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度征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2021 年度征文活动 标签下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和往年不同,今年文章的数据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征文活动的最终走向,包括「双倍稿酬(由飞书赞助)」活动奖励、最终票选名单以及征文奖品类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通过充电或评论的方式支持作者。

好像,「XX 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句型要被用烂了。但是我实在想不到一个更好的方法去总结我接下来要写出来的这篇文章。毕竟,在少数派的写作本身,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的生活方式中的确有不少成分是围绕写作这个目的去展开的。尽管我不是职业作家(天哪,我觉得如果我有那个自律的能力的话,我很想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但是写作已经超越了爱好的范畴 —— 所以我只好把它定义为生活方式。

去年年底,我恰好迷上了美剧《Sex and the City》。这部美剧以 Carrie Bradshaw,纽约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书写她自己和朋友们的罗曼史,作为展开的方式。当然了,这部美剧以其开放大胆的镜头著称,但是我却总是为主角 Carrie 写作的方式(时间、地点)而着迷:有的时候她是在窗边,看着对面的一对情侣做着不可描述的事情;有的时候是坐在床上,点着一根烟,开始冥想;有的时候是因为受不了公寓的拥挤不堪,出门去咖啡馆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 或许正是这份写作时无拘无束的自由,让我最为渴望吧。

年度征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Carrie 和她的 PowerBook G3阅读是写作的开始

获取信息可能是输出信息的第一步 —— 我反正是这么觉得。自由的写作本身就来自大量的泛读,怪不得人们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套路都摆在那里,写作的时候留心借鉴,的确是事半功倍的。

我的阅读来源其实还算不上太「广泛」,只有一些会经常关注的媒体 / up / YouTuber,作为信息来源我个人认为已经足够,同时也不会每天感到信息过载。由于个人感兴趣的点主要集中在科技 / 数码方面,关注的媒体网站也大多数在此列。

不过,在列举之前,我要先免责声明一下:

以下列举的 YouTuber / UP 主 / 网站 / 媒体,除了少数派之外,与我本人没有任何利益往来。与少数派的利益往来,仅限于我作为少数派作者的稿酬,不构成任何商业意义上的广告。

以下列举的 YouTuber / UP 主 / 网站 / 媒体,尽管是我的信息源,但这不表明我认同这些 YouTuber / UP 主 / 网站 / 媒体上曾经发布的、正在发布的,或者是将来要发布的所有观点。

以下列举的 YouTuber / UP 主 / 网站 / 媒体并非我信息来源的全部。

YouTuber / B 站 up

现在是一个视频的时代,对吧?所以免不了的,我也关注了一些 YouTuber 和 B 站 up,主要也是有关科技的。关注视频类的账号,其实主要是因为有些时候看文字测评很容易睡着,视频其实从形式上有趣、直接得多,同时获得的信息量并不算少。每次 Apple 产品的测评解禁,我总是蹲守几家媒体第一时间的上手评测。

但同时,视频能给到的信息终归有限 —— 无论是时长,还是视频本身具有的更强的直观性,都是它提供更多信息的阻碍。因此,我也会在视频后参考媒体报道,去关注一些很多视频评测尚未提到的细节。

极客湾

年度征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极客湾对于 M1 的解析

看极客湾的视频,其实是从 iPhone 12 开始的。他们做的 A14 分析视频,确实让我见识到了「极客」二字不是说说而已。硬核的硬件解说视频一直是极客湾的主打,无论是高通骁龙、麒麟还是天玑系列,极客湾一直使用专业而且易懂的方式讲解不同移动 CPU 之间的比较与代际关系(要是没记错的话,把原神作为 benchmark 也是从他们这里卷起来的一阵风吧?)

LinusTechTips

年度征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Linus Tech Tips 的传统艺能 —— 光速吟唱

老莱「知名果黑」的名声坐实之后,我就开始关注这家视频了。现在,LinusTechTips 旗下在 YouTube 早已不止一个号,可以说是已经演变成为科技评测界的「巨头」之一了。LinusTechTips 的更新频率无疑是我关注的科技类 up 主 / YouTuber 中最为频繁的(几近日更),同时内容也是最为丰富的 —— 从装机到最新的硬件评测再到科技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LinusTechTips 都有涉及,风格也是风趣幽默,并非科技测评类账号常见的严肃中立风格。并且,其中并不乏一些十分硬核的分析(例如针对电脑关机相关问题的troubleshooting)。 最后,LinusTechTips 也在 B 站开设了官方账号,并且聘请国内字幕组进行双语字幕翻译,可以说是十分良心了。

先看评测

年度征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先看评测的显示器横屏与购买建议

先看评测的一系列横评比较类视频是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从真无线耳机到显示器再到吸尘器、洗衣机,先看评测并非专注于 3C 数码,而是将生活电器也纳入了评测对比的行列,可以说是更加贴近生活的,但同时在专业性上不打折扣。《55 寸 4K 电视只要 1200,拼多多爆款电视能买吗?》是我认为他们目前做得最好的一条 —— 它不仅从产品参数以及实测性能的角度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选择,更是帮我们(消费者)做了 out-of-the-box thinking:厂商为了减少成本,到底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各类科技媒体

既然「偷师」,那么自家人的网站怎么能少!少数派上的文章尽管我并不是每篇都很感兴趣,我也没有充值会员,但是仅仅是首页的内容,其实就足够我在写作时参考和学习。

有些相关主题的写作,我可能会去少数派翻一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一些灵感。比如今年写《2021 年最适合你的翻译 App 是什么?你可能需要这份指南》的时候,我就无情参考了 Harvey 在 2020 年写的相关对比,从这篇文章中学习了翻译工具比较的框架,最终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了个人更加关注的特性点。

此外,写《城市漫游指南 | 魂断莫斯科》时,我也参考了此前少数派其他《城市漫游指南》系列的文章,看看大家对于一个陌生的城市,最为关注的是哪些要点 —— 再结合自己对于莫斯科的情感和体验,去描摹个人在莫斯科的生活。

也正因为如此,我真的非常感谢少数派这个平台,可以参考的资源那么多的同时,也保证了内容的质量和更新的频率。

年度征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WIRED 连线》是一本科技数字生活类的国际杂志。这本杂志本身能够提供的信息倒不算特别多,但是每次它的主题文章都能够有那么一两篇特别吸引我的眼球。比如我这两天看到的有关俄罗斯勒索软件团队的文章,了解了不少 2020 年以来勒索软件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团队中的风云变幻。

此外,WIRED 也有不少生活类内容值得关注。我从这里每周收取的 newsletter 分为正刊系列和 Gadget Lab 系列,后者就主要介绍了一些数字生活中可能需要的许多东西。比如最近的一期就是有关如何自助维修 iPhone 的系列文章,包括可能需要的准备、工具,以及一旦翻车如何自救的 tips,十分受用。

此外,WIRED 由于是传统纸媒,所以它的遣词造句以及行文结构通常十分专业。在几乎每一篇故事性的新闻报道中,我们都既可以看到事件清晰的来龙去脉,也不会觉得过于无聊。相比接下来介绍的其他更为「硬核」的电子消费科技媒体,WIRED 探讨的更多是科技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交互。

年度征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每年 Apple 新品发布,我都会特别注意 The Verge 第一时间的上手评测。我还记得去年 Apple 新品发布季的时候,The Verge 的工作人员仿佛没有睡觉一般,不停地在 YouTube 上发视频、在网站上发文。The Verge 这些测评给人的感觉,就是单刀直入、不加掩饰。每一篇评测,它都能抓住我最想了解的点去深挖。

比如,最近的评测是讲 Intel 12 代 CPU 的。相比其他媒体对于它性能改进的「大加赞赏」,以及对其相比 11 代 Intel 处理器的改进,The Verge 另辟蹊径,犀利地指出了 form factor 这一重要因素。目前送测媒体的 12 代 CPU 是封装在 MSI GE76 Raider 17 英寸游戏本中。先不提这 3999 美元的价格,只是这个大小、重量和续航,就已经让它几乎配不上「laptop」这个定位了(The Verge 原话是:这是最接近桌面计算设备的笔记本了)。尽管 Core i9 12900HK 能够在许多方面战胜 M1 Max,但是目前来看,我们还不知道新一代架构在轻薄本 —— 也就是大众最能够体验到的笔记本产品 —— 中的具体表现。

此外,The Verge 的文字评测也值得一读,可以学到不少有关评测结构的知识。一篇硬件评测的基本方面、如何排序、如何组织语言,都可以从中略知一二。The Verge 还会在评测中给出评分和最终的结论,方便购买选择时参考的同时,也为我写文章提供了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例如,我在写 Surface Laptop Go 的测评时,就参考了 The Verge 的这篇测评,这也让我对自己手里这台笔记本有了更多的了解。

年度征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说 WIRED 和 The Verge 还都比较偏数字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少数派」),那么 Notebook Check 则是实打实的「用数据说话」。一般来说,如果我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一款产品(尤其是笔记本)内部使用的是哪些型号的零部件,以及它们的具体性能,甚至它们在同类硬件中的相对位置,那么 Notebook Check 是我最信赖的消息来源。这家网站不仅仅有针对整台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的精细评测,也可以从具体的 CPU 和 GPU 型号来对不同厂家的电脑硬件进行比较。如果是对数字比较敏感,或者是感觉「没看到具体数字就不够客观」,这家网站的确能够提供十分全面精准的硬件性能信息,并且通过大量对比的方式呈现数据(比如 CPU 和 GPU 的天梯图),可以说是「数据党」的福音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