力的象征物在自然界和我们身上发挥着作用,同时,人们也追寻着这些力量的外在形式。那些人们理解了并且在建筑中直接而明确实施的伟大思想构成了人类最高的准则。这一准则其实是一种二元性,一方面尽可能地多变,另一方面尽可能地保留原来的特征。同时这种二元性又和谐一致,构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它无处不在,让人取得了与神同等的地位。

伯施曼:中国建筑有极致的完美,其他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

苏州玄妙观的弥罗阁。伯施曼/摄

人们所理解的这些观念对建筑的营建有着直接且显而易见的影响。院落和厅堂的主轴线;迎着正午太阳的神道;纪念性建筑、门厅建筑的三轴对称分布,房屋主位以男性屋主为中心来布置;处于尊位的神灵、王侯将相和先祖位于建筑的中心位置,或者位于最后的上位;在家中供神化的先祖与寺庙中供养佛像相似;还有就是在布置和完善住宅时,也以同样的方式来设立一家之主的位置。以上这些林林总总的例子,都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各种不同观念。

源于自然法则的建筑思想伟大且独具一格,决定了单体建筑的形态、平面布局、立体结构和装饰部件。因而,梁架建筑的基本形式几乎是完完整整地得到了体现。梁架结构自成一体,宏伟的屋面屋顶位于厅堂之上。而在多层建筑中,这些特征只是得到了少量保留。在大面积营建的过程中,中国人在平面维度上追求界限,在建筑布局上要求整个建筑和谐有序地融入自然景观。

出于这些追求,他们维持了古老的、明晰的形式,并将其保存和体现在厅堂的结构性框架之中。人们也可以在所有建筑,哪怕是最小的建筑的建筑部件或者装饰形式的基本原则中理解那些简单且严格的规则。就那些装饰形式自身而言,给人的第一印象显得有些繁缛和异样。另外要指出的是目前中国虽然处于明显的衰落阶段,但仍然是统一的国度。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民众格外勤勉,因此清晰明了的界限有助于庇护中国人不陷于日常而琐碎、繁缛之中,以享受自身的清静。

一涉及规模宏大的规划,在生活和艺术形态上,在建筑上,人们便遵循另外一个方向,即试图在特殊形式的图像中,描绘现象世界无尽的形色和丰富性。建筑部件便是如此,线条、缘饰和平面常常完全融入建筑中,或者像铺上了一个装饰网一般。这种装饰常常是极尽繁复,直至有过度之嫌。这里所言之“小”与“微”,是从规模上来说的。它们属于同一个整体,类似中国人观念中的表示女性的“阴”和表示男性的“阳”。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构成完满的统一性。大量装饰的运用使建筑有了一种生机和韵律,这在其他没有生命力的民族中是看不见的。为了使建筑富有生命的律动感,使各种生命力量在建筑中获得均衡,人们需要建造中国特有的飞檐式屋顶。屋顶的曲线和曲折处,以及通过装饰获得的栩栩生机在天光云影的变幻中,在碧水丛林和大地悬岩间,交相辉映,是自然馈赠了我们无与伦比的美景。仅从纯粹形式来看,轻盈的屋顶曲线往往会赋予建筑如人类般的优美与可爱。同时,它还能营造出先验的、超自然的氛围,并指向其主要根源。与其他众多建筑遗迹一样,其源于宗教的因素。

伯施曼:中国建筑有极致的完美,其他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

北平西山碧云寺的金刚宝座塔。伯施曼/绘

如我们所见,中国人的生活与艺术浓浓地浸润在宗教关系之中。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带着这种特征的自然哲学的观念也可归列为宗教因素。在这些观念之中,对建筑的营建和装饰影响最大且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土地神的崇拜。基于这一理念,人们修建了大量重要的建筑,如分布广泛的路边祭坛、土地造像、土地冢、土地庙。泛神论将多神论融入鲜明的艺术形式之中,创造出了众多人格化的自然力量,又将自然和景观心灵化,创造了一个多神居住的世界。

直至今日,中国人依旧一如既往地、鲜活地去感知它们的存在。同样属于“神”的还有偶像化的英雄人物,它们被供奉到土地庙之中。这里是一个道家的世界。迄今依然遍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住宅、宫殿、寺庙和城镇的建筑式样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建筑史的发展同营建技术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和谐统一,让人惊叹不已。道家的基本思想是亲近大地,与大地交融。因此,人们在建筑的营建上,向着平面延伸,而非在高度上突进。中国艺术,而不只是建筑中的装饰形式,作为一个整体被赋予了一种内在性,使人感受到自然之灵性。一方面,是道家倡导的融入自然,使儒家的生命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另一方面,则是佛教在彼岸世界中许诺的个体之解脱。这两方面都满足了人们内在形而上的精神需求。无论何者,都充分利用了艺术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每个人都从外在世界的纷繁尘扰中走出,用自身的方式追求人格的完善。建筑营建具有同样的功能。

前面我们论述的建筑思想同时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比如通过建筑城墙终结长年不断的异族侵扰,建筑结构明晰的秩序感,以及建筑装饰上严格的等级感。佛教则通过建造高塔表现出脱离苦难现世的诉求和摆脱对自然的依赖。宝塔固然契合了中国古代楼台的形式,却只有在宝塔这种全新的形态中,才成为了个体追求解脱和极乐世界的表达方式。

显然,这里简要描述儒释道三种基本思想,只是将其有意识地限定在特定的认知序列中,同时必须舍弃其他一些旁枝末节。中国人意识到,尽管人类的精神和各种经验中蕴含着某种统一性,就像他们思想中的儒释道那样,但是现世冲突以及那些无法克服的矛盾依然存在,那些对立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妨碍着和谐统一的生活的实现。的确,那些不合逻辑和不平衡的力量貌似本身就是一种更为真实的存在。其源于那些让人无法理解、让人惊异的邪恶力量,超出了人类的掌控能力。这些认知在他们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中同样有所体现。

再次重申一下,中国人有时候会让一些建筑结构敞开,以便形成一个稳固的、开阔的印象,比方说一个厅堂。人们的命运不可见,也无法由自己来掌控。此种力量,民间称之为幽灵和鬼怪。它们在建筑营建中也得到了纯粹艺术化的处理:牌楼、楼阁、结构和屋顶那些让人惊叹、让人着迷的轮廓,墓葬中的曲线和曲面,安放在路口、桥头、入口作为看守的那些人或动物的造像,屋脊和屋面上大量生动的装饰。这样一来,在勾勒出了鬼怪与防御者之间偶尔交锋的同时,鬼怪在人类独特的建筑创造中被降服了。基于特定的原则,每个被锁定的幽灵鬼怪的王国都被精心地、有条不紊地安置进平面、结构和屋顶之中。

伯施曼:中国建筑有极致的完美,其他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

南京中山陵园的藏经阁。卢树森/摄

所以这种自然的力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且在艺术形式中得以呈现。人们了解了它们,便会获得内在的解放,甚至很大程度上出现一种优越感。带着这种优越感,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建筑屋顶上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由于他们始终以内心为尺度(内在之眼)来工作,故而常常能抛开纯粹建筑程式的重复,甚至抛开自然本身。所有的创造都成为特定情境下特定心灵的呈现,从而保持着鲜活的艺术性。由于他们描绘的是万物之本,故而能够摆脱抽象概念和风格程式的藩篱,从而沉浸到建筑的细微之处、装饰之中。

中国艺术匠人有着强大的内在信念、娴熟的技能,故而能够把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外来影响几乎完全消化融入到自己的风格之中。然而,这种内在信念太过强大,以致中国建筑和艺术的形式变得几乎是千篇一律。与欧洲建筑艺术相比,中国单体建筑呈现出的丰富性可被看作它的突出特征。就建筑史而言,各省之间建筑风格的变化也是如此。人们确实可以看到这种变化,这种变化倾向于随着民族地域的特征变化而变化。然而,恰恰是这种在生活、精神和艺术上几近完美的中国式建筑最终妨碍了中国人果敢地采用新方法,走上新道路。

而这点,对于欧洲人而言,走新路是必要的,也是不远的过去所经历的。尽管存在上述这种阻碍,我们还是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国建筑是其民族本质的呈现。尽管中国人放弃了建筑的高耸和恒久,也不给改建预留空间,而是将其紧紧贴着大地展开,但这也成为了其内在精神性的源泉,也滋生了一种更强大的坚韧性。中国建筑布局在平面上的延伸强化了人们对中轴线的深化,同时将欧洲人的空间概念加入了时间的维度。时间和空间交替着带来观看时视角的变化。这两个因素在建筑的观察过程中,势均力敌。

西方人原有的空间观念通常倾向于一眼便可以把握住有限的建筑物。因此,中国建筑的布局与其所处的景观有着深深的联系。这种极致的完美,其他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中国人放弃了独立立面和奢华宏大的内部空间,从而保持了厅堂严谨的统一性,这也成为了中国建筑的符号。最后要说的是,中国人深谙与自然相处之道,将自然哲学和宗教思想融入其建筑的营建之中,并直接表现在装饰形式之中。

从欧洲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达成这些目标的方式相对朴素和简单。然而正所谓 “意义之伟大无须手段之伟大”(Gr e der Gesinnung braucht nicht Gr e der Mittel)。他们全然能做到如此,也无须为艺术的内在性和生动性牺牲。对于我们来说,中国人似乎是天才的建筑师。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之间的合一、存在与表现的一体是中国艺术深层奥秘所在。歌德所说“无内,无外,乃因内即为外”(Nichtsistdrinnen,Nichtsistdrau en,Denn was innenist, Istau en.)指出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艺术虽然无法直接为西方人所用,但是中国建筑艺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典范,我们要重新开始,用心来建造。

人们无法抛开这样一种看法:中国建筑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几乎是一种古典的辉煌,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其形式的发展上几近枯竭,原有道路上的推进也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因为在中国,新的思想观念也需要有新的表达形式。

毋庸置疑,建筑艺术领域的变革来临了。而她会沿着什么方向发展,何时会终结,对此我们都无法预测。但是人们可以相信,未来中国的建筑师会在更高的水平上,独特而又卓越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本文节选自恩斯特·伯施曼 著《中国建筑》,由中国画报出版社授权发布。)

伯施曼:中国建筑有极致的完美,其他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

非虚构 | 翻译好书 | 建筑

《中国建筑》

【德】恩斯特·伯施曼 著

夜鸣 杜卫华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1年12月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中国建筑领域的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中国14个省区,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信研究员。1933—1935年,被特聘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与风景》、《中国建筑》、《中国建筑陶艺》、《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等作品。

值班编辑 |小仙女

值班主编 |海 蓝

伯施曼:中国建筑有极致的完美,其他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

2022年好书评选征集中!

评选图书类型

图书主要以大众读者为对象,为中外类型小说、中外小说和中外人文社科三大类。

1、中外类型小说

长篇类型小说+中短篇类型小说集

2、中外小说

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

3、中外人文社科

思想、历史、科普、新知、艺术、文化、非虚构写作和特稿、人物传记、散文、随笔

出版社荐书标准

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出版的图书(1月除外,补提上年12月、11月好书)

中国内地首次出版

再版、重印不在此列

Contact us

主编

张英

文化是国家的灯塔,阅读是文化的精神的象征。

我们仍然相信文化的力量,相信阅读的力量。

请您关注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我们会为您推荐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书。

伯施曼:中国建筑有极致的完美,其他任何民族都很难望其项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