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海贝到货币的华丽转身

从海贝到货币的华丽转身

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传下去

从海贝到货币的华丽转身

从海贝到货币的华丽转身

在沧州博物馆历史厅,有8枚大小与蚕豆相仿的海贝,它们1987年出土于盐山县庆云镇中秦村的汉代窖藏。这种生于海洋的宝螺科货贝,可不是普通贝壳,而是最早辗转流通活跃于先民手中的货币。

货币的产生是商品贸易出现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温饱尚且不足,难以产生剩余产品用于交换,也就不存在商品贸易和货币。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商品交换,但大多数交易依然是“以物换物”,仍不存在大范围通用的马克思所讲的“一般等价物”——货币了。只有生产力更加发达,剩余产品更多,商品交易规模更大、范围更广、频次更多,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对一般等价物的需求,货币也才会应运而生。

从海贝到货币的华丽转身

现在普遍认为,最初使用的货币是贝币。依据有三:一是大量文献资料的记载。如《盐铁论》云:“夏后以玄贝,后世或金钱刀布”。《史记·平淮书》云:“农工商交易之路通, 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文贝赞》云:“先民有作,龟贝为货”等。二是大量考古发现的证明。河南仰韶村、山西芮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大量贝币;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出土大量贝币、骨币、石贝;山西林遮裕村商代墓葬中同时出土大量铜贝、贝币。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了贝币、骨玉仿贝、铜仿贝、金属货币这一货币发展历史。三是人类学近代研究发现的贝币使用遗存。清代晚期之前云南有长达2000年使用贝币的历史;非洲西部,贝币直至19世纪中叶仍具有货币地位;在20世纪初的英属乌干达依然可以用贝壳交税。

为什么是海贝成为最早的货币呢?或者说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海贝作为货币呢?一是海贝在古代最初被当作饰品,深受喜爱,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有使用价值,通过运输、加工等劳动,同样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二是海贝和粮食、布匹等实物货币相比,更为坚固耐用、便于携带、能耐储藏,更加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三是货贝成体大小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不易产生币值分歧,有利于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挥。四是海贝产自东海、南海地区,距离中原遥远,不易获得,有一定的稀缺性;同时,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又比金属、玉石存量更大、更易获得,有一定的数量,满足了当时商品贸易的数量要求。贝币之所以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与货贝成为货币的原因是一致的:主要是生产力越发展,交易规模越来越大,货贝获取难度降低,导致货贝的价值较低,无法满足交易大量增加的需要。

贝币兴于夏,盛于商,春秋战国时期日渐衰退,其货币职能逐渐让位于金属货币。沧州博物馆在一楼临展厅中正在展出《沧州钱币藏家精品展》,带您领略中国钱币文化,感受先民经济生活。

作者 吕庆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