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多年来,作家贝拉走访了散落在世界各地二战时期曾在上海避难与出生的犹太人,收集了大量一手史料并拟就100多万字的素材、提纲与初稿。她以此作为自己永远的故乡梦,献给出生地上海。
2月16日晚10点,贝拉《幸存者之歌——犹太人在上海》纪录片将于东方卫视首播。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跟随贝拉发现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回望那段跨民族的生命画卷。
再现当年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和历史细节
贝拉笔下的“犹太人在上海”长篇小说计划十部。原型故事包括好莱坞金牌制片人迈克·麦德沃、哈佛法学院教授劳伦斯、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以及在“江亚轮”海难中获救的犹太男孩等。
纪录片《幸存者之歌》从最初贝拉与犹太题材的结缘开始,在她不断探寻、挖掘、收集、求证的过程中让当年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和历史细节,从尘封的岁月里层层拨开,以原貌展现在观众面前。她将犹太朋友们亲历的真情实感,通过历史档案、实物等一一呈现。
小说《幸存者之歌》是以迈克·麦德沃父母在二战烽火下的上海真实生活为蓝本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在十里洋场演绎生死悲歌,被称为上海版“乱世佳人”。1941年,迈克诞生于上海,二战时期,父亲大卫和母亲朵拉在上海恋爱结婚,并和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一样受到上海的庇护,度过人生最艰难的岁月。
纪录片《幸存者之歌》再现迈克·麦德沃全家二战时期在上海的往事。迈克父亲任职美商公司的相关资料被发现后,贝拉做成一本《上海的记忆》赠送给迈克。迈克父亲的履历书、工资单、照片、亲笔写的信都放在里面。迈克打开后感慨不已,热泪盈眶。
最让迈克一家感动的是贝拉根据迈克父亲履历上的地址为迈克找到了故居。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的旧居依然保留着迈克一家当年的生活用具。仿佛冥冥中的注定,故居目前的主人就是在1948年搬入爱文公寓的住户,迈克一家离开上海前留下的钢琴与家具茶杯等都被完好保存了。
因为上海,才有了这些“幸存者之歌”
如今,迈克·麦德沃已是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担任制片人或监制的作品包括《飞越疯人院》《沉默的羔羊》《西雅图不眠夜》《与狼共舞》等,曾八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迈克的父母在上海生活了24年。贝拉与迈克的母亲朵拉结识,她们用流利的上海话交流。每次看到贝拉,朵拉都想跟着她回上海,回到上海曾经居住的地方再看看。这也开启了贝拉的寻找历程。纪录片回到当年她与迈克在上海街头找寻的点滴,生动还原真实故事与史料背景,通过迈克父母跌宕起伏的命运卷轴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主题。
迈克·麦德沃曾在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感动表示:“上海对我来说,就是我的根。我的父母在这里居住了24年,他们经常提起上海。事实上,正是上海拯救了他们的生命,为他们提供了安全的住所,为此我十分感激。”
说着同样心声的,还有劳伦斯。后者是美国哈佛法学院教授、知名宪法专家。他多次表示:“如果没有上海,我可能根本活不下来。我的父母是躲过了大屠杀的犹太难民。因为有了上海避风港,我的余生才有了可能。这段历史中展现出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大爱,上海人民的淳朴热情,更展现了跨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性篇章。”
贝拉以文学回望故乡,已完成多部书稿。其中,已出版的《魔咒钢琴》和《幸存者之歌》经由美国知名汉学家葛浩文英译出版后受到犹太人世界的高度关注。以色列驻沪总领事爱德华先生称赞贝拉为中以文化交流使者。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钢琴师》的编剧罗纳德·哈伍德已完成《魔咒钢琴》的电影剧本,这部《钢琴师》的姊妹篇也是他生命的遗著。此外,贝拉“犹太人在上海”系列长篇《舟山路59号》《海上金殿》等作品将陆续出版。
纪录片《幸存者之歌》由上海麒源文化策划与出品。从2月14日开始,《幸存者之歌》30秒宣传片,于17:33、18:58、21:19、22:40在东方卫视推出。