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用的“金疮药”,为什么在今天消失了?因为配方中有“文物”

华夏文明五千年,“中医药”堪称众多瑰宝中耀眼的一颗,诸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更成了传世千年的“神医”;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中医”似乎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功效如何始终受人质疑。

比如影视剧,各类文艺载体中经常出现的“金疮药”,现代人或许只闻其名,不明其效,这种古代的“特效药”为什么会消失呢?当然,失传的不仅有“金疮药”,类似“狗皮膏药”等还有很多。

古人用的“金疮药”,为什么在今天消失了?因为配方中有“文物”

乍一听,“狗皮膏药”似乎有点贬义,但在古代却是一种疗伤的“特效药”;因为要将调配好的药涂抹在狗皮之上贴敷创口,且这种药膏具有极强的粘附性,由此“狗皮膏药,甩都甩不掉”就成了民间调侃的用词。

说穿了,“狗皮膏药”其实也归类为“金疮药”的一种,又名“拔毒膏”。古代百姓多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与各类工(农)具打交道,日常擦碰难免;而且,历代王朝多有战争,古代民间尚武成风,练武加打仗少不了磕磕碰碰碰,因此“金疮药”的需求特别大。

古人用的“金疮药”,为什么在今天消失了?因为配方中有“文物”

这就促使古中医要发明出一种既高效,又能“批量生产”,且还要廉价的治疗外伤的药物,“金疮药”就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强调一下,“金疮药”并非一种,各家都有不同配方,但“主药”只有一种,也是促使其失传的主要原因,“龙骨”。

说到这,对历史、文物,尤其是“甲骨文”有研究的朋友或许已经猜到了。所谓“龙骨”指的是一些埋于地下多年的动物骨骼“半化石”,这东西在古代并不稀奇,百姓耕作、建房时偶尔都能挖出一堆;据史料记载,“龙骨”不仅能治疗外伤,许多中医药方多有涉及,直到晚清发生了巨大改变。

古人用的“金疮药”,为什么在今天消失了?因为配方中有“文物”

简单来说,晚清大臣“王懿荣”一次患病,医生给他开的药方中就有“龙骨”;也是巧合,“王懿荣”倒掉药渣时看到“龙骨”上居然有各种奇怪的花纹,这引起了他的兴趣。

说明一下,“王懿荣”还是一位博古通今的“金石专家”,对古董、文物等颇有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奇怪花纹很像是文字,于是开始各地采购“龙骨”以做研究。

古人用的“金疮药”,为什么在今天消失了?因为配方中有“文物”

“王懿荣”大量采购龙骨,引得民间开始大肆挖掘,他的研究也逐渐有了眉目;就在此时“外虏入侵”,王懿荣最终以身殉国,其子为了生活,又将家中大量的龙骨及其研究资料,一同出售给父亲生前的好友,同为文物专家的“刘鹗”。

后面的事情就不细说了,“刘鹗”继续研究龙骨上的花纹,且自己又高价收购了5000多片带花纹的龙骨,后经研究,这些花纹就是“甲骨文”,代表地是著名的河南安阳“殷墟”;由此,“龙骨”从一味普通药材变成了重要文物,当然不能再制作“金疮药”了,这种传世千年的“特效药”就此失传。

古人用的“金疮药”,为什么在今天消失了?因为配方中有“文物”

当然,“保护文物”无可厚非,但对于中医来说却是莫大的损失;其实,如今失传的又何止“金疮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都在与自然做抗争,其总结、流传下来的“偏方”多如牛毛,有些甚至被认为是“巫蛊之术”。

说到这,有研究的朋友或许已经想到了。在古代,中医大抵又分两种,一为“巫医”,二为“道医”,著名的《鲁班书》就是典型代表;强调一下,《鲁班书》可不是一本“纯粹”的建筑工程类书籍,其中很多内容也与“中医”有关。

古人用的“金疮药”,为什么在今天消失了?因为配方中有“文物”

简单介绍一下,《鲁班书》俗称“缺一门”,学习者必遭“鳏、寡、孤、独、残”其中一样,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道术,下册是解法和医疗法术;其中“医疗法术”就属于“巫医”的一种。

当然,如今《鲁班书》早已成了传说,现代人多只闻书名,不知其意;但在民间,至今仍有各类“偏方”传世,比如著名的“济公咒”。70、80后的朋友或许听过,甚至见过老辈人使用“济公咒”,这种民间偏方也是治伤的“特效药”;但真讲究起来,“济公咒”是《鲁班书》的衍生品,也是古“巫医”的一种。

古人用的“金疮药”,为什么在今天消失了?因为配方中有“文物”

简单解释,“济公咒”顾名思义,是利用一些非常廉价的中药材,配合特定“咒语”,用来接骨疗伤的一种民间“偏方”;据传,“济公咒”以施治者的“修为”来治疗骨病的,即使是粉碎性骨折也能医治。

当然,既然属于《鲁班书》的范畴,必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传说。据传,施展“济公咒”者要在大年三十晚上到无主孤坟或破败荒庙“授持”;期间会“念咒、见鬼,鬼越多,来年给人治病就越快”。

古人用的“金疮药”,为什么在今天消失了?因为配方中有“文物”

强调一下,如今是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念咒”、“鬼神”等已成过去式;这里仅简单地介绍“传统中医”,至于“失传偏方”的内容,听听就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